查看原文
其他

《史记》相关对联(11幅)

2017-03-17 古典文学与文化 古典文学与文化

《史记》相关对联(11幅)

对联一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    ·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说苑·贵德》,下联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联中的第二个“衣”、“食”、“风”、“雨”,由名词活用作动词,就是严格的转类。

转类,严格地说,仅指一个词语由一类活用作另一类的情形。

 

 

 

对联二

 

曾国藩撰挽联: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挽乳母)

 

这是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

化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漂母与韩信的故事,明白如话,感人至深。

 

 

 

对联三

 

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

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泰山碧霞祠,祠泰山神碧霞元君之处。

阳鲁阴齐:《史记·货殖列传》载,泰山之阳(南)曰鲁,阴曰齐。

 

 

对联四

 

楚国以为宝;

天用莫如龙。

——张之洞(18371909)集《礼记》、《史记》题湖北银元局

 

 

 

对联五

 

蒲松龄作为座右铭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对联,从古到今常常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据说清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的撰者蒲松龄就曾把它刻在自己书房的镇纸上,用来激励自己。至于对联的作者,或云为明人胡寄垣,或云为明人金正希,或云就是蒲松龄自己,因为史料缺乏,难以定论。不过有一点,就是因为蒲松龄,它才不胫而走,盛传了三百年。

蒲松龄之所以把这幅对联刻在镇纸上,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弱小者或失败者不屈服于命运的进取精神和不挠斗志。对联不仅活用典故,而且工稳谐和,堪称佳对。

上联的“破釜沉舟”用项羽用兵事,《史记》项本传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一生七十战,除了垓下败北外,都是胜券在手,这次巨鹿之战尤其显示了他领军战胜秦将章邯的卓越战术思想,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结果终于应验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百二秦关终属楚”,中央集权的暴秦灭亡于楚人刘项的手下。

上联中难解的语词是“百二”,此语源自《史记·高祖本纪》,该文说:“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百二”究竟为何意,注家诠释不同,裴骃《集注》引苏林说是“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而司马贞《索隐》引虞喜说则谓“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百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不管是秦人二万足当诸侯百万,还是秦人是诸侯的一倍,反正都是因为秦人依仗了“秦地险固”的结果。所以后人就用以形容秦地山河地势极为险要。

下联“卧薪尝胆”用春秋勾践励精图治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不过,司马迁仅说勾践被夫差战败后“置胆于坐”,坐卧时看一眼,饮食时尝一口,而没言及“卧薪”。宋人苏轼、吕祖谦虽都在文章中使用过“卧薪尝胆”一词,但都与勾践不相干,直到明梁晨鱼的戏剧、冯梦龙的小说,才把“卧薪”与“尝胆”一起挂在了勾践头上。看来通俗文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要远远大于正统文人们的文章,从那以后,勾践“卧薪尝胆”便仿佛信史一般地烙在了世人的心头。不管勾践卧没卧过薪,夫差的王朝却确确实实垮塌在他的手里,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每一位有不想忍受自己命运的弱者或失败者,读到这样一幅对联自然都会产生拍案欲起的浩然之气。蒲松龄就是其中的一个鲜明的例证。

 

 

 

对联六

 

岳麓书院二门对联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扩建文庙时,始建二门。门额正面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

肖永明介绍,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名山”在这里专指衡山之尾——岳麓山。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岳麓书院因山得名。“坛席”即坛位。除地位坛,上设席位,以示生徒对老师的礼遇。

对联的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上联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圣君子。” 对联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对联七

 

长沙岳麓山屈原祠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上联“三户”指楚,《史记.项羽本 纪》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

 

 

 

对联八

 

题苏州五百名贤祠·陶澍

非关貌取前人,有德有言,千载风徽追石室;

但觉神传阿堵,亦模亦范,四时俎豆式金阊。

 

【说明】道光七年(1827),布政使梁章钜再次重修沧浪亭,巡抚陶澍把康熙年间巡抚王新民所建之“苏公祠”改建为“五百名贤祠”,得吴郡乡贤名宦594人的画像,请名家顾湘舟摹刻于墙。并撰此联。

【注释】貌取前人:春秋时武城有一位孔子的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因貌丑不为孔子所重。退而修行,南游至江,有弟子三千,名闻诸侯。孔子闻之,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石室:西汉文翁为庐江舒人,景帝末,任蜀郡守,在成都市办官学,招属县子弟入学,择优以补郡县吏。文翁学堂即石室讲堂,一名玉堂。神传阿堵:形象传神之意。俎豆:祭祀、宴客用的器具。《史记孔子世家》:“常陈俎豆,设礼容。”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金阊:苏州有金门、阊门两城门,故以"金阊"借指苏州。

 

 

 

对联九

 

毛泽东题扇联

各求各志各行各路;

离凡离圣离因离果。

 

19719月的一天,周恩来向毛泽东书面汇报了林彪准备叛逃的异常情况,请示处置办法。毛泽东阅过材料后,在他喜欢用的一把丝绸折扇上题写了这副对联,旋即叫警卫人员直送周恩来。

上联“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各走各的路。下联的“凡”、“圣”来自儒学范畴。“圣”指圣贤豪杰,“凡”指人民大众。“因”、“果”为佛家语。

 

 

 

 

对联十

 

清末秀才许经明为明诚学校所题之联:

明以辩之,学以聚之

诚者成也,校者教也

 

联中四小句,形成字句对,集引对,联首二字藏“明诚”二字,以誉明诚学校之意,后半句首字冠“学校”二字,主语诚、校与谓语成、教分别构成叠词,妙趣横生。

上句“明以辩之”,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诚之”,在明辩之句中加一“以”字。“学以聚之”语出《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

下句“诚者成也”,出自《礼记》,原文为“诚者,自成也”,删去一个“自”字。“校者教之”出自《史记·儒林传》正文。上句的意思是说,学者要对所学知识必须加以分辨以求其解。学者以学而聚,亦学问之聚处。下联的意思是说教育十分重视“诚”的,只有讲诚,方成大器,联语典雅自然,主意深邃,堪称奇绝之作。

 

 

 

对联十一

 

武汉太白亭联

宛然海上三山,藐矣安期,先我亭前探枣花;

犹是江城五月,仙乎太白,与君笛声听梅花。

 

“安期”即“安期生”。上联典出《史记·孝武本纪》:“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下联化用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是汉乐府名曲。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gudianwenxueyuwen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