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多天真?减负就没人垫底了吗?教育从来不轻松!考试是对普通人的恩赐!

2017-10-25 快刀洪七 儒商盟


光华妈妈说两句

国家要求减负,但其实减不了的,总要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

╮(╯▽╰)╭

- - -

每一个为家庭忙碌又不失自我的人

都置顶了 儒商盟

来源于公众号“断刀读书”(ID:a2839428978)


近几年,衡水中学每年包揽省文量科状元、每年有上百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2017年高考,有176人进清北,有2445名成绩600分以上的学生。



对任何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通过残酷的考试都意味着汗水和付出。自己逼着自己进取和向上,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这种状态叫做“燃”——人生能有几回搏。


不可否认,高考制度还不是很完美,但是现在努力学习,努力拿高分,并不是一种错误。



1

为了改变命运:

高考神话学校都在偏远的地区



仔细观察下,就能发现,这些年打造高考神话的学校,都是在偏远,又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做支撑的地区:


老牌名校黄冈中学地处湖北大别山南麓;


近十年来如雷贯耳的新兴名校安徽省毛坦厂中学,地处大别山深处,不少人都说它“在地图上找不到”;


还有衡水中学,所在地衡水市盐碱地占绝大多数。


这些地区在没有“名校”光环之前,经济发展颇为困难。很多当地人都把考大学当成是唯一的出路。学校愿意拼命教,孩子们愿意拼命学。就为了改变原来出去打工,或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已。



于美国洛杉矶读研究生的林静说:


“因为衡中,我走出了本来的教育困境……如果不是2009年进入衡水中学,我的生活轨迹和现在一定完全不同。不管怎么说,我很感谢衡中。它是一个平台,给我提供了走出自己原有教育困境的一个机会。


同是2009级的常修文(北京大学法学院准研究生)认为:“我从来不觉得衡中是应试教育。”——还记得到衡中之后的第一次被批评,是当时我们班唱国歌不整齐。老师的那句话,我至今记得“国歌都唱不好,那干什么都干不好”。唱国歌和高考有什么关系呢?类似的“规范性”事情还有很多,这都让我觉得衡中培养的是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


汶川地震那一年,按常理在这之前,高考语文试卷已经定下来了。但当时老师们还带着高三学生看很多汶川地震的资料。有的学生想多花些力气在“备考知识”上,还被老师批评:这是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哪怕你们的考试迫在眉睫。


这些事情都让我感觉到:衡中不是应试教育的果实,而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的格局与能力。那些来衡中“取经”的学校,只看到了我们的规范严格管理,而对我们八十华里远足、成人礼、心理剧等和成绩“无关”的部分视而不见,最后反过来攻击我们是应该教育,这未免太不合理。



2008级赵佳佳(于某政法大学读书)说:“我应该是天生适应'衡中模式'的人,也很享受长时间心无旁鹜、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状态。而衡中,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是贴在我们教室墙外的标语,也是我们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起床后洗漱、整理内务的时间是15分钟,那会儿我和班上大多数女生一样,都是短头发。当时真的是不想在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多耗费一丝一毫的精力。


我一直很感谢衡中,也很感激当时努力的自己。因数对我们很多进入衡中的人而言,这是最有把握的一条出路。我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没有绝对的高下之说,也不能用先进与落后去衡量。就像爬山一样,有人以超越自我为兴奋点,有人以欣赏风景为乐、不一定非想着到达山顶。但是,到达山顶的人满头大汗的样子不应该被嘲笑。



在新京报的采访中,白岩松表示,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画面路我们的认知不一样,就说“看,多愚昧,还拜神树”、“不就一高考吗?还上万人送别”等等。记者回来就改变了我的看法。


“毛坦厂中学它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打工家庭的孩子。你想想,能把院墙外的柳树当神树去祭拜的,都不是富裕的父母。想起毛坦厂真的让人掉眼泪。上万人守着大客车,送孩子出发去参加高考。在这样的一个人浪当中,寄托的是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卑微家庭的梦想,还把梦想放在高考上,这是好事儿,别破坏它。”


“我对毛坦厂中学充满理解,特别是当你了解到这一个又一个毛坦厂中学的孩子的背后是哪样的家庭。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这里涉及到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等等东西,但是我愿意用温情去面对毛坦厂中学。我祝福这些普通的家庭。”



2

减负就没人垫底了吗?



