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无数父母亲测好用的3种方式,快试试看!

2017-12-14 重庆女性


△ 图片来源:电影《小孩不笨》


听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得特别棒,感动得他掏出钱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你怎么又犯错了,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说多了,孩子才能记住。却不知,唠叨正是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父母“唠叨”到底都有些什么样的危害?


一、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失去倾听。

在许多时候,父母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不全是错误。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是自己不停的说,那孩子那怕有满腹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也说不出来。


二、父母的唠叨,属于一种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

一般情况下,给孩子适当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无休止的唠叨,就等于变相的单方面指责,丝毫没有尊重和认同的意味。有时孩子明明自己可以做的很好,父母的唠叨就等于把功劳拿走了,而当做错时,父母的唠叨又变成先见之明,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极大伤害。


三、父母的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孩子失去对家的眷恋。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也使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如果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


四、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

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是父母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期望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长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传递给孩子,他们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


五、过度的唠叨,使孩子感觉到被控制。

父母的絮叨,明显表现出占据了强势地位,孩子就算想说也没有招架之功,更别说有反抗了。如果父母过于控制孩子的生活,是一种很自私的表现,并非真的是为孩子好。


六、父母的唠叨,是扼杀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不停的唠叨和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有人会提醒,便不会用心做事。而当问题出现以后,就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成为典型的外归因。






好的父母,话都不多

1

少说,多听


看过一则泰国小短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08u1ktiu&width=500&height=375&auto=0△ 泰国短片《先别急着骂孩子》


短片中,妈妈们在幼儿园门口等待放学的孩子,当看见满身污泥的孩子们走过来时,妈妈们不分青红皂白,立马开启“唠叨”模式。


△ 来源:短片《先别急着骂孩子》


“唠叨”结束时,学校的电视上开始播放一个叫做“今日好学生”的小视频,主角正是她们的孩子。


原来,孩子们之所以浑身泥巴,就为了帮助满载花盆、推着独轮车、摔在泥巴里的园丁爷爷。


知道真相的妈妈们,都觉得很意外:“我没想到是这样”“我以为他又调皮了呢”,她们为孩子的举动而感动骄傲,有的甚至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现实生活中,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也会和视频中的妈妈们一样,不明真相劈头盖脸乱指责一通,而不知有时倾听孩子,了解事情的经过,让孩子有机会解释自己的行为,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 来源:短片《先别急着骂孩子》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善于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好的父母,不多说,会倾听,让孩子有解释、证明自己的机会。


△ 图片来源:短片《先别急着骂孩子》



2

少说,多做



有一天,去某幼儿园旁的餐馆吃饭,左右桌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宝贝,来吃点肉,再吃点蔬菜,小心别弄到衣服上了……”“不准喝饮料,妈妈给你点了汤,等下喝汤……”“孩子不能站在椅子上,这样不礼貌……”那位妈妈从头到尾都在忙着唠叨孩子,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孩子做什么也都是错。


△ 图片来源:《妈妈唠叨之歌》


而另一边的妈妈,和同样穿着某幼儿园衣服的女儿从头到尾都是安安静静地吃饭。


妈妈按照孩子的意愿点了儿童牛排,孩子不会用刀叉,企图拿刀叉乱打乱敲,妈妈赶紧制止,妈妈贴着孩子坐着,握着孩子的手,手把手教着孩子怎么使用刀叉 ,一次不会,就两次,两次不会,就三次,直到孩子学会……整顿饭看起来其乐融融。


同样是孩子,同样是吃饭,同样是妈妈,为何吃饭的氛围天壤之别?



第一个女孩的妈妈的喋喋不休不仅没有奏效,还招来女儿的叛逆和反感。而第二个妈妈不急于说教,让女儿效仿自己的行为,反而让孩子觉得有趣。


很多父母和第一个妈妈一样,总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么做才能文明礼貌,而不知良好的品行,不是让用嘴巴唠叨让孩子知道,而是在行为上做到,让孩子看到。




3

少说,稍等



在书上看见美国著名学者斯特娜夫人教育自己女儿维尼夫雷特的故事。一天,维尼夫雷特问母亲:“我想去朋友家玩一会,可以吗?”斯特娜夫人回答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半以前回来。你知道我们下午还要一起去看电影,而且一直打扰别人也是不礼貌的。”


可约定时间都过了20分钟,也没见维尼夫雷特,斯特娜夫人安静地等着,半个小时后,维尼夫雷特回来了。斯特娜夫人见晚回的女儿,并没有发火,只是告诉她:“今天时间来不及了,电影是看不成了。”还配上了一句:“这真遗憾!”


维尼夫雷特很难过没有看上心仪已久的电影,但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教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失言过。


面对孩子的过错,斯特娜夫人没有长篇大论,只用耐心和等待让女儿明白:如果早听母亲的话,就不会错过一部好电影。


有时候用事实说话,胜过千言万语。


△ 图片来源:微电影《妈妈的唠叨》


马克思说,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好的父母,话都不多,等结果,用事实告诉孩子犯错的成本。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身为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变成熊孩子,所以总是急着插手去指责孩子的过错。却不知,当孩子心理上构筑起抗唠叨的“防火墙”,再好的道理也难穿透。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如果你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听不进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


不妨多听,让孩子知道你是明事理的父母;

不妨多做,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得体;

不妨稍等,让孩子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


或许,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来 源:洞见

编 辑 | 莫莫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文章


【精彩阅读】

重庆市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11日开幕  陈敏尔张轩徐松南出席  邓丽唐良智致辞

拥抱新时代 践行新思想 实现新作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