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品|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艺术是内化在人深处的气质和内涵,外在显现的只是一门技术。如果用外在技术提高得快不快、能不能加分、有没有获奖来评判学费花得值不值,这是很片面的。艺术对孩子的内化影响,有的时候是成年之后才看出来的,比如审美能力、空间感、协调性、创造力等。
当下,艺术培训已成为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无数人向这个行业聚集。
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培训中来,才会涌现更多的好机构、好老师。但这又是一件坏事,因为很多无良商人把艺术培训只当作生意,而忽视了它的教育属性。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各种无视艺术教育规律的培训机构,其共同点就是急功近利。
当然,培训机构的急功近利有家长的一半责任。对培训机构来说,招生是命根子,为了招到更多学生,就要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见成效的内容,让孩子在舞台上、电视上展示出来。
艺术就是用来展示和分享的,这点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艺术能立竿见影,一些机构忘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术规律,采用“速成式”、“逼迫式”教学,甚至与家长结成“监督者联盟”,让孩子被迫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一天会画一幅画、两天会唱一首歌、三天会谈一首曲子、四天会跳一支舞、五天会演一出戏”。
最近,我带孩子参加一家戏剧培训机构的体验课。开始之前,老师介绍说,30分钟的体验课之后,我们将让孩子呈现一个小短剧。我当时就震惊了,一些3到5岁的小孩子,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演出一个小短剧呢?
最后的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我问孩子,下次还带你来好吗?孩子回答,我不来了。我想孩子的态度是最真实的。恰好,这也是我的态度。
送孩子学艺术的家长,绝大多数并没有希望孩子走艺术专业的路子,目的基本都是让孩子多一门爱好,提高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但是真正到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的想法就会不知不觉变得功利,希望孩子考学加分、比赛获奖、上电视台、考级等。
在家长的功利心态引导下,培训机构自然遵循“消费者至上”的原则,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实现家长的心理预期。
还有一种家长,“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孩子像专业演员一样学习艺术。殊不知,把艺术作为业余爱好和作为专业来学习,其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如果拿学习专业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无异于扼杀他的学习兴趣,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喜欢。
其实,无论是学校的艺术教育,还是社会化的艺术培训,说到底都是教育,只要是教育,就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目标应该是孩子艺术素质的提高。
在这一点上,孩子没有跟语数外一样的考学压力,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更快乐地接受这门教育呢?人为给孩子功利的目标只会让学习艺术的过程变得更加无趣。
长久以来,我们的艺术培训都是结果导向。只要能看到艺术呈现的结果,家长和老师都是开心的,至于孩子是不是真的开心,好像不那么重要。
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因为父母的压迫学到钢琴十级、芭蕾舞十级,技术已然到达一定高度,孩子在艺术素养方面也有相当的水平。
但是,很少看到这样的孩子真心快乐地弹琴、跳舞。这种真心快乐,并不是炫技而获得的快乐,而是享受艺术的快乐。很多这样的孩子打心眼里是“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的,因为回想自己学琴、学舞的历程,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艺术是内化在人深处的气质和内涵,外在显现的只是一门技术。如果用外在技术提高得快不快、能不能加分、有没有获奖来评判学费花得值不值,这是很片面的。艺术对孩子的内化影响,有的时候是成年之后才看出来的,比如审美能力、空间感、协调性、创造力等。
所以,艺术培训要走出“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的怪圈,需要家长摒弃功利心,更加看重孩子学习艺术的过程,用平常心看待学习的结果,需要培训机构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家长。当然,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更多精彩文章: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欢
迎
关
注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