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庐江非遗知多少?我来告诉你!

2017-02-20 庐江老乡网

非遗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珍贵财富,它溶于我们的血脉之中,镌刻在记忆深处,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类世界。对于庐江而言,一座美丽的江淮县城,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以口耳相传的非遗文化,反映着庐江最基层的气息。


庐江自2006年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经过长期艰苦的田野调查,共普查出18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钾明矾制作工艺为省级非遗项目,庐江小红头制作技艺、孔明惠手撕书法技艺、朱三卤鹅制作技艺等六项为市(县)级非遗项目。

网络配图

180余项非遗传承文化庐江

“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这是非遗圈内相传甚广的一句话。意为只有让非遗打破家传壁垒,让更多的人学习传承,才能让它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庐江,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建县以来,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县城,保留着大量的文化遗产。相对于人们所熟知的冶父山欧冶子铸剑池、周瑜墓园、何氏太始祖陵园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些依赖于人自身而存在,以口耳相授为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能够反映出庐江最基层的文化气息。


庐江自2006年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经过长期艰苦的田野调查,共普查出18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少市县级的非遗项目在传承上面临较大困难:技艺大部分靠家传,很少有师徒传承。一旦这些技艺人的子女们有了新的追求,传承就成了问题。有的即使传给了子女,也只是作为一门技艺掌握,无法深入开发。

网络配图

1

庐江小红头一口吃一个“非遗”

2009年,庐江县特色小吃“庐江小红头”,被列入巢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庐江传统名点,原名饽饽,又名油糖烧卖。其外形如石榴花,小而圆,大如钱,顶端染有一点红,故被称为“小红头”。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庐江人吴长庆奉旨出征,尽管将在外征战,但难割难舍的是不散的乡情、乡思。加上长期在外,水土不服,随身同去的家乡厨师从一日三餐中看出端倪,于是,便常为他做此点心以慰藉,很受吴的赞赏。


  吴长庆因戡定朝鲜“壬午兵变”有功,受到朝廷嘉奖。为感谢皇室的恩泽,吴长庆亲自将小红头装篓,每篓22个,共100篓小红头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太后和皇帝品尝后,认为色香味形俱佳,大为称赞,遂将“小红头”赐给文武大臣。从此,庐江“小红头”便驰名海内外。

2

虾子灯庐江人已玩了300年

 龙灯、狮灯、荷花灯……这些花灯名,你或许并不陌生,但有一种叫“虾子灯”的,你听说过吗?在庐江,“虾子灯”流传于盛桥镇薛岗村,“虾子灯”的每只虾灯由两人掌舞,双虾和舞,色彩斑斓,迎花追逐,生动活泼,活灵活现,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已列入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虾子灯出灯时间有讲究,预定计划,居家和备,百事和谐,五和俱佳,三和出灯。出灯时灯笼幻色,枪炮震撼,锣鼓喧天,礼花飞扬,一对虾子灯在众人的簇拥下隆重出场,翻转跳跃,弓臂转伸,活腾如真,迎花追逐,生动活泼,活灵活现。


 虾子灯挨户巡访,随着鞭炮和锣鼓声,虾子灯按照预定路线,每到一户,便燃放鞭炮,迎灯接福,祈祷平安;观灯嬉戏,披送红缎、送上喜烟,又鸣竹又看舞灯,忙得不可开交。各户礼品不完全一样,但都饱含诚意、心愿神美,大体上有祝愿大吉大利、百业顺利、合家欢乐、身体安康、幸福美满之意。

3

手撕书法积极走向世界

拿手当笔、拿纸当墨,不用画草稿图,就能撕出一幅好作品。“其实,手撕书法是书法和剪纸的结合。想撕出一幅好字,首先要能写出一手好字。”庐江手撕书法非遗传人孔明惠说,该技艺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练成,需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字在心中才能运用自如,所以对传承人有一定的要求。