讲个故事,有个小姑娘所在的重点中学,上课时间排得满满的,星期六星期天也必须送去私教那里继续补习。就拿国庆七天来说,她没有一天不在外面补习的。私教要是教得没有成效,她爸爸会立刻换老师。她爸爸人脉广,随便可以找到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科的最好的老师给他女儿上私教。


某次闲聊,我说:“你每天都在上课,真是辛苦。”


她说:“我觉得没什么啊,本来就应该这样的。”


这小姑娘家里挺有钱的,我以为她会埋怨怎么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几年前,微博热刷可能取消英语高考的消息之后,有很多人喷,大概意思就是“学生要减负,英语自己喜欢学可以自己学,实在是没有必要纳入精英教育”。


等你有了孩子,孩子真正上了学,大概就知道取消某项科目的考核对普通人家的小孩意味着什么。


记住我说的是普通人家的小孩,有钱人家的小孩像上面那位小姑娘,无论你考纲怎么变她都能得到比平常人更好的教育,她是不会操心这些的。


可恰恰就是兜里没钱,教育资金相当匮乏的普通人,老是叫嚣着要减负,要自由,取消这个那个,反而是有钱人家的小孩,默默说一句:“我觉得这些是很正常的啊”。


减少中小学课程内容,不准布置大量作业——这样就真的能——让你家的孩子不用跟其他孩子竞争学位了吗?不再垫底了吗?



可能一些人脑子里想当然出现一副景象:中小学生欢乐的玩耍着,没有大量的作业,删掉了他们觉得比较难的课程,然后大家的成绩会施施然上升, 好像就没人垫底了一般;接着大家集体进入重点高中,交给那些神奇的重点高中老师之后,大家会正步踢进大学;然后大学四年学习出来就能得到一份好工作升职加薪买房迎娶白富美成为人生赢家。


可能吗?学位就那么多,说得好像就没人垫底了似的,按正常的逻辑是怎么把——减负、不做作业的后果——直接和创造力上升素质提高划上等号的,到底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吗?


减负之后的实际情况最可能的是什么呢?


四点半放学直接把孩子接走,你还有校外的很多私教可以选择哦,那些私教可以帮你看孩子还帮你监督小孩写作业保证他们不到处跑到你来的时候接到的是一个“写完作业完整的小孩”,不过私教收费更贵。这就是减负的结果。


都减负了,学校也要减负啊,怎么可能你一方面要减少上课时间,一方面还要学校免费帮你看孩子啊?



小学初级阶段,小孩的成绩不会特别明显显示出来,考六十分的孩子照样和考八十分的一起玩。到了五六年级,有钱的家长开始送孩子去学英语了,听说英语只是参考成绩而已,你没那个钱,咬咬牙还是不送吧,想着学校反正也开课。


想想小学的时候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是怎么上的,不纳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就怎么上的。没关系,你语重心长对小孩说,你可以自己学,咱们不花钱靠自己!你凭什么对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说你可以靠自己学好一门语言? 你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你能自己在没有任何考试压力的前提下,坐在那里乖乖背完十个以上的单词吗?而且,你确定你要让你小孩等在原地,等到那一天到来之前什么都不做吗?




3

考试是对普通人的恩赐,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好了,你的孩子天资聪慧,进了大学,也许他只是想混个文凭,倒也罢了,如果他想进体制,那不好意思,你之前就该好好掌握应试的能力,因为现在大大小小的资格考试,全部都是和应试能力有关,有些人就可以书都没背完就可以考进去,有些人书都翻烂了,就是考不进去。不是一直叫减负吗。


毕业之后你想要好工作想继续升学,对不起,继续考试。


而且你必须感谢考试,考试是对普通人的恩赐。



你要拼所谓的素质教育,不好意思,你还得给有钱家庭的让路,你凭什么就觉得你家孩子素质高?人家从小国外到处跑,英语音乐辅导班上遍,父母人脉广的孩子素质就不高?你说你自己高就高啊,你是有多天真?


好了,你家孩子不想拼素质了,要努力升学,通过努力,离开这个国家,去国外梦想乐园——对不起你英语学好了吗?想做学问你国外文献能通读吗?什么你这时候才想起要恶补英语?那你专业成绩不要落下哦,国外公费研究生都是留给那些人家外国觉得有价值的学生的哦。


你还想自费送孩子出去读研?好啊,说得国外的大学好像不用看书不用考试一样。



教育从来就不是“小孩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你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都是出身的比拼,有些家长可以靠钱,有些家长可以靠人脉,有些家长本身素质就高。


你自己就是小孩的起跑线。


大家都必须感谢考试,不管形形色色的学生背后有什么样的东西支持,至少考试这条线是公平的,大家做的题目都是一样的,在来到这条线之前,当学生的还是有机会努力的。


至于那些天天嚷着要改革,要减负,埋怨学校布置太多作业的人,你问问你们自己,能够投给教育这块的财力和能力到底是多少?


