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浪说红楼:晴雯综合形象辨

唐局不甜 唐都浪子 2021-10-04

一、女儿形象

称赞《芙蓉女儿诔》是可与《曹娥碑》并传的绝妙好辞,不只是林黛玉的意思,同时也是曹雪芹文化内功与艺术绝招的发挥。这篇寓意隐晦的祭祀诔文,已经引得无数读者从绝妙角度给予解说。但无论怎样的高见,却多是脂批模糊观点的延续,总跑不出晴为黛影的老调。


此节先做几点推测。曹娥,字面有曹氏之女的意思。《红楼梦》中曹氏之女的艺术形象很多,据考证派红学家做原型考证时说:金陵十二钗的原型,基本都是曹氏之女、或曹氏亲戚之女。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贾元春的原型;据刘心武先生说:元春的原型,是曹雪芹的一位姑妈;的确是大清爱氏宗室的王妃。刘先生这个考证结果很有意义,对理解《红楼梦》有帮助。


曹雪芹创作之时,眼光始终扫描着中国历代各朝的皇宫。从某个角度而论,中国历代皇宫的状况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或者说,就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色。此说与鲁迅先生的评史经典相似:所谓二十四史,就是一本帝王将相的家谱。


果然如上所言,元妃形象的塑造,对曹雪芹文明理念的表达十分重要。但出于政治高压和言论自由等因,曹雪芹并不敢在元妃身上使用太多笔墨;亦如邯郸淳在曹娥碑碑文中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一样的道理。因此,《芙蓉女儿诔》从表面上看,就是为祭悼晴雯一个女奴而作。那么就是说,晴雯形象与元妃形象之间的关系,还须一番辨识求索方可明了。


宝玉问一个小丫头:你晴雯姐姐临死前,口里叫的是谁?小丫头说:晴雯姐姐整夜一直叫的是娘。宝玉听罢,心中不是滋味;我一直觉得这笔很奇怪。晴雯是个天不收地不管的孤女;她不像妙玉、黛玉、香菱等人对自己的家庭有记忆;晴雯自幼逢灾遭劫,对自己的亲人并无印象。当然,临死前叫娘是人类贪生恋世的本能,并无特别意义;但曹雪芹写晴雯之死让小丫头特意说出口,却不得不让人留意。我们回想一下:《红楼梦》的曹氏(贾氏)之女中,有没有在临死前也叫娘的人呢?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谶曲中,临死前叫娘的人确实有:《恨无常》,就是贾元春的谶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刘心武先生秦学认为:元春在皇帝身边苦心经营数年,最终告发秦可卿的真实身份,让皇帝觉得自己忠心耿耿;同时又为贾氏家族私藏钦犯之罪求得赦免。皇帝很给面子,下密旨让秦可卿自尽了事,并没把真相公诸天下。皇家与贾家的面子都保住了。贾元春晋封贤德妃,为贾氏家族又带来烈火烹油般的荣华富贵。但元妃最终还是死于庙堂日月两派的暗斗;她断气之际泣告爹娘:须要退步抽身早。即奉劝爹妈:要尽快从皇家上层的政治权力角斗中解脱出来。


而红楼悲剧的根源是:像贾氏(曹家)这种世袭公侯的贵族家庭、特别是处于权力中心的主要成员,他们不大可能真正从权力角逐中退步抽身。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或者说,卧榻之侧,岂容鼾睡;都包含着同样的意思:一旦陷入权力争斗游戏的漩涡,就不可能净身而出。上层如此,下层亦然。似如涟漪效应:像晴雯一个品如明镜、心不藏奸的清纯丫头,也不自觉地陷入钗黛暗斗和大观园底层奴仆的派系斗争之中,最后导致遭诬被炒而送命。


以刘心武先生秦学大旨观照,贾元春向皇帝效忠,是从所谓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而揭露了秦氏公主身世的真相;高尚目的是尽快结束弘皙逆案让国事平稳,私意是为自己家族求得平安。相较而论,贾元春在皇宫的大义之举,与晴雯在怡红院审盗、补裘的大义兼大爱之举,应当说都存在积极因素。但在皇帝治下,她们无论怎样的美意,却都会成为权力的殉葬品。


曹雪芹刻画人物形象最绝的功夫之一,就是分身互映法。曹雪芹这一写作手法,又如镜面互照效应:即用一个人物的命运结局与其他人物参照互映,可以产生许多相异又相近的特殊影像。这个镜面,就是宝玉万分鄙视的、极权之下附庸的儒教文化制度;即所谓道统。以此观照,晴雯形象不但与元妃形象具有相似之处;仅以遭谗冤死的结局而论,竟与金钏儿、鸳鸯、芳官、柳五儿诸丫头的命运基本相同。皇帝儒家治下,晴雯的悲剧,就是所有红楼女儿的命运特征

