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论文2︱毕业论文?关我什么事?

2017-06-12 古典文学与文化 古典文学与文化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间就要say拜拜了,

生活的舞台即将换成校外!

 

你总说大四还远着呢,

转眼间已经拍完毕业照,

只等拿着学位证去上班报到!

 

作为大一的学生,对于大四才要做的事,是否应该早知道?是否可以早知道?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遥不可及的毕业论文。

 


本篇文章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毕业论文流程

    一、选题、选指导老师

    二、指导下的写作

    三、答辩事宜

    四、提交论文定稿

第二部分:大一就开始做毕业论文?

         一、如何在大一开始

    二、为何在大一开始



第一部分:毕业论文流程


学校的政策和要求,以后可能会有变化。

目前的毕业论文流程大致如下:


一、选题、选指导老师(大三下学期,每年67月)

选定论文题目,联系、见过指导老师,就能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1、选定题目

选论文题目时,还是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对该论题的喜爱程度、熟悉程度,而不是仅仅着眼于该论题的指导老师。

有人对论文题目特别看重,甚至为了选到某个论文题目而与人争吵,大可不必。论文题目只是训练的手段,能否写出合格之作、优秀之作,题目确很重要,但不起决定作用。

有人对论文题目漫不经心,在后来写作过程中,论文题目加几个字或去几个字是常有的事,甚至有人偷偷换题,而不与指导老师商量。这种粗枝大叶、投机取巧的心态,也偶有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干扰作用。


2、联系老师

确定指导老师之后,就要主动与老师联系。

每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都不少。

谁主动,既与空闲时间有关,也与工作态度有关啊。


3、第一次见面

一般情况下,都会安排见面一次,对论文进度进行安排,根据各人题目进行指导。

根据多年的论文指导经验,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

那些能够将老师的要求牢记在心的同学,常常是论文写得最好的同学。

常常不知道老师要求的同学,很可能就是该组论文较差的同学。

第一次见面时,同学们一般都带笔做了笔记,问题不在于纸上记下与否,而在于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是否还记得、还关注。

 

 

二、指导下的写作(主要是大四期间)

完成初稿,提交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在早期一般都主要关注论文的结构研究现状,至于格式、标点、错别字等细节问题,将是最后定稿阶段的关注重点。

1、查找文本文献

如《陶渊明诗歌意象分类初探》这个题目,文本文献就是陶渊明的所有诗歌作品。

每一届都有同学花钱买了参考书。其实大可不必。你们还没有上班,没有钱。这些钱可以省下来。首先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只要会利用,一般是够用的。偶有馆藏缺乏的情况,也要先想到电子资源中的超星、读秀。


2、查找研究文献

如《中国古代文学月喻象研究》,有同学只找到一篇研究论文。

如果改变检索条件,就能得到更多的检索结果。如下图:

 

关键在于对检索条件的设置,如上图这样设置检索条件以后,得到161条结果,可以肯定,其中有不少是无效结果。但仍可以下结论,检索结果中有许多论文题目都没有出现“喻象”字眼,但论文中出现“喻”,而且例子可能也是关于月意象的比喻,怎么能将这些论文排除在外呢?


3、写出初稿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读文本文献研究文献。

在此基础上,写出初稿。

写作时,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毕业论文中结构(可能是一级标题,也可能是二级标题)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2)每个小标题下面的主要观点,是否明确。

(3)每个小标题下面的正文,是否有层次

(4)每个小标题下面的正文部分,是否为小标题服务,是否围绕主要观点进行论证的,即论述是否扣题

5)为了论证主要观点,所举例证是否合适

6)引用的文献要逐字核对,杜绝错别字。

(7)引用的文献,如果没有注明出处,就有抄袭嫌疑。

8)格式(封面、页眉、脚注、参考文献等)、标点、错别字等细节问题。

 

 

三、答辩事宜(大四下学期,答辩一般在每年5月)

1、答辩资格

答辩一般分为第一次答辩和第二次答辩。

各位老师根据自己指导的学生论文完成的实际情况,决定该生是否有资格参加一辩。


2、答辩申请表

参加一辩的同学,打印《答辩申请表》一份,答辩当天带来,于答辩前请指导老师签字,交给答辩秘书,才能参加答辩。

《答辩申请表》最终由答辩秘书上交教学科,存档。


3、论文检测报告

参加一辩的同学,应提供论文纸本五份,简单装订,三名答辩老师每人一份,答辩秘书一份,自己一份。

参加一辩的同学,还应提供论文检测报告纸本一份。

关于论文检测的重复率,学校规定:

30%以下参加答辩,超过30%属于不合格;校优20%以下;省优10%以下。

 


 

    因为“总相似比”高于“引用率”,所以,有不少同学会问到:

    重复率低于30%,是指“总相似比”,还是指“引用率”?


温馨提示

学校教务处要求参加答辩的论文必须提交检测报告,重复率低于30%,是指“总相似比”!