你们是不是觉得只要减负,你们必然是利益的享用者?


你们知不知道现在初等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寄希望于一个大环境的改革,然后自己家的小孩就能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吗?


或者寄希望于一个根本不了解的教育环境,凭借道听途说把小孩送到国外去?


建议更多把注意力放自己身上,因为不管教育资源将来分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你们的时间是一直在流逝的。


不管你们怎么不喜欢,或者觉得自己的环境有多么艰难,但是至少先要争取获得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选择被放弃。



讲个故事,一个学霸妈妈,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也从来没有为他的学习操心过。


等孩子上了六年级,突然有天跟她说:“妈妈,我们家里是不是很穷?为什么不给我报学XX呢?班上好多同学都在上,有个比我差的同学,现在都考得比我分高了!”


学霸妈妈的心在淌血,排名从没掉过前三的孩子主动要求报班补课,她是该笑还是该哭。


当她给孩子交完报名费,在自己的日志里写道:“一半是出于无奈,一半是出于愤怒,还有点委屈,我晒出了第一次为分数而付出的账单。”


想象一下,当班上的尖子生都在争先恐后去上补习班,修炼武林秘籍,奠定江湖地位的时候,成绩在中游上下的孩子家长,还能坐得住吗?



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去奋斗?为何这么多家长边骂边抢着报名?



4

教育从来不是轻松的



很多中国家长羡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种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满创造性,培养出来的都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也有更了解情况的人指出,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其实很差,比如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个笑话,还是中国式的严格要求比较好。



这两种印象都是盲人摸象。我只问一个问题:你说的是美国哪个阶层的教育?


如果你考察美国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那的确比中国上海市学生的差很多。但美国这个平均成绩其实是被贫困社区中的黑人和墨西哥移民拖了后腿。如果你考察美国富裕白人社区学生的数学成绩,那可是并不比上海学生的差。



其实,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之所以混乱,是因为这些年我们教育不够自信。所以,一会儿被西方的个性解放、减负教育所吸引,一会儿又喜欢上披着华丽外衣的各式教育理论。正如我们在经济学界也经常听到海外各种神奇理论,包括“中等收入陷井”等等,但是然并卵。


我们看到在我们穷的时候,各个领域都有神话,毕竟我们穷了100多年,困了100多年,我们太不自信了,我们相信日本质量的神话,我们相信德国制造的神话,我们相信我们自己是有问题的,我们自己是有劣根的,我们是低人一等的,连我们自己都相信了。人要是跪久了,可能就站不起来了。


今天我们发现,其实日本制造也很操蛋,其实外国人一样闯红灯,其实我们在朝鲜那么艰苦,一样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打了个平手,尤其是现在我们的经济坐二望一了,我们的科技好象也不那么差,我们的高铁等新四大发明好象还挺不错,我们的基建世界第一。自信这才回来一点了。



然而,在教育上面,思想还是很混乱,一样没有自信,改来改去,改得面目全非,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光了。现在外国人都开始研究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了。


教育从来不是轻松的,中国的教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裹萤映雪”“关公灯下读春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科举制度则创造了用考试对天下学子晋升选拔,为国取士的制度,唐太宗不禁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自古以来(学习我兔“穷则共同开发,达则自古以来”精神)中国的教育就上达天文,下知地理,考试参政议政,各抒己见,评论天下大事,选拔了诸多人材,大多数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踏入官场。基本上最高级别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哪个朝代都有,象文天祥。无论是百家争鸣时代,还是科技之光,又或者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俱放光芒。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多少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支撑着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如此不自信?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来说,都是排在顶前顶前的,我觉得我们一直做得不错。只要看看那些仁人志士,无论富也罢,穷也罢,无不手不释卷,活到老学到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从哪里来一些西方的捷径?西方的妙法?特殊的理论?轻松学习?人性解放?



学习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读书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贵在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闻鸡起舞”“十年寒窗”“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哪个不是经典?哪个不是良言?为什么会搞不清楚方向,还要讨论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认真读书,书有经世济用之书,也有意趣闲情之书,相得益彰,读书既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有为高考前途而读书,但无论何种读书,都要下功夫,才能铁杵磨成针!又怕苦,又要前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就是生于帝王家,也要三更起读,坐朝,哪里能睡到自然醒?