二、文化形象

晴雯的悲剧,不仅具有红楼众钗综合形象的特征;甚至,几千年儒教道统治下的中国文明史中,晴雯的悲剧形象,就是所有因刚正不阿而遭诬殉难的文化烈士的综合形象。与袭人、麝月等人不同,晴雯天生具备真诚刚正又机敏勇敢的担当精神,是她能够获得宝玉敬慕喜爱的主要因素。但晴雯的性格同时也是注定她因世俗文化而必然遭谗、遭殃的主要原故。这就是许多红学道德家长期哼哼唧唧、咬住晴雯不合时宜又不会做人而发论的根本之因。人性本自然自由天真,凭什么一定要按儒家的口令走步?


以《芙蓉女儿诔》展露的文化信息为纲,倘若把晴雯形象置入中国文化史,与那些为了中华文明的进步而不幸遭诬、殉节、遇难的文化精英相较,竟也何其神似!曹雪芹以其精灵狂慧与天纵神思;以其深邃精锐的目光和匠心独运之笔调,把晴雯形象的精神因素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动因做着天马行空般的感悟兼细致入微式的解剖。他以饱满的热情、以饱含血泪的悲悯情怀对照中华文明史,字斟句酌、有条不紊、缜密精心地讲述红楼众钗的悲剧命运。


尤其诔文暗隐的意旨,能使人感受到晴雯勇敢的抗争意识担当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进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曹雪芹对晴雯真诚、刚正、勇敢的担当精神在诔文中畅怀赞颂讴歌,同时对中华文明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式剖析。


诔文风格之一关联的《楚辞》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是中华原始的鬼巫文明封建文明进化之时代。这一历史时段,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体系基本趋于完善成熟。诔文风格之二所关联的骈骊文歌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是魏晋文明隋唐文明过渡的变革时代。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段,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基本达到融合贯通。诔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人物如鲧、贾谊、石崇、嵇康、吕安等等;以及他们关联的历史往事,都是中华文明各个历史时期在政治文化斗争中遭祸罹难的人物与文化典故。诔文最后关于素女与宓妃之喻,是曹雪芹对整个中华文明源起与归宿的求索。


晴雯从生到死,始终自觉自悟,从未迷失自己聪慧真诚、刚正勇敢的本色。素女与宓妃的事迹典故仅管说法很多,但其历史文化背景,是中华原始愚昧的鬼巫文明向原始的科学文明迈开步伐之交替时代。中华文明的源起,与晴雯聪慧真诚、刚正勇敢的担当精神同样密不可分。


儒家治下庸碌的现实生活中,倘以短浅的利益标准而论:一个如同钗袭的人、和一个如同黛晴的人相较,很难判断她们谁对谁错、熟高熟低。如果就文明文化的传承和进步而论;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观照,晴雯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精神,显然无比重要。这种高尚的文化理念,就是中华文明宗师曹雪芹和其红楼梦的思想精髓;也是他借林黛玉之口称赞《芙蓉女儿诔》可与绝妙好辞的曹娥碑并传的根本原因。

三、综合形象

辨明《芙蓉女儿诔》和曹娥碑碑文意旨,晴雯能够关照《红楼梦》全局的形象就很容易理解。前文已详:晴雯原是贾氏老奴才赖家从人市买来的丫头;当时应该只有五六岁左右,或者还要更小。服侍赖嬷嬷几年后,晴雯被转送贾母,后又被贾母赐予宝玉;此时晴雯约十岁出头。以某之琴学确定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推断:晴雯应该是清廷与南明战争初期遗落的乱世末世孤婴。不然,即便多么糟糕的太平时期,也没人敢明目张胆贩卖人口。诔文开篇的所谓“太平不易之元”,能够证实如此判断的合理性。


晴雯没有受到所谓文化的浸蚀,始终保持着自然人性的本真。宝玉敬慕喜爱晴雯的,正是此点。但事实上,当文化修养和真才实学如果能够达到一定高度,人性本真也会显露出来;比如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大爱情结。曹雪芹动心敢于为一个下贱女奴写下如此绝妙诔文,又敢于把她与中国文明史上的文化精英相类,就是凭借他的这一股高深成熟的文化底蕴。


