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到这五点,每位老师都能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2017-06-30 海教思维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老师有许多基本技能,“善于讲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喜欢听故事而不愿听说教,这是每个班主任都明白的常识。所以善于讲故事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问题在于,许多班主任也愿意多给孩子讲故事而不是空洞地讲道理,却不会讲故事。


所谓“不会”并非是不明白讲故事要“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语言生动”等等道理,而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讲”。以下便是李镇西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谈到的一些体会。



第一,把自己放进故事里


讲自己的故事肯定就“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了。所以,我一直主张班主任要善于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老师给孩子们讲自己当孩子时的故事,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共鸣——每次我给孩子讲我学生时代的故事,孩子们总是最兴奋的时候。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的学习经验,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学生时代的成功和教训……都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


多次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讲“在错误中成长”的话题时,我总是撩起袖子亮出胳臂,给学生们看胳臂一块伤疤,那是我初中时打架留下的“纪念”。


学生感到很惊讶:“李老师小时候也打过架啊!”我说,其实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但也打过架,然而我后来战胜了自己,懂得了文明与教养。


我还给学生讲过一个我不尊敬同学的故事。


那是我读高中时,班上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长得比较老相,我便恶作剧地用毛笔在他的课桌上写了一行字:“某某同学,祝你安度晚年!”结果我被班主任老师公开严厉批评,让我羞愧了很久。


我通过这些故事,告诉学生们:“没有人不犯错误,人总是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听我小时候的故事觉得特别有趣,因而我自然而然的教育也特别有效。


但班主任所讲的故事并不都是自己的,很多时候我们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因此,所谓“把自己放进故事里”,意思是说要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融汇在故事之中。永远不给学生讲自己不相信的话,这是我的教育信念之一。因此,我给学生所讲故事的意蕴,一定要是我真心信服的,否则我不会给学生讲。


或者说,这故事首先是把我自己感动了,让我情不自禁地产生要给学生讲的欲望。故事也许是别人的——是我读来的或听来的,但故事的精神内涵是我自己认同的。


因此,我在讲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比如,我曾经给学生讲傅雷父子的故事,傅雷父子和我显然隔着一个时代,但他们身上的纯真、气节、风骨、坚韧……却是我由衷敬佩的,也是我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我给学生讲的时候,许多学生都热泪盈盈,他们是被傅雷傅聪感动了,也是被我感动了。这就是我说的“把自己放进故事里”。唯有这样,我们给学生讲故事,才能体现出教育的真诚。



第二,要自然切入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们要把教育意图尽可能隐蔽起来,不要让孩子感觉每时每刻都在被大人“教育”。给孩子讲故事,就是追求一种不露痕迹的教育。


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讲故事时,最忌讳这样说:“为了让同学们明白这个道理,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这样一本正经的开头,一下就让故事的效果打了折扣。所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定要自然切入,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故事之中,进而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启迪。


《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主题是爱与坚强。因此,每年九月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我总会走进我校初一年级的课堂,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作为爱与坚强的启蒙教育。但怎么开头呢?“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学会爱心,学会坚强,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样开头显然是最笨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一般有这样几种开头——


☞ 其一:“刚才在开学典礼上,全校同学都齐呼了校训——”同学们往往情不自禁地齐声回答:“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问。刚小学毕业的小家伙们往往争先恐后,唧唧喳喳地回答。“嗯,不错。我这里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例证,请大家吃一碗‘面’,等大家吃完这碗面之后,对我们的校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碗面来自日本北海亭面馆……”


☞ 其二:“刚才我进教室前,听你们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里我举该班的例子。只要班主任善于观察与捕捉,这样的例子绝对是有的,而且不少)我非常感动。开学第一天,班上就有这么好的同学,未来三年咱们班一定会非常温馨。其实,有时候给人以温馨让人感动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更不必大张旗鼓地宣扬,而往往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笑容,而且不露痕迹,自然而然。比如,我现在要给大家讲的‘一碗清汤荞麦面’……”


只要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生活,并能够随时敏锐地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讲故事的自然切入点。



第三,要善于展开


一些老师讲故事总讲得干巴巴的,总不能感染学生,这自然达不到讲故事的效果。决定故事讲得生动有许多要素,比如语言的绘声绘色,比如声调的抑扬顿挫,比如表情的眉飞色舞,比如肢体的手舞足蹈,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要学会“展开”。


有的老师讲故事往往只说“发生了什么”,于是,再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出来也就那么三言两语。


比如,我曾经给学生讲我初一时学习英语的经历,如果让不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讲,可能就是这么几句话:“我最初的英语成绩不好,后来发奋努力,一学期便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样“简洁精炼”,当然不能感染学生。


我给学生讲这段经历显然不是这样三言两语只说“发生了什么”,我还着重讲了“怎么发生的”。我讲了我初一时语文、数学等各科成绩如何优秀——有我保存至今的初中成绩单为证,但就是英语成绩不好,讲到这里,我还讲了当时班主任老师对着我“38分”的英语考试成绩叹息:“李镇西,你其他科的成绩都那么好,为什么英语学不好呢?”