5

富不过三代,而诗书可传百世



就在有些人进退失据之际,那些上层人士早已在“好好读书”的道路上狂飙突进,甩开后面阶层十万八千里了。


前美国能源部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的家族,堪称“华人第一学霸家族”,一门12个博士,还出了一位诺奖得主。



朱棣文的家族,起源与江苏,这个中国读书种子的省份。


江苏太仓的朱棣文小学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读书人,虽然接受的都是四书五经、科举八股的教育,但经历了清末“洋务运动”的思想启蒙,深知走出国门、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他鼓励儿子朱汝瑾学习理科,并在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翌年,抗战爆发,北平沦陷,朱汝瑾随大批师生辗转西南,在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后来,又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赴美留学。


单单是父亲这边的基因,还不能足够保证朱棣文的成功。任何成功的家庭,都讲究“门当户对”,而知识分子家庭的联姻,自然也看重对方家庭的学识和素养。


朱棣文的母亲同样来自书香世家。


母亲李静贞,是父亲的校友,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那可是40年代的美国名校留学生哦,那时候,一个中学生背后是两千多个文盲,一个女生,能够在美国名校拿到博士,可想而知,她的家庭也不会差。


李静贞的父亲,也就是朱棣文的外公,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水利学家李书田。曾经担任过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天津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除了这些人物,朱棣文家族还有以下这些“学霸”:


外公:李书华,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大姑妈:朱汝昭,日本留学生。

二姑妈:朱汝华,化学家,芝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

三姑妈:朱汝蓉,化学教授。

哥哥:朱筑文,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

弟弟:朱钦文,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美国顶尖律师。

妻子:吉恩,物理学博士,斯坦福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看了朱棣文家族的背景,你才会深刻理解他的那句话:“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笨蛋”。



中国唯一一个传承两千多年没有衰落的家族,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天下头号的书香世家——孔子家族


光有钱有势,大多都不过三代,而且钱、权反而会成为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


不信你看看今天的中国,有多少有钱人家是世家?也就刚刚到了王思聪这样的二代而已,那些三辈以上的有钱人去哪了呢?被割韭菜了吧?


而你再看看华人里面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人,除了莫言以外,哪一个不是几代的读书家庭?


杨振宁:爹是清华教授。

李政道:爹是金陵大学学生,上海望族。

丁肇中:父母大学教授,在美国访问的时候把丁肇中生在美国,赴美生子的代表人物。

李远哲:父亲是知名画家。

崔琦:地主富农家庭,算是这个行列里家庭底子最差的吧。

钱永健:钱学森家的。

高锟:祖父高吹万曾经位列江南三名士之一。

屠呦呦:光听名字就知道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名门望族之后,外公曾经当过中国银行行长。


财富可以被收割,而人的思想是不会被消灭的。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哪怕是扫厕所,见到人都很有涵养地打招呼、问好。


旧上海永安百货的大小姐郭婉莹,后来过苦日子的时候,穿着旗袍洗马桶、穿着皮鞋在菜市场卖菜,即便如此,她也从不在儿子面前抱怨,抽出时间教孩子读书,竭尽所能给孩子一个有尊严的生活。


晚年郭婉莹



6

不管你今后长大做什么工作,

都要有上进心



所谓阶层固化,是这两年的事。


之前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每个人,只要有点智商、肯吃苦努力、愿意跟时代一起前进,都有机会走出自己的阶层,过踮起脚尖够得着的生活。



按常理,一个人穷,应该很上进,知道生活的不容易,但我看到的不少寒门都不是这样。越穷越天真,觉得财富来得容易,累了不愿意,苦了不愿意,被老板说几句也不愿意。等到孩子没出息的时候,就开始抱怨阶层固化,却忘了别家孩子的父母搏命的时候,你在钓鱼、打麻将、玩游戏。


越是拼搏过的父母,越知道教育的重要。他们明白奋斗的艰难,人生的不容易,能将自己受过的苦,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学习、思考习惯,传承给孩子。


而从没有拼搏过的成年人,嘴上说教育很重要,心里想的却是人生全靠命,投机又取巧。他们只看到成功,看不到成功后面的艰辛,只看到有钱人吃肉,看不到有钱人失眠。他们身上有一种反智的天真:我的所有梦想,只要生个孩子,就能帮我实现。


乱世出枭雄,在和平盛世,优秀是一种传承,是几代人的努力,而不是意外或者运气造就的。


港媒曾报道,谢霆锋为两个儿子购买了3亿港币的教育基金,方便他们将来去任何地方读最好的学校。


大儿子lucas一岁的时候,谢霆锋把自己拍危险动作戏的镜头,剪了一段两分钟的视频,送给他当生日礼物。目的是让儿子明白:“爸爸就是这样卖命拍戏养活你的!不管你今后长大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上进心,有很好的人品,才有好前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74s7mfub&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出来了吧?寒门与非寒门的父母,最大的区别,不是财富,而是思维。非寒门的父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尽可能多地创造财富,他们给孩子的寄语是:“我很拼,你肯定也是好样的”。



