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路上,谨防”动物精神“从中作梗

2017-07-30 茜咩 我们的财富自由

 01


前不久,大巴老师在公众号发文说,把自己的所有股票型基金都清空了,由主动投资转变为被动投资。这一举动,可以说得上是投资策略的重大转变了。消息一出,有些粉丝就炸了锅:


“之前你不是一直推荐的股票型基金?这不是打脸吗?”

“之前看了你的教程,说定投股票型基金,现在又要换成指数型基金。我定投的基金还在亏损状态,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本着谁主张谁负责的“认真”态度,粉丝们认为,是你当初推荐的股票型基金啊,现在说变就变,怎么也要给我个说法吧?

 

一向缜密的大巴老师,当然同时说明了自己策略转变的原因。经历了自己所投的几只主动型股票基金都更换基金经理人的“黑天鹅事件”,他不愿意以赌未来的方式来获取超额回报,所以就转而投资被动型指数基金,只赚取市场的平均回报。没看过这篇文章的,请出门左转到“理财巴士”公众号翻看。

 

解释是合理的,但有人确实发生了亏损,心里也在埋怨大巴老师。我是听你的推荐才买的基金,我是信任你才跟着操作,但我可是真金白银的亏了,不埋怨你埋怨谁?

 

02


谁主张谁负责。但是这个主张和负责的人,你有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谁?

 

很多人在购买某种投资工具后,一旦发生亏损,就会去声讨推荐人或者是销售者,从来不会认为责任在于自己。我们没有反思,为什么自己当初在不清不楚的时候就去投资,没有搞懂原理,甚至没有理清投资这个产品的目的是什么。大巴老师对理财的基本原理,和自己为何这样配置、操作的原因都很清楚,他也能接受由此带来的风险。但你是不是同样也做到了呢?投资是很个性化的,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吧。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到外部的客观因素,说白了就是把责任推到和自己不相关的事物上。这和你向领导解释,今天迟到了是因为路上塞车,而不是自己没预留足够的时间,是同样的心理。

 

其实这种心理,就是我们为了逃避对自己的谴责,自动开启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从心理学上来说,自我保护机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为了维护自尊,掩饰自己的“无能“。

 

我的钱亏了,总不能连自尊也没了吧?看看,你大脑的潜意识把你保护得多好,没有一点功力根本察觉不到啊,还心安理得就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了。

 

03


现在你认识到,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我们倾向于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找自身的原因。所以要怎么破呢?当然就是能力的提升了。这个提升的关键在于,对所有与事件相关的信息都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思考总结。

 

对于投资来说,我们首先就要想明白,自己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储备资金,比如养老,那高风险波动大的投资品种可能就不太合适了。在选择具体投资品种的时候,你还要搞清楚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比如余额宝刚出来的时候,火得不行,大家口碑相传觉得不错就投进去了,也没深究它到底是什么产品,不知道它其实是一款货币基金。

 

在分析投资产品的时候,我会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它,分别是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收益性就是我投资这个产品,一般的收益率会有多少?达到我的投资需求了吗?了解这个你就不会要求一只货币基金达到股票基金的高收益,你也知道按这个收益率投资,多少年可以达到预想的金额。还有,你也会知道,那些鼓吹自己的收益率达到50%、100%的产品,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前段时间,一个叫“善心汇“的伪慈善被揭发,他们通过微信拉会员的方式收取投资费用,并说年化收益达到720%。如果你稍有思考,能信吗?

 

风险性就是这个产品的风险是高是低?投资之后会不会发生本金亏损的情况?考虑到风险,你就应该选择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之内的产品。不过话说回来,风险其实是相对的,对于一个有专业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人来说,你心中的高风险产品并不难把握。

 

流动性就是你把钱投资进去后,能不能随时拿出来用?比如银行活期和货币基金的流动性是很高的。现在很多货币基金在经过包装后,比如余额宝,还有招商银行的朝朝盈等等,转出基本上就是秒到,差不多就相当于现金了。所以,我们短期的闲置资金也可以放入这些流动性大的产品中,既能赚点小收益,又不影响我们随时取用。

 

04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他提出了一个词叫“动物精神”。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人做决策不是靠精确的计算,更多时候是受情绪的影响。一个人的“动物精神”可能会导致盲目投资,一群人的“动物精神”就造成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所以为了避免我们身体本能的“动物精神”从中作梗,提升自己的能力是王道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