我又讲了当时我受到刺激,讲我决定奋起直追的心理活动。我还详细讲了我努力的行动,包括一些细节:放学路上、上学路上、晚上躺在床上入睡之前,等等时候,我随时都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记英语单词;连学校开大会,我坐在下面,脑子里都在默记单词;我还把常用单词的卡片贴在家里的墙上、饭桌桌面上、蚊帐上方等处,还有我的手背上也常常写着英语单词,这样我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英语单词……


最后我讲了期末我83分的英语成绩,让我和老师都有点不相信。讲到这里,全班同学都惊叹了。“从此以后,英语成了我的强项学科。一直到后来考上大学,我的英语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包括四十多岁读博士,我在学英语。博士毕业后,其他学习资料都扔了,但上千张手写的英语卡片我至今保留。”


讲到这里,孩子们再次惊叹不已。


讲故事就要这样“展开”。写作中有“叙述”和“描写”两种手法。“叙述”是简单的交代,“描写”是形象的刻画。比如“太阳出来了”,这是叙述;而“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则是描写。我说的“要善于展开”,就是指讲故事要善于描写。



第四,要有曲折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讲故事其实就是口头作文,同样“不喜平”。如果故事平铺直叙,自然味同嚼蜡;或者老师说了第一句,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第二句,这故事同样索然无味。对于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说,情节平凡的故事也能摇曳多姿;而对于不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说,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也会被讲得一马平川。


说到“曲折波澜”,总会想到扣人心弦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包袱”。问题是,有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悬念”,也没有什么“包袱”,怎么办呢?


倒叙是产生悬念的方式之一。因此,有时候我们将故事的顺序变一变,曲折波澜便出现了。对此我就不举例了。关于“包袱”,其实有时候只需叙事角度变换一下,故事就会产生令人捧腹的“包袱”。


有一年,我在给我校班主任做技能培训时,说到讲故事的技巧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眼睛近视得厉害的读书人,一天他去买东西,到了店铺却发现大门紧闭,一个人也没有。他模模糊糊地看见门板上方贴着一张告示,却看不清写的什么。


于是他吃力地爬上柜台欠起身,几乎全身都贴着门板了,终于看清告示上面的一行字:‘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讲到最后一句,全场爆笑。我说,其实这故事本身并没有“包袱”,最后的抖出来的“包袱”是由我的叙事角度产生的,这个角度就是读书人的角度。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换成掌柜的角度,再讲这个故事,什么“包袱”都没有了:“古代一个掌柜的装修了铺面,暂时停业。他怕顾客弄脏衣服,便在门板上写了一则告示:‘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但第二天第一个读书人来买东西,见店门没开,又看不清告示,便吃力地爬上柜台看告示,结果把油漆弄了他一身。”我当时给老师们说:“同样一件事,你给学生讲的时候,可以从老师的视角讲,也可以从学生的视角讲,也可以从家长的视角讲,还可以从其他的视角讲……讲之前,你可以比较一下,从哪种视角讲更能让故事吸引学生。”



第五,让学生走进故事


所谓“让学生走进故事”,就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思考,组织他们讨论,或者让他们推测故事的发展以及结局等等。注意,不是讲故事之前的问题思考,也不是讲完之后的讨论,而是一边讲一边结合故事让学生很自然地参与。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我在课堂上读雨果的《悲惨世界》,讲主人公冉·阿让如何战胜自己。我就问同学们“战胜自己”的意思是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看法:“就是和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告别。”“就是克服自己的弱点。”“就是两个‘我’打架!”我抓住最后一个答案追问:“哪两个‘我’打架?”同学们又纷纷发言:“高尚的我和卑下的我”“坚强的我和懦弱的我”“勤奋的我和懒惰的我”“诚实的我和撒谎的我”……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在思考:“我”如何战胜自己?


我接着给学生们讲,我说读了《悲惨世界》之后,没想到第二天会发生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什么事呢?同学们能猜一猜吗?教室里又是一片热闹,一个一个的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但最后我说:“一个都没猜对!”同学们大失所望的同时,听故事的欲望更强烈了。


我说:“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封匿名信,信里有两百二十元钱!”同学们情不自禁张开了嘴。他们目瞪口呆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震惊,同时他们又用眼神急切地催我快快讲下去。


“这是一封匿名信,写信人开头便说:‘过去,我是一个非常卑鄙的人,但是我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的,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好同学,老师也认为我是好学生,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我这个公认的“可爱的人”,竟是一个小偷!’”这个同学以前偷了班上同学的钱,一直没人发现,但昨天他听了《悲惨世界》,听了“两个我打架”的讨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战胜自己”给李老师写信主动承认错误,信是这样写的……


我一边讲,一边问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学们:“推测一下这个同学决定写信认错时的思想斗争?”“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他希望李老师为他保密,但李老师该不该在班上读这封信?” “他的同学们会怎么看他呢?”“这个同学能够战胜自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个故事很长,也很感人,限于文章篇幅,我这里不便细写,但当时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被震撼了。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否则是失职;但“教育意识”的体现却一定要润物无声,讲故事最能自然而然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愿每一位班主任都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文章:来自李镇西的博客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海教思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