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浪说红楼:林黛玉性格底蕴

唐局不甜 唐都浪子 2021-10-04

  

一、平民意识

前文红楼解诗已详:钗黛合一后,林黛玉在芦雪庵、凹晶馆的两次联,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生命与爱情平等、崇尚人性自由之高度。以诗意的内涵观照,读者历来对她有所误解:黛玉的性格底蕴其实并不孤傲,而是从骨子里体现出来的一种平民意识。应该这样说:林黛玉骨子里崇尚自由平等的个性底蕴与等级社会的世俗伦理秩序经常产生冲突,才是她表面看起来孤傲冷峻的根本之因。


林黛玉性格底蕴的这一特征,暗隐在她的三首咏菊花诗中。三十八回红楼众美和宝玉咏菊花诗,林黛玉最终夺魁之所以夺魁,就是菊花最能体现她的个性风格。与春花相较,菊花其实很普通;我花开后百花杀,因菊花开于临冬的众花凋零之际,又见得品质之奇伟。林黛玉正是从这一角度发掘为人应有的高洁品质。闲言少叙,且看她的三首咏菊七律。

  之一: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之二: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之三: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诗会结束,李纨评定黛玉的三首菊花诗有三新:题目新,诗句新,立意更新史湘云接着还说:偕谁隐?为底迟这两句问得最为奇妙,把个菊花问得无言以对。要搞清楚林黛玉三首菊花诗的立意究竟新在何处,就得先说一个魏晋名士陶渊明。

  

二、独立意识

东晋隐士陶渊明,是中国历史变迁时代典型的文化代表之一。陶渊明名潜,世称五柳先生;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刘宋朝小官,出身于破落仕宦之家。他辞官归隐专心著述,开创一代田园诗文的崭新风格。自古以来,世人多仰慕陶渊明寄情田园、超凡脱俗的处世哲学以及他宁静淡泊、自然飘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外柔内刚,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黛玉在第一首《咏菊》诗中的千古高风说到今,是对他高风亮节品质的肯定。


陶渊明隐居,一是出于他崇尚自然、洒脱悠闲的诗人本性和艺术天赋。二是因他生逢乱世、仕途坎坷,不屑于当局的门阀制度和官场污浊而最终做出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之间的人生抉择。


大凡思想者都是孤独的。若想与众不同,就要忍受孤独。历来情致高雅的诗评家多认为,陶渊明不是在逃避,而是在享受孤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天籁之音、自然天成的佳句。其中表达的自然、平柔、超逸之意境,几乎同时达到儒释道三家无欲、无我、无为之境界。这就是在第二首《问菊》诗中林黛玉连发四问的根本缘故。


但曹雪芹借林黛玉之笔,同时又发出人生的感叹与疑问:你五柳先生的孤标傲世和无与伦比的千古高风,于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生究竟有何种意义何种价值?这是中国文化人的千古难题。


皇帝治下的文化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艰难抉择;尤其在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社会变革之际,他们甚至要用自己的鲜血或生命做出决断。出世,代表你将要放弃生活、放弃情感;入世,代表你必须与魔共舞、同流合污。这种两难之境,对于天赋纯真、秉性善良的中国文化人来说,简直就是折磨与罪孽。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而论,牺牲个人的生命并算不什么;但可悲的是,性情勇敢高尚的中国文化精英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却都白白地付出牺牲;因为中国历史一直在专制的泥潭中循环轮回。


陶渊明本是一位具有极深儒释道文化修养的高雅名士,少年时即胸怀大志,颇具济世之理想与抱负。其代表作品《桃花源记》就是他美政思想的表达。而处于乱世污浊之中的他和许多魏晋名士一样,崇高的志向和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从另个角度讲,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极权治下社会现实的一种屈服,同时也是一种反抗。但他不愧富有真才实学,最终又一反旷达之风而发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怒吼。


陶渊明貌似出世,但头脑十分清醒。《桃花源记》和《读山海经》两篇诗文寓旨,是他热爱生活、心底并不想脱离现实的铁证。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而可怜可叹的是:回顾现实,陶渊明的崇高理想和抱负在举世混浊之际根本无人理会;自己的幽怨又能同谁诉说?他菊花般高洁的品格,只有把心系天下、济怀苍生的大爱寄托身边的蓑草和烟雾;而后来的中国文化精英依然如同陶渊明,一代代地做着菊花般洁身自好的美梦。这就是《菊梦》的立意。


林黛玉超越了陶渊明的风格,把自己自然真诚的爱情,与陶渊明的自然天赋和心系天下济怀苍生的大爱情怀归于同类。如此崭新立意谁能与之相比;对照《菊梦》的主题,林黛玉的爱情命运又是怎样情景?


如果把林黛玉自然高洁的爱情一并归于人类情感的总纲,那么可以这样说:林黛玉发自人性本真的自然真诚爱情,与陶渊明以自然自由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天赋兼大爱情愫一样,同是文明进步的必备条件。林黛玉追求自由爱情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亦如陶令骨血中从未消磨的猛志一样,正是推动文明进化的前提。

三、残缺之美

曹雪芹刻画林黛玉形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重新解释了“三生”的概念。首先,他对三生概念中的来世提出质疑。或者说,他把三生的次序重新排列组合;反而把来世置于三世的最前方。其意义是:他打破前人所有关于爱情传说的固定思维模式,而把那株与生命等同、芬芳美丽的绛珠仙草置放于前世的绛珠仙子之前。就是说,曹雪芹更看重人类生命之今生。


在曹雪芹看来,所谓来世无非是文化骗子想让人们安于现状而布下的谎言。如果人类的生命只有今生而没有来世,那么对于今生的爱情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裁决?如上所问,应该是曹雪芹刻画林黛玉形象的终极之味。显然,对待只有今生而并无来世的爱情;以林黛玉的态度观照,爱情与生命不仅等价,并且应该不惜以牺牲生命来追求、争取。这是曹雪芹笔下林黛玉具有平等自由特质的爱情价值观与生命理念。


但很可惜,皇帝治下的世俗社会,爱情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根本无人讲得清楚;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爱情?更无人去关心。曹雪芹并非神仙,他近百万之言字字带血、句句含泪的叙说追求也只留下红楼半壁。他无力对抗世俗更无法唤醒世人,他用毕生心血描绘一个活生生的林妹妹,同时又把所有问题踢给读者;无论男女都怀着如同林妹妹般无限的愁与恨,只好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对月吟诉,仰天长歌。虽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不懈地追求爱情真谛才能使生命更为多彩,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


林黛玉并无明确结局的佳人形象,正是人间之美的缺憾;她与宝姐一样,同样是曹雪芹对完美的描绘和追求之喜悦与苦痛的同时释放。仅以林黛玉形象而论,其它猜测和设想的人生结局,多是流言家无法面对现实的无耐慰籍。张爱玲叹息红楼半部,其实是出于对自己曾经辉煌家世与飘零遭遇的感慨;是她做为一个灵气女作家因红楼故事和林黛玉形象特征而产生的共鸣。


无独有偶;人类文明进化的同一时代,西方的断臂爱神圣女维纳斯,令这些心怀迷茫求索爱情真谛的东方痴儿望洋兴叹。曹雪芹半部红楼没有明确结论,依旧把问题留给读者和红迷:究竟建立怎样一个公平、平等、自由的社会,才无愧于东方爱神林黛玉的圣女形象;难道还非要逼着林黛玉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带着自己破碎的爱情之梦走进冰冷的湖水中,去实现那个空洞虚无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所谓高洁理想么。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之:论林黛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