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预习要点

2017-03-31 古典文学与文化 古典文学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预习题

总论

问题1:请理清总论部分的层次。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问题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标志有哪些?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问题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题主要有哪些?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问题4:请略谈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问题5:请略谈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图》之五。上海博物馆藏。《八高僧图卷》描绘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禅宗八个高僧的故事。本图画的是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预习要点

  

总论

问题1:请理清总论部分的层次。

要点

1、分期(中古期第一段、标志)

2、变化(最有意义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3、风格(与文学集团有关)

4、作者(与文学集团有关,特例:陶渊明)

5、成就(五言古诗、抒情小赋)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要点

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日)铃木虎雄:从孔子以来就是道德论、教化论,到曹丕的时候才不再讲道德论。

1)比美取象

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

2)比德取象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1、人物品评

2、影响到文学品评

宗白华研究《世说新语》后,惊呼:“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1、《文选》烂,秀才半。

(陆游《老学庵笔记》)

2、(明)杨慎《升庵诗话》:“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杜子美好者亦多是效《选》诗。”

3、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4、程千帆要求学生必读八部书:

论语、孟子、诗经、楚辞

左传、史记、文选、文心雕龙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一、乱世与乱世文学

二、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三、药与酒:文学主题

1、生死主题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2、游仙主题

3、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一、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永昌元年(322)王敦兵入石头,晋元帝(司马睿)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晋书》卷六《元帝纪》)

二、寒士的不平

三、文学家族

四、宗族与伦理

五、文人集团

1、邺下集团:以曹氏父子为中心

2、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3、二十四友:包括陆机、左思在内

4、竟陵八友:包括沈约、谢朓在内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魏晋玄学的渊源:老庄思想、佛学

“玄”字源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

《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

 

二、自然与真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阮籍、嵇康、陶渊明

对文学批评的影响:钟嵘、刘勰、萧统

 

三、言意与形神

1、言意之辩

欧阳建(267300)“言尽意”说

2、形神关系

形指形体、肉体,神指精神、灵魂。

《管子·内业》:“凡人之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东汉桓谭首先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观点,他说:“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更不能“后燃其他”,即不能使灰烬再燃烧发光。

慧远:“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沙门不敬王者论·形灭神不灭》)

艺术形神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绘画和书法的形神理论。

文学形神理论的主流:“形神兼备”而侧重“神似”的审美指向。

“以形传神”(顾恺之)

“神超形越”(刘义庆)

“随物赋形”(苏轼)

“词之郑雅,在神不在貌”(王国维)

 

四、魏晋风流

1、条件

    (王子猷)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

这是历史上最早也最成功的一批“行为艺术家”(action artist)

2、特点

3、影响到文学

 

五、从玄言到理趣

魏晋玄学转化为文学:玄言诗

好的玄言诗:理趣、象喻

王羲之:玄理与山水融合

陶渊明:玄理融入日常生活

谢灵运:“玄言的尾巴”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二、文人与佛教

三、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生虽异性长存。

(袁郊《甘泽谣·圆观》中牧童歌《竹枝词》)

2、故事性的加强

1)佛经故事(天花乱坠)

2)改写为本土故事(鹅笼书生与《旧杂譬喻经》)

本义:秘密情人

喻义:用作幻中生幻、变化无常之典。

3)本土产生的故事(石点头)

3、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唐代怀海禅师撰《敕修清规》:“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情也。”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三生石高约10米,宽2米多,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石上刻“三生石”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碑文。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俗语佛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gudianwenxueyuwen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