 


四、提交论文定稿(大四下学期,论文提交一般在5月底6月初)

答辩以后,论文修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修改重点

修改重点主要针对答辩老师的意见、指导老师的意见,以及自己对于论文从结构到细节的思考。

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指出的所有问题,都应重视,如有不同想法,也应与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商量,而非秘而不宣、藏着掖着,企图蒙混过关。

一般来说,通过了答辩,结构等问题就不会太严重。

不过,也有个别同学,尽管通过论文答辩,结构却是不合逻辑,需要动大手术!

答辩之后,修改的重点,就从以前的主要考虑论文结构,变为全面修改,包括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



2、修改方式

这个时候的论文修改,应该以自己修改为主。

注意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发给指导老师:一周不要超过两次

指导老师这时候不仅忙于指导论文,还有教学等其他事务。

只说指导毕业论文一项,答辩前后都是老师每天批阅论文数量的高峰时期。

所以,最好是一周发送论文到老师邮箱一次,至多一周不超过两次

按一位老师指导15位同学计算,大家数学比我好,如果每人一周发送两次,老师每天要批阅几篇?

实际上,有人一天发送一次,有人一天发送三次,甚至有人一天发送五次!

只要老师提出修改建议,他能马上就改,然后又发给老师。

像这样完全依赖指导老师的同学,虽然人数极少,也是年年见到。其中有人可能是这样思考的:指导老师的工作就是要指出问题,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的建议来修改啊。

此话有理。但只见表象,未悟本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老师指出一个问题,其实是示范给你看,希望你能发现类似的问题,并解决一类问题啊!

古人又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见到指导老师所指出的一个问题,就能想到一类问题,岂不更好?!

作为学生,是想着依赖老师,还是体谅老师,是想着从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培养能力,还是想尽办法尽快结束?

小处可以见大,各位不可不慎啊!


2)自己修改:逐段过关

自己修改论文,有时候看的次数多了,就比较麻痹大意,不容易看出问题。

这是人之常情,不能怪同学们。

但论文毕竟是自己的,质量最终是需要自己负责的啊,所以,也需要自己想办法!

可以考虑一段一段地诵读,每一段至少诵读五遍,很多问题就无法遁形。

这样逐段修改,基本上就能将大部分问题自己解决。


3)同学互看:虚心请教

同学间互相帮助,也能迅速解决一部分问题。

如果请至少三位同学帮忙细看,按每位同学发现3处问题计算,也是相当可观的!

如果考虑到有一些同学进度较快,对于论文的格式要求比较熟悉,向这些同学请教,无疑是赶超进度的捷径之一。

根据往年的经验,也有个别同学孤身奋斗,虽然英勇顽强,无奈到定稿上交时,仍错漏频现,不得不返回重新修改打印。这个时候,还请放下身段,虚心求教。

 

 

不亲自尝试一次的话,是很难明白真正的工作流程的。

如果暂时看不清未来,那就努力做好现在,也不失为良策。

 


第二部分:大一就开始做毕业论文?

大一就开始做毕业论文,当然是要费一番思量的。

凡事应慎重对待,想清楚了就坚持到底。

 

   一、如何在大一开始

大一就开始做毕业论文?

1、完全可以。

2、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即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在每年45月申报。

3、由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要求结项的,而结项的前提是必须提交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也是有资助的,只要结项了,即可按程序报销,获得资助。

4、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稍微改变一下,先选指导老师,跟着老师做训练计划,但不申报学校的项目。如果进展顺利,大三下学期45月份论文差不多能定稿的时候,就申报项目,然后项目获批、发表论文、申请结项。以发表的论文为基础,经过修改,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答辩,获得学位。

 

 

   二、为何在大一开始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聊了一天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有用的价值,原因何在?

为什么不能在和放羊的开始聊天的时候,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来砍柴的?

看来,提高办事效率的根本,还是在于不忘目的、带着初心。

 

学屈原的诗歌有什么用?学陶渊明的诗歌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它们?

这样的追问,常常不是多余的。

学习中,很多知识似乎是无用的,看似毫无意义,多学一篇少学一篇,无关紧要。但是当你因需要而想起它时,却又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如果大一的时候,就必须走上讲台讲课,而且是讲屈原,是否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学习屈原诗歌的意义?是否能够经常将屈原与学习对接?点点滴滴的积累,是否最终能够汇入到自己备课、试讲的河流?

如果大一的时候,就接到了毕业论文题目,而且是关于陶渊明的,就一定能认真对待这个烫手山芋,在平时的阅读、听课、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将陶渊明与毕业论文发生联系,思想的火花,一定常常照亮写作的全程。

看来,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创造机会去“用”。

“学以致用”这句古话,现在可以创造性地变为“为用而学”!



再强烈的母爱都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只能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孩子终将远离父母!

再负责的师爱也不是对学生严密的控制,而只能是一份谆谆的告诫。学生有权自己选择!

 

 

如果觉得以上讲得不够明确,下面这篇文章也许有点用处。

这篇文章题目是《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有多重要?看完这些你就知道了……》,点击本页面最下端蓝色字体“阅读原文”查看。





 


往期回顾

本订阅号关于毕业论文的系列文章,点击下面链接可查看:

毕业论文1︱对联寄语毕业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