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的柳丨观察一棵树037
之前给孩子买书的时候,凑单买了一本光明日报版的《山海经》。孩子对它似乎兴致不高,于是我就自己拿来翻了翻。
田姝译注的这一版,是选择多个“最好的古代版本互相参照”,并“参考了多位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山海经》进行全面系统解读的通俗读本。此书正文分两栏排布,逐段解析,按照原文、注释、译文的顺序排列,不少段落还配了明清时期刊刻的古图。我发现书中里有柳的踪影。不胜欢喜。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上古百科全书,也是一本荒诞不经的奇书,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从山川地理、植物、医药、矿产,到神话、人物、方国、祭祀、风俗,“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堪称研究上古中国社会历史的宝库,在古代地理资料上的价值尤其突出”。
关于《山海经》(及校注)的版本流传、配图的历代补绘,以及该书在历代的影响,上海古籍版的《前言》中,沈海波教授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微信读书里有电子版,可以参考。
《山海经》中,尤其是《山经》的“中山经”部分,多次提及柳树,它多与构树、臭椿、枸杞、檀树、桑树、牡荆、柞树等在山间杂生。
又西十里,曰廆山,其阴多㻬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脱。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石、文石,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其东有林焉,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兽。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㻬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又东二百里,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榖、柞、柳、杻,其草多荣草。…………
这里想说一说的是,“北山经”里提及的“赤柳”。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䱇(同“鳝”,指鳝鱼)。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懿行案(即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中的注释),“柳有一种赤者,名赤柳。”
《晋书·地理志》云:丹阳,“丹阳山多赤柳”。
丹阳山在哪里?赤柳又是什么柳?
一说,在今陕西宜川县南。《水经·河水注》:“丹水西南出丹阳山。”
一说,丹阳地处太湖平原的江南水乡,……位于宁镇丘陵向太湖平原的过渡地带。
在“方志江苏”中看到:
《晋书·志第五·地理下》记载丹杨郡:“丹杨,丹杨山多赤柳,在西也”。《辞海》注丹阳为古县名。“阳”一作“杨”。秦置。
相传“丹杨”之名来源于赤柳。
传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时,过道丹阳,见当地山野、水边皆生赤柳,故置县,并命县名“丹杨”。《江宁县志》(1989年出版)也有佐证,秦始皇东巡“曾经此,见山多赤柳,定名丹杨。‘杨’通‘阳’,后世称丹阳”。
我们知道,古人不分杨柳,常用“杨”“小杨”“杨柳”等指代柳树,最有名者,便是养由基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演绎出成语“百步穿杨”,皆因古人认为杨=柳。
“丹杨”地名的来由也是如此,山野多赤柳,赤=丹,柳=杨,是为“丹杨”。
据方志江苏记载,今南京市江宁县有“小丹阳”、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亦有丹阳镇,均在秦时丹阳县界。汉初,丹阳县为侯国。三国吴时期,置丹阳郡,建安二十六年(221)移郡治于建业,于是,南京便有了“丹阳”这一别称。
顺便一提,方志江苏里的《有一种诗情画意叫“南京的柳”》一文值得一读,从一个城市的历史的角度来探究柳。
还搜到一首吟咏丹阳柳的诗:
丹阳咏柳
清代·姚燮
丹阳城下系扁舟,柳入江南出样柔。
忆别关河逢独夜,今年风露未深秋。
青眉娈婉宜髫女,碧月玲珑只画楼。
无笛难歌金缕曲,桃根飘泊在扬州。
暑假在陕西韩城时,去人民医院做核酸,在大门口看到一丛枝条丹赤的柳,在没找到确切的答案前,就先在心里假装赤柳说的是类似的柳吧。
最后,再来看看我的柳郎的现状。
冬芽愈发明显了,还是软的
枝梢很短,这枚冬芽伪装成了顶芽
芽鳞痕附近冒出了一个极小的冬芽
这根枝条,是春天被剪枝后新发出来的,却最早黄了叶子。是因为春天伤了元气,后劲儿不足吗
“槐叶苍苍柳叶黄”“柳叶黄落半为泥”……该探究一下叶子为什么这么黄了。
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