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与辉椋鸟丨观鸟笔记
2022年2月8日中午,在元大都遗址公园的海棠花溪景区寻找春的讯息。返程走到北土城地铁站附近时,偶遇一对在荒草地上散步的鸟儿。
因为远看眼睛附近有白斑,以为是拍到手软的白头鹎。但想到还没拍过在草地上行走的,仍忍不住举起相机继续拍。
拍着拍着感觉应该不是白头鹎,心里那个窃喜。
在那之前的某天,花友@秋 曾说她在小月河附近拍到过斑鸫,我想着这位黑乎乎,脑袋上也有白斑,心里就强行对号入座假装它是斑鸫~
回到单位后,导出照片,用懂鸟识别以及咨询我的“鸟导”晨雾,都说是灰椋鸟。不错不错,小白又“加新”了~心里也有窃喜,小白观鸟真是惊喜多多,但凡拍到有翅膀的,都能喜加新。
灰椋鸟整体灰黑,配上红喙橙爪非常打眼儿。更吸引我的是它们颊部的毛——白里挑染了丝丝缕缕的黑。它的英文名为White-cheeked Starling,直译便是白颊椋鸟。
刷了几个关于它的视频,发现除了虫子,它还爱吃柿子、苦楝以及其他一些果实和种子。海棠花溪的海棠果,可能也会是它的菜。期待能遇到它的就餐景象。
从一些灰椋鸟育雏的视频看,它喜欢在树洞里筑巢,而且对杨树情有独钟。
健德门桥地铁站旁边,有一片较为开阔的林地,似乎是针叶树、银杏、金银木为主。鸟雀啁啾。喜鹊、灰喜鹊是主力,某天,还有三只灰椋鸟结伴在那里分一杯羹。
有一只先行告退,我努力想拍清楚留守的两只,辨认它们是否是一雌一雄时,这两位似乎是听到召唤了,也呼啦一下从树冠间飞走了。
现在中午去小月河畔,如果哪天没遇到灰椋鸟,心头就隐隐地感到有缺憾。
灰椋鸟在鸟界肯定算不得“美人”,但它于我,就像植物里的臭椿,有种莫名的喜爱和亲切感。巧合的是,它俩的“肤色”都偏黑,额,跟我一样。
去年上映及热播的BBC《绿色星球》,拥趸无数。当时“追剧”,我对第一集雨林天地里见血封喉“我毒死了我自己”的部分(在视频的35~39分钟之间)印象极为深刻,还去花卉大观园的大温室去追寻见血封喉的身影。之前记得它跟黑板树相邻,但似乎换了位置,寻而未果。
最近因为一个契机又二刷雨林这集,蓦然发现,帮助见血封喉实现这个神奇操作的是一群辉椋鸟。
咦,灰椋鸟,辉椋鸟……它们是亲戚?
在懂鸟里搜索,原来撞名的两位,同在椋鸟科,但分属于椋鸟属和辉椋鸟属。纪录片里吃见血封喉叶子的,是辉椋鸟属的“群辉椋鸟”。起初我把“群”看成了一群辉椋鸟……还好奇怎么搜不到一个叫辉椋鸟的种。这有点儿像最初接触到名字里带“美丽”的植物,美丽异木棉、美丽马兜铃、美丽龙胆,愣是没想到“美丽”不是修饰语而是名字的组成部分。
懂鸟里的资料显示,辉椋鸟属有25个成员,群辉椋鸟分布在澳新界:印尼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和卫星岛至澳大利亚东北部。从网上搜到的图片也都是大家在异域拍摄的,每个种的羽毛都有辉煌的光泽,名副其实。
我应该无缘见到辉椋鸟,拉拉扯扯并当了搬运工,想表达的其实是这样一个意思↓
在没有开始看鸟,以及对鸟没什么概念时,看《绿色星球》里同样的情节,我只看到了见血封喉这种“不作不会死”的大树,群辉椋鸟就像蓝天一样是个背景。这让我又想起去年观树时的一个感受,就是知识有盲区时,视野也会有盲区。
彼时在跟踪观察的同时,也会翻阅很多教材和资料。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时,我也反思了关于『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间的关系:
放在教材、植物志以及各种百科里的是公共知识,通过观察、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私有知识”时,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这种财富能为我们日后的观察、认知和探究提供知识基础和指导,毕竟通过这一年的观察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如果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认知,我们会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和存在视而不见』。因无知,而无视。
So,虽然还是个地道的门外汉,我也想感谢观鸟给我的自然观察打开了一个新视角,以及辽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