 同时,孔明惠也在每个周末去附近的小学、文化站等地方举办义务培训班,向中小学生、教师以及有一定功底的书法爱好者传授手撕书法。除此之外,他也积极参加如《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节目,尤其是他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表演手撕书法,更是反响强烈。


 现在的孔明惠,已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到传承中来,先习书法,然后钻研手撕,把这项非遗发扬传承。

4

宫廷卤制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三”者,本名朱传长,家中兄弟排行老三,人称朱三。


 朱三祖居庐江县泥河镇,据传,其父朱义昭曾为皇家御厨,且专长各类卤制品。后告老还乡,颐享天年,便将宫廷卤制品的配方密传子女。然其他几个儿女均无意继承父业,唯有三儿子传长将这宫廷卤制品的配方视为珍宝,并决心要把这宫廷卤制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皇上的“口福”。


 因泥河境内天井、洋河系黄陂湖水域,河网纵横,盛产大白鹅。朱传长就以卤鹅为主打产品,专项制作卤鹅。


 朱三卤鹅的制作十分考究。原料的选用上,主要为地方散养吃草、戏水、膘好但脂肪含量低的优质品种鹅。在制作工序上,宰杀后人工拔毛、清肚腔,继而用清水浸泡几分钟,取出小晾片刻,放入锅内。将各类调料,随同鹅头、鹅脚、鹅翅膀以及内脏等,按锅内水开后温火、大火、再温火,分几次投放,前后约一个半时辰(约100分钟)左右。再用干枯的果树枝桠焚烧后,将煮熟的鹅出锅,用果树烟熏片刻,待熟鹅渐渐地色泽黄里透红,方为成品上市。


 按照宫廷配方卤制出来的卤鹅,五香味浓,骨质松脆,肉感香嫩,调料适口,姜葱味齐备,食之回味。众人品尝后赞不绝口,争相购买。一传十、十传百,时常日久,“朱三卤鹅”便成了一道地方特色菜肴。

5

钾明矾制作工艺为省级非遗项目

传统钾明矾制作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与智慧的结晶,自唐朝中宗年间(705-709)班大宏、班二宏发现明矾,矾山即兴起采炼之举,千年明矾开发史就此开端。由唐朝简单的手工小规模采炼,到宋朝发展为作坊式生产。采矿业由一天一人采100至200斤矿石,到宋朝时已发展到一次采“一柯”能达到9万多斤矿石。炼矾也逐步实现了由煎矾与矿石焙烧的连续作业。经历代采石炼矾工人的不断完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直沿袭至今,千年炼矾窑火不断。


      传统钾明矾制作工艺通过历代采石炼矾工人的摸索、提高、发展,形成的工艺流程是:明矾石开采、明矾石焙烧、熟明矾石风化、明矾浸取、矾液沉降、矾液加热、明矾结晶七个工序。


       传统钾明矾制作工艺传承千年,沿袭至今,它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主要是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耗能低,不需要添加其它化工原料。且工艺操作也不复杂,工艺操作人员,主要是师徒相传,言传身教,悟性领会,靠传承人的长期实践熟能掌握操作技能。该工艺生产的明矾,晶莹剔透,大块透明,质量好,在国内外市场广受赞誉。

图片来自安徽旅游网

积极引导发掘非遗潜力

对于庐江,无论是从主管非遗保护工作单位,还是普通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的心中都涌动着一种对非遗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有着保护资金不足、传承人缺乏、市场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但大家通过自力更生,保证传统品质,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来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庐江人生活的这片热土才能承载更多的文化记忆,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它溶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合理的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庐江,一直在努力。


文——庐江政府网


看完,记得来个


近期资讯

·紧急提醒扩散!全省大范围雨雪来临,庐江气温”跳崖式“下跌!

·今年这40笔钱将打入安徽人的账户,请注意查收!

·这不孝子给庐江人丢脸了!

·庐江这张名片谁能抢?

·安徽H7N9禽流感进入高峰期,老乡们绝对不可大意!

·今年安徽高考放大招,庐江考生家长别懵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