而寒门的大多数父母,哪怕正值壮年,想的也是我没机会拼了,你一定要拼;我实现不了的梦想,你要帮我实现;我偷的懒,你要帮我补回来;我输了,你要赢。


前者是有价值的父母,后者是有期待的父母。价值容易催生更高的价值,期待往往是空中楼阁。


不要轻意相信阶层固化,更不必忿忿不平。先想想自己,作为成年人,贵为父母,有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即使活在三流人生中,依然有勇气为梦想买单。



7

你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懒,

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朱棣文父母的认知,让他们更加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一家人不惜搬到陌生的社区,博士母亲甚至放弃自己的事业,做起专职主妇。


即便是在朱棣文这样的学霸家族,为了孩子都要做出如此牺牲,更何况一般家庭呢?


从大清灭亡到现在,送孩子出国仍然是中上阶层的教育标配。中国人是最注重家庭团聚的,为什么要牺牲掉孩子在身边的时间,千方百计送到万里之外呢?



有一个原因是没有人讲过的,那就是在海外,孩子没有见过读书人被整个社会嘲笑和看不起。孩子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对知识的尊敬。


因为知道知识的重要,一个体面的人不仅仅是有钱有势,孩子才会打心里愿意好好读书,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不管社会阶层有没有固化,读书都只是为了成为有钱有势阶层的敲门砖。一旦考试完毕,他们将终生不再读书。


当今的中国,好好读书有多重要?


当你小的时候,你每天沉浸在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不会那么早就知道要给班长和老师送礼才有机会站在前排。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不会被莫名其妙的人流裹挟,别人让你抵制谁,你就抵制谁。


当你壮年的时候,你看得清时代潮流,拥有独立意志和宽容的心态,能够给孩子讲清楚这个复杂的世界。


当你老年的时候,你不会转发那些“养生鸡汤”,不会跑到篮球场上跳广场舞,还倚老卖老地打人。


历史上但凡是宣扬“读书无用论”的,目的只有一个。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这么干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用心何其险恶!好好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



总是听人说,自己多忙多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可是,那些比你忙无数倍的人,却把陪伴孩子成长,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不久前,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大女儿玛利亚考上了哈佛大学,这个有着全世界最忙父母的孩子,却享受着最优质的陪伴。

 


奥巴马曾经说过,自己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从议员到总统,无论身居什么样的位置,有多忙碌,他都会抽出时间,尽量陪在玛利亚身边。


他经常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到书店,还挤出睡前阅读的时间,陪着玛利亚读完7本《哈利波特》。

 

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一位好父亲。


这些年,无论多么忙,他都争取时间陪在女儿身旁,伴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需要陪伴的时间真的很短,等他(她)长大了,她会有自己的工作生活,你再想和他多说几句话都很难。


你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让你悔恨不已,却无力挽回。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需要的,只是这一程的陪伴和鼓励。


那些来自父母的爱,是他跌倒时重新站起的勇气,带着这些爱上路,孩子的脚步会充满力量。


《搏击俱乐部》有一句台词特别好:“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真正重要的是,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往前走,不要去在意他人炫耀的喧哗。


人生最坏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快刀洪七丨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定居广州。拥有20多年写作经历,在社会现象、财经资讯、媒体营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是资深自媒体作家,也是蓝狮子财经《马云的颠覆智慧》的作者。同时,还是2014年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人。

你可能还想看 

▶  你总要戳破那些美丽的肥皂泡(原创)

▶  他发明的凶器没有引来警察,反而拿下戛纳奖,还推动了国家立法,而最初他只是想提醒大人们管住嘴。


有话请留言,听完求转发,觉得内容不错就关注儒商盟转给好朋友一起欣赏吧。

觉得不错就打个赏吧 (=^ェ^=)

赞赏不赞赏也无所谓,

在左下角点个赞,

转发亲朋就是最给力的支持!


风中光华

70后金牛妈妈,曾经的复旦软件硕士,离开某世界500强后三年全职宅,近期重新工作,拥抱物联网浪潮,行走于家庭工作的平衡中。

两个宝贝男娃,幸运的顺产于相隔三年的同一天。

热爱播音及分享,以莫大的热情制作原声故事,力求为娃创造动画片般的听觉享受。没事儿也会唠唠磕,各种好文不断!

为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加油!

长 按 关 注还不关注?我等得汗都下来了(^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