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山女侠”徐宗汉主事民国第一所贫儿院

珠海民革 2018-11-13

徐宗汉


众所周知,黄兴的夫人徐宗汉是位德高望重的辛亥元老,她不仅致力反清革命,还十分热心慈善事业,创办了民国第一所贫儿教养院。


京贫儿教养院


徐宗汉(1876—1944)原名佩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她出生于一个茶商家庭,少时随父在上海读书,十八岁时,由父母做主,嫁给两广总督署洋务委员李庆春之子李晋一为妻,不料数年后李病故,遗有一子一女。1907年,徐宗汉应执教于南洋槟榔屿的二姊函邀,赴槟榔屿。她为人豪爽,有强烈正义感,在那里她参加了反清革命组织同盟会,在当地积极协助同盟会当地负责人吴世荣等发展党务,后返回国内,与高剑父等人组织成立了广州同盟会机关,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2月和4月,她两次参加了广州起义,第二次起义(黄花岗之役)失败后,徐宗汉冒死护送负伤的总指挥黄兴至香港,住进了雅丽医院治疗,照例动手术前,必须得有亲属签名负责,徐宗汉就冒充黄兴之妻签了名。在黄兴疗伤期间,徐宗汉对他关怀备至,等到黄兴伤愈出院后,他们便结成为革命伴侣,后徐宗汉又参加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在徐宗汉努力下,南京贫儿教养院诞生,从此,徐宗汉把贫儿教养工作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当时南京城内外许多儿童无家可归,而广东北伐军姚雨平部在转战皖北苏北后,收留了两百多名孤儿也带回了南京,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的夫人徐宗汉,见此情景,心急如焚,认为这些难童都是国民后裔,其中还有不少是烈士遗孤,则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向临时政府进言,应速建立一所机构,将这些难童收养起来,同时她又周旋于社会各界,呼吁海内外同胞、侨胞,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速速创办一收容机构,使难童有所养有所教。经她努力奔走呼号,黄兴带头捐出巨款,海内外许多仁慈之士纷纷鼎力资助。此由,孙中山大总统明令:创办“开国纪念第一贫儿教养院”,并亲笔题写了院名。以南京升平桥原上元县全部房屋为院址(解放后为公安五处),其章程明确写道:抚育孤儿,使他们就学就业,报效社会。贫儿教养院创建之初,收容了七百多名难童(有说一千名),具体事务由徐汉宗、周其永二位女士负责,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副官处协办,收养的难童一般在十岁左右,最大的也不过十四、五岁,院内开设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班,设文理课程,兼授专业技能知识。


初创时,课院经费由孙中山先生一次拨给开办费8千元,并规定今后由江苏省长公署每月拨发2千元;另向南京、上海两地教会与慈善单位募捐。由于南京上新河木材商捐出一大批木材,江苏省长公署又拨给大城砖一万数千块,故院方得以在后院复建了一幢四层大楼(抗战时毁于兵火),一、二层为女生教室,三层为女生宿舍,四层为阁楼。男生教室与宿舍则在前院平房内,董事室、院长室、教师预备室、教职员宿舍、食堂、医务室、浴室、电机室等,均在原县衙内的旧屋里。院内还设有地毯厂、花边厂、纽扣厂、军乐队,所有这些厂、队,都是安排院生从事学习、实践的课堂,其营业利润收入,除附给从事劳动的院生按劳取酬外,其余全部充实院务经费。在教育方面,对所有儿童均实施七年义务教育,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同时实施初级职业教育,如缝纫、刺绣、烹调、制毯、乐队、木工、商业、会计等,院生读完七年制的教育,并具有一定的就业技能后,除由院部留用于附属各部门外,还负责向社会各单位推荐,给他们介绍工作,使其能自食其力,独立谋生,安家立业,也是向国家输送了一些有用人材。学业特优者,则尽力培养,保送升入师范、职校等处就学深造。在院男女院生,年满十八足岁以上者,可由亲属领回自由择配。如无处可归者,则由院方负责指导自由择配。


1937年,抗战爆发,贫儿教养院先迁往安徽宣城,继移重庆,院部工作停顿,师生各自分散,机构从此解体。

开办宣城农场


为了促使贫儿教养院进一步发展,徐宗汉于1932年通过黄兴的学生,当时任安徽宣城县县长周君南的斡旋协助,在安徽宣城北乡茆市办起了一个大农场,专供院生从事农林牧副渔专业的实习场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是个十分理想的选地,经周君南的介绍,她聘请了当地名医,人品高尚热心公益的章祥斋(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先生为院董、委派院教导主任蔡乾九当其助手,共同操持农场场务。


当时全场有山地五千亩,都种上了松、柏、桐及各种杂木,还有蜜桃、枇杷、砀山梨、葡萄、木瓜等。此外,农场还饲养了二十头乳牛,二百头绵羊,徐宗汉定期安排院生轮流到农场实习,实习时间为半年,每批百余人,有了工场、农场的依托,贫儿教养院越办越好。除了日常的学习和劳动外,农场还定期举行纪念黄花岗起义,庆祝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和菊花会等民俗性喜庆性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有捐款人和社会名流参加,每次工场和农场的有功人员也应邀出席。如此贫儿教养院和工场、农场互为依托,相映生辉,气象可观。


由于收养难童日渐增多,徐宗汉进一步扩大经营,利用猫子湖和萍花塘六百亩水面,广植了菱、藕、芡及放养各种鱼苗,农场出现一派蒸蒸日上景象,从1935年开始,农场在经济上已经能够完全自主,每年收入有数万元,都用来增添设备,扩大再生产和改善贫儿教养院院生的生活等用途。并扩建了第二分场,第二分场初由墨西哥归侨黄兰和黄华珍经营,1936年2月至当年夏,由马来西亚归侨熊步唐代管,其后熊返马来西亚筹款,鼓励侨胞投资在宣城组建了“侨植公司”。


徐宗汉给予农场职工的待遇相当优越,普通员工可获免费宿食,还可得到相当于五六百斤大米价值的月薪,实行的是八小时工作制。她每年至少去农场三四次,与职工谈心。


抗战爆发,一切遂遭破坏,生机勃勃的农场沦为废墟。1944年3月8日,徐宗汉咯血病逝于重庆。1946年,徐宗汉的儿子黄一美(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遵从母亲遗嘱,专程去宣城,意欲重整先辈遗业,但终因种种原因而告中辍。


来源:辛亥网

点击文末右下方“赞”,给我们点赞

近期热点文章回顾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zhuhaiminge@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