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喜讯捎给总书记】山东临沂王克昌家:当年“支前模范村” 如今“特色产业村”

2017-09-27 重庆女性

    “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习近平


这是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地处沂蒙老区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看望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喜讯捎给总书记——回访习近平看望慰问过的家庭”大型主题报道。中国妇女报多路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边疆、进大山、入乡村,推开一扇扇家门,全媒体呈现家庭的变化,传递最真实的民生幸福。


今天,我们推出第十九期,走进山东临沂王克昌家:当年“支前模范村” 如今“特色产业村”。




观看《喜讯捎给总书记》系列视频之第十九《山东临沂王克昌家:当年“支前模范村” 如今“特色产业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1325w1uso1&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3年11月25日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


王克昌家




山东临沂王克昌家:

当年“支前模范村” 如今“特色产业村”


初秋的下午,微风习习,阳光透过树荫洒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朱村村口的牌坊便近在眼前了。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的朱村,西靠岌山,东临沭河,因东西有九条道路环绕,呈“九龙戏珠”之势,故而取村名“珠村”。后来由于历代村人崇尚朱子儒学,便正式更村名为“朱村”。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朱村村民为战士们做军鞋,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全村先后有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为解放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朱村,也因此获得了“支前模范村”的称号。

 

2013 年11 月25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随后,习总书记看望了朱村的“老支前”王克昌。

 


      “总书记从一进院门就拉着我的手,一直没撒开。”坐在总书记当年坐过的沙发上,87岁的王克昌老人回忆起当时见到总书记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



沿着当年总书记走过的路线,王克昌领着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又走了一遍。“总书记先是问我有没有参加‘新农合’,各类补助有没有及时发到手。他还到锅屋(厨房)里去看,问我这煤气多少钱一罐,能烧几个月。”随后,总书记又到王克昌家的洗澡间看了看,询问太阳能里的水热不热,冬天能不能洗澡。

 

王克昌一一解答后,总书记又来到了西厢房,王克昌的儿媳正跟几个大姐一起编柳筐。总书记详细询问了她们做柳编的情况,一天能赚多少钱。

 


      在这之后,总书记握着王克昌的手来到客厅,坐到了沙发上。“我跟总书记说,总书记讲话我天天听。总书记一听,马上跟我说,‘请你批评指正’。

 

      在王克昌的眼中,总书记与平时电视上看到的没什么差别。“个子很高大,说话很接地气。”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对总书记的话,王克昌记忆犹新,但老人还有个小小的遗憾:“就是来家里时间太短啦,只有半个多小时。我真盼着总书记能再来一趟,我还想跟他说说话。”

 

      王克昌想着,要再给总书记唠唠家里这些年的变化。“我现在过的日子,是中等水平,都超过小康了!”王克昌骄傲地说,“每个月村里给发100 块钱的老年补助,逢年过节还有过节费。一年能有个几千块钱,吃穿不愁,享福了!”



王克昌还告诉记者,本来家里还有一亩多地,也在前几年流转出去了,每年靠这个还能收入1000 多元钱。

 

像王克昌一样因土地流转受益的,还有村民丁建从。2014 年,在外打工的丁建从听说有了新政策,村里可以帮着流转土地搞葡萄种植,他立刻放弃了外面的工作回到家乡,在村东头流转了几百亩土地,建起了葡萄采摘园。

 

“原来在外面打工,一天赚个三四十块钱,哪有在家里种葡萄好。村里还给修了水泥路,方便葡萄运输。今年葡萄收成还可以,每天也有不少客户过来采摘,除了临沂市里的,还有江苏的顾客。”丁建从告诉记者。

 

2013 年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丁建从还在外打工,没能见到总书记,心里觉得很遗憾。


 

“我也盼着总书记能再来村里看看,想让总书记尝尝我们种的葡萄!”


在丁建从的葡萄园对面,是村里新建的占地800 平方米的扶贫就业产业园。在这里,村“两委”帮忙联系了临沂商城的批发大户,一部分车间用来给批发商做来料加工,有玩具加工车间和雨衣加工车间。

 

另一部分车间则出租给大型柳编企业作为加工厂房。“朱村这边一直都有做柳编的传统,不少妇女都会做柳编。我们县妇联、镇妇联就帮忙给车间做宣传,动员朱村及周边村居的贫困妇女来这儿加工柳编产品,人均月收入在1800 元左右。既能帮她们脱贫,还能解决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问题。”临沭县妇联主席庞芳介绍说。

 

记者看到,每个车间都配备了供暖设施和空调,宽敞明亮的车间里,许多大姐正在忙碌着。在雨衣加工车间,还有两个小朋友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着自己的妈妈下班。“

 

这个姐姐今天是第一天来,我都来这儿好几次了。我喜欢跟着妈妈来上班,比在家里好玩。”6 岁的小男孩童童说。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和王克昌(中)合影。


童童的妈妈告诉记者,过去她在家里带孩子,也没法外出打工。村里建了工厂,每天来这里上班,离家近,周末还能带着孩子过来一起工作。“做雨衣好上手,也不累,一天能有几十块钱的收入,日子过得比原来好了。”

 

说起几年前总书记来村里,童童妈妈也是遗憾不已。“人太多了,没能跟总书记握上手,说上话。我也想着给总书记说说这两年村里的变化,村口的大牌坊很气派,还有来村里旅游的,可热闹了。我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了,总书记说‘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幸福着呢!”


朱村全景。

 


      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告诉记者,自从总书记来视察后,村里变化不小。“水泥路多了,绿化多了,最重要的是,村民收入高了。从2013 年年人均收入11161 元,到今年的年人均收入16700元,增加了5000 多元。老百姓腰包鼓了,心里也高兴了。



村里流转了部分土地,建起了农业产业园,从河南引进了黄梨,从浙江引进了葡萄,收成都不错。村里还办起了“田间课堂”,专门为农民进行农业技能的培训。同时,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中心,注册了“朱村食材品味到家”品牌,通过互联网销售朱村特产。以食用菌为例,每天销售额在两万元左右。




“还有一点是,这两年来村里旅游的人也多了,听说是总书记来过我们这儿,都想来看看。”据统计,今年“七一”前后,来到朱村参观“朱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人络绎不绝。

 

庞大的游客量也让朱村人看到了“红色资源”带来的商机。曹庄镇党委书记杨洋告诉记者,其实,沭河岸边的朱村除了有着历史悠久的“红色资源”,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还有这几年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发展旅游业成为我们下一步考虑的重点。”



据了解,朱村还有不少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居,占全村民居总数的近40%。“我们正在积极对接有能力的企业,打算把村里的清代民居恢复或重建。”杨洋说,“在这方面,我们也考虑要尽量保持原生态。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为了发展破坏村里的环境。这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们还要多学习别处的先进经验,努力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几年过去了,这个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支前模范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各类经济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改变着老区人民的生活。

 

王克昌的二儿子王经仓告诉记者,自从见过总书记,父亲的精神头儿比以前都好了许多。虽说年纪越来越大,但身体却是更好了。“以前还有个气喘的毛病,现在也没有了,都很少感冒。”

 


      “现在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盼着总书记能再来一趟,看看我们老区的新面貌,看看我们老区人的新生活。”王克昌说。





这是中国妇女报2017年9月25日《喜讯捎给总书记》特别报道版面。






 来 源:女性之声

  编 辑 | 莫莫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文章

【精彩阅读】

2017年重庆“最美家庭”隆重揭晓

重庆女创客斩获首届中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最具商业价值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