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泉:基础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的获得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到2049年,中国的教育将会是什么样子?
“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204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国。2049年,对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则,中国有更大的发言权。2049年,中国版的教材能够走向世界。”
日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对记者们如是说。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美好愿景。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基础教育国际化,关乎中国教育的国际定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那么,究竟这条路,应该要怎么走?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及未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使得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时代所趋。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如何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定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也考验着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我们的教育眼光。特别是中央对于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海淀区作为中心城区,也承担着四个中心的任务,对于海淀的教育,我们必须进行对话、对接。
做教育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意见的几条原则,其中有一条原则讲到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进行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先进的办学自学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际上在这个意见当中,也指明了我们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当然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够提供海淀的模式,包括海淀对教育的评价标准。现在我们的评价标准都是用的OECD的测试标准,未来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对于海淀的基础教育,我们能给世界的基础教育到底提供怎样的模式和标准,这是我们未来要研究和探索的。
海淀教育在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做先行者。海淀区地处首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跨国企业数量众多,地区国际化程度较高。基础教育学校国际交流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做好基础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工作,对于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鼓励并采取多种措施助推基础教育学校全方位开放,特别是对于海淀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怎样去助力科学城的建设,我们要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水平教育。要多方位、多领域地开展教育国际的合作交流,加强国际理解交流,推动跨文化交流,推动我国新一轮教育实践,今后我们还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能力,做教育对外开放的先行者,这也是历史赋予海淀基础教育的责任。
海淀教育要保持持续创新活力。“十二五”期间,作为中国教育学会教改实验区,我们开展了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试点研究,“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与芬兰、美国等国家合作开展交流互访,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培训骨干教师,为100多所中小学配备外语教师,校长、教师出国交流,介绍海淀中小学办学理念与经验,还开展了诸多中小学生的互访、交流,开设了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在这样的中外交流过程中,海淀教育这么一个窗口,让国外的专家和来宾,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去了我们的学校,也非常赞叹我们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
海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聚焦在学生国际化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应从本土认同、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全球责任等四个维度进行考量。经专业测评研究,海淀区中小学生国际素养处于中上水平,国际化项目实验成效显著。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当中提出要扩大交流合作,提升国际教育化的水平和质量,国际素养提升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前面也提到了,我们搞基础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获得,应该是人的获得,人的能力的提升,一个人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能力的提升,还有我们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提升。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干部教师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形成机构合理、专业过硬、能力较强的国际化干部教师队伍。
在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中,一是充分利用干部教师的国际化经历和技能:重点开发面向在国内学习的学生的国际课程,使其在本土也可以获得国际化视野及技能;二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使其能在多语言环境中,最大程度地获益;三是通过在线教学,屏幕课程等数字化方式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开发国际课程,探索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中外合作项目的引进与实施,使得海淀教育不断扩大规模,我们与英国、美国、芬兰、加拿大、法国等大学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了项目合作实施。我们通过国际合作,通过海淀教委,在签约框架的基础上,有了非常具体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当然在中法实验学校这个项目的推动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立足本土,坚守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同时我们借鉴学习国外的一些优秀的文化,所以我们把法语作为第一位。从全北京来讲,在整个一所学校把法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可能就是这一所。这也是我们海淀特色,通过国际化项目,把农村地区的一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变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所以今年的招生,就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应该说这是提供了教育多样化的选择。
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状况表明,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相互整合,以及个人、学校和政府的相互协调。因此海淀区还要继续开展国际性学术交流,聚焦全球教育热点和趋势,加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交流,利用高水平教育论坛和国际活动,展示海淀教育形象,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
在国际化实验中,信息技术对教育国际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树立国际交流形式多元化的主导思想,整合现有国际交流方式,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同时也要建立国际教育数据库,就课程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国际化等方面,来完成指标体系,包括状况的普查,推动工作科学的发展,统筹整合各种资源等,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及财力。
我们现在有59所实验校,未来可能还有适当的扩充,这些实验校中有大校名校,有一般学校,其中还有一些相对处在发展期的学校。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来推动或者加快学校的发展,使得海淀教育能够高水平、均衡化。
对于学校而言,我们要去研究国际课程,包括在海淀学校里面也有一些国际课程班。未来开设国际课程班的目的,不是说为了给孩子有一个初步留学的渠道。这些好学生,我们培养了,给他送出去,是我们的目的吗?我想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界定国际化课程,我们学习他们课程的长处,立足于本土,进行融合,提升我们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在国际领导力方面,未来的国际组织、国际的舞台上,通过我们的项目推动,有多少海淀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这个非常重要。
本文根据海淀区教委陆云泉主任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海淀教改实验区项目启动会上的讲话整理,内容有删改。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海教思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