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批评官员的尺度》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


作者简介 INTRODUCTION
作者:安东尼·刘易斯(美国)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民众关于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

经典语录 QUOTATIONS


1、我们反对一种思想,或者我们判断一种思想是否为真理,不应该期待所谓权威的声音,而应该将其放到“思想市场”中去竞争,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来不断进行修正,真理不是来自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是来自于多元化思想竞争产生的趋同效应。


2、或许存在这么一条普遍规律:国家之所以压制某种自由,就是为了应对某种实际存在或者假想中的威胁。


3、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


4、联邦制度的一大优点在于,只要得到选民支持,任何一个州都可以成为实验室,尝试各种新兴的社会与经济实验,却不会对国家造成任何危险。——布兰代斯大法官,“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


5、我国曾对一项原则作出过深远承诺,那就是: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职责。——布伦南大法官,“《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6、宗教、政治信仰是常常发生尖锐对立的领域:一个人的坚定笃信,可能被他人视为无稽之谈。据我们所知,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他的观点,有些人会用夸张甚至虚假的陈述,去贬低那些显赫的宗教或政界人物。但是历史给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的启示是:尽管存在滥用自由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自由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对于促成开明的公民意见和正当的公民行为,可谓至关重要。——欧文.罗伯茨大法官,“坎特韦尔诉康涅狄格州案”  


7、宪法保护的表达 自由权利,在这个人口众多,日趋多元的社会里,无疑是一剂良药。创设这一权利,就是为了解除政府对公共讨论施加的种种限制,将讨论何种议题的决定权,最大限度交到我们每个人手中。……允许这一自由的存在,或许会导致尘世喧嚣,杂音纷扰,各类不和谐之声不绝于耳,有时甚至会有一些冒犯性的言论。但是,在既定规范之下,这些仅是扩大公共讨论范围导致的一点点副作用罢了。容许空气中充满不和谐的声音,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力量的象征。——约翰•哈伦大法官,“科恩诉加利福尼亚案”


8、当报界轻率诋毁公众人物,谩骂诽谤恪尽职守的公职人员,并借用公共舆论对他们施加负面影响是,我们不能说媒体权力正被严重滥用,因为与开国先贤们当年遭受的人身攻击相比,这类言论根本算不上什么。如今,我们政府的行政架构已愈加叠床架屋,渎职,贪腐几率陡增,犯罪率屡创新高。玩忽职守的官员与黑帮分子狼狈为奸、包庇犯罪,将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对勇敢、警觉的媒体之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在大都市里更是如此。——查尔斯. 埃文斯.休斯大法官,”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案”


9、国家安全并非自由堡垒内的唯一价值。安全必须建立在自由体制的价值之上。为了人民的表达自由和知情权等更为重要的价值,政府必须容忍一个不断找茬的新闻界,一个顽固倔强的新闻界,一个无所不在的新闻界。——默里.格法因法官


10、如果没有关于政府官员和公共事务的讨论,我怀疑这个国家到底能否生活在自由之中。那些民选的政府官员凭什么因为受到一些批评,就认为名誉受损,还想着对批评者施以惩罚。——雨果.布莱克大法官


11、麦迪逊当时说:“任何事务一旦实际运转,总难避免某种程度上的滥用,这类情形在新闻界体现得尤为明显。不过,我始终认为,留存一些芜枝杂叶,任其自由凋敝,会比直接剪除更有利于树木生长。”


12、国家的最终目的,是协助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在政府内部,民主协商的力量,应超过独裁专断的势力。……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是探索和传播政治真理不可或缺的途径。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所谓理性商讨就是一句空话。


13、政府官员名誉受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压制言论自由为代价进行救济。


14、我们不需要法律的时候,恰是法律对我们保障最为周全之际。那些不被质疑或界定的自由,正是最有保障的自由。


15、在关于政治话题的激烈争论过程中,难免会有人情绪激动,甚至有过激之举,大家唇枪舌剑,激烈攻辩,多基于各自有限认知,这些认知当时或许被笃信不疑,事后却可能被证明是断章取义、错谬曲解。有时,往往是那些合理却又无法证明的怀疑,又或未经确认的“内幕消息”,暴露出官员的无能、过失或恶行。……如果用诽谤诉讼那些因真诚相信错误事实而批评官员者,或者要求批评官员的出版物必须证明自己提到的每一处细节都绝对真实,必将扼杀所有对政府或官员的批评。


16、法律看似强大,终究也是事后救济为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书籍语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