与中国文明史上的文化精英一样,晴雯相当招人嫉妒,包括平时与之相处的姐妹。当怡红院的海棠树枯死之时,宝玉哭着说:可能预兆晴雯要死了。袭人听罢立马就表示达自己的妒恨,袭人毫不客气地骂到:“晴雯算什么东西,怕是我要死了。”如此绝妙的诔文,林黛玉又何尝不妒呢。当宝玉想把其中一句改成“黄土垄中,丫鬟薄命”之时,黛玉立马也回妒过来:“她又不是我的丫鬟。等我的紫鹃死了,再这样写罢。”林黛玉直白的醋意,竟不惜以紫鹃作咒。宝玉平时十分喜爱晴雯,不愿见她受一点委屈。为了两个豆腐皮包子、为一杯枫露茶,不惜大骂自己的奶妈。为了让刚受委屈的晴雯高兴起来,不惜供她撕裂一大堆扇子。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文化精英,才华展露之初,亦无不受到主子宠爱。但当他们聪慧真诚、刚正勇敢的思想主张触及主子集团的利益链、或让主子失了面子之时,几乎全要遭到诬陷和诽谤。以为例:他没有天帝命令而擅自用息壤治理洪灾,天帝就让祝融将他杀死于羽山荒野;其与晴雯在怡红院因擅自审盗而遭诬的结局,竟何其相似。再以贾谊为例:贾谊专研的儒学仁义主张,因体现强烈显著的民本意识;他建议的政改措施,又因具有可行的惠民之功;便立马遭到权臣周勃之流的反对和诬陷。后来贾谊因此被贬谪长沙,虽又见幸;但始终因为无法伸展才华而抑郁至死。故而,宝玉在诔文中以历史上遭难的文化精英对照晴雯的悲惨命运长叹: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等等。


贾宝玉眼光的高明在于:他能认识到不幸中了儒家节烈圈套而勇敢担当的女子所付出的牺牲,往往比死于政治斗争中的男人更惨更冤。某之琴学认为:曹雪芹就是这样,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立足文明文化传承的深度剖解文明文化与社会变革、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他在红楼故事之尾,写下《芙蓉女儿诔》纵横神采、激扬文字,对晴雯形象和晴雯精神做下最高的文明诠注。借诔文隐晦的意旨,曹雪芹同时委婉地阐发自己的文明文化理念,巧妙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贾宝玉形象,正是自由平等兼大爱的化身;人类文明的归宿,在经历惨烈的等级社会阶段后应该趋向自由公平与博爱


儒家等级理论支撑的皇帝治下,文化作品如《楚辞》、《九歌》一流诸文,都是不同程度的讽时喻政之作。曹雪芹借宝玉之手为晴雯创作芙蓉女儿诔,借用最多的辞令典故,是屈原的《离骚》。而《离骚》借用的美人芷兰香草之喻,其实与男女爱情几乎无关,乃是屈原美政意识的深刻表达。屈原时代三千年之后,曹雪芹时代依然文禁酷严,致使朝野慌恐;但凡有妄议涉政之嫌,难免招祸惹灾。中国历史上因言论而罚罪的文案不断发生;诔文中所列的人物如鲧、屈原、贾谊之流以及诔文采用典故所涉及的所有历史人物,莫不如此。


感谢曹雪芹,他以妙笔暗中记下清初这段严酷血腥的历史面目;同时又解剖了他又爱又恨的中华五千年愚昧文明史。有红评家的晴为黛影之论说:诔文虽似悼晴雯、实为诔黛玉而作。此说并不见高深,仍显短浅。如果观照《红楼梦》全局的艺术机关,曹雪芹是借晴雯悲剧哀悼纪念红楼众钗,以来祭奠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之大不幸。正如王国维先生命意所断:红楼之旨,是曹雪芹试图为不断遭殃的优秀中华儿女之苦难灵魂寻找一个解脱的窗口


从历史表象观照,中国各朝的文化精英都是在关键时期因改革触及利益链而遭谤殉难。曹雪芹在诔文中,之所以选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奴为代表加以热情颂赞祭悼,正是他认识到了封建极权制度的吃人本质。简明地说:皇帝儒家治下凡人皆奴;关键时刻,连昔日威赫赫的帝王将相也难以幸免;不过是表面看似风光无限的另一个晴雯形象的大悲剧而已。


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这句要表达的,正是如上之旨。曹雪芹以红楼众钗的悲剧命运故事透析“卿何薄命”之因,但他并不讲明;他把答案留给红楼读者。究竟什么原因,让中国历史上心比天高的杰出英雄和优秀士人总是命比纸薄;究竟什么原因,使中华文明史的灾难性悲剧不断轮回?芙蓉女儿诔曹娥碑一样,其实都是破解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绝妙好辞。(论晴雯暂结)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之:反论晴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