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这次又又又点赞了他!

后海先声 前海官察 2022-09-09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习话!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

 

在谈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时说,作家柳青说,“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


 

2017年10月19日,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党政干部要向人民作家柳青学习。他说,“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讲的。人家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他)就跟关中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当讲到文艺需要人民时,说: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情。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西安话剧院《柳青》|文华奖作品


柳青是谁?

 

柳青是作家,是农民,是官员。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出生于贫瘠的陕北吴堡县,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县委副书记。1952年柳青辞去职务,从北京来到陕西长安皇甫村落户,扎根农村14年,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开始了他的劳动写作生涯。在这块土地上,他体察着农民的疾苦,倾听着农民的心声,丈量着黄土的厚度,感受着生活的脉动。

 

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定居在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在皇甫村“深扎”的14年间,作为共产党员的柳青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脚上穿着烂皮鞋,裤腿上满是泥点子,手里拿着哮喘喷雾器,没日没夜在村里和田里转。”他与他所塑造的青年共产党员梁生宝一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

 

1978年6月13日,人民作家柳青病逝于北京。他晚年仍倾尽全力创作《创业史》,虽然计划中的四部曲最终未能完成,但他留下的丰厚的文学遗产,如灯塔一般,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走向艺术,让艺术回归生活,柳青通过《创业史》给后来者树立了重要榜样。

 

当年有记者在文章中写道:“柳青完全农民化了。矮瘦的身材,黧黑的脸膛,和关中农民一样,剃了光头,冬天戴毡帽,夏天戴草帽。他穿的是对襟袄、中式裤、纳底布鞋。站在关中庄稼人堆里,谁能分辨出他竟是个作家呢?”在皇甫村村民的眼里和心中,“这个黑瘦的老汉,和他们一样,也是个庄稼人”。在这里,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当好一个庄稼人,是柳青更为在意的,他做到了,实现了。

 

后来,这个“地道的农民”写出了长篇小说《创业史》。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火热的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他用自己以人民为本的文学追求,丰满着自己的人生。

 

柳青说,“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14年不打折扣的农家生活,促成了柳青的成功转型,也造就了经典作品《创业史》。

 

柳青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农民,他与乡亲们忧乐与共、息息相关。他来到皇甫村,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素材和灵感,他身在农民中间,心也在农民中间,农民的事就是他的事,他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着他的村庄。

 

在皇甫村,柳青不仅是“百事问”,而且是“百事管”。《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他一分不留,为皇甫村支起了高压线和电杆。平时,他会经常提着醋瓶去排队,轮到他时却并不买醋,而是退出来重新排在队伍的最后面,只为听听乡亲们在排队时闲谈些什么;他还调皮的故意找骂,通过观察刻画出真实生动的泼妇形象。

 

柳青常说:“作家要进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生活的学校”就是真正的深入群众生活,感受时代的进步和脉搏,反映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做一个人民的作家;“政治的学校”,就是要作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写作的立场;“艺术的学校”就是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为祖国和民族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