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残疾人家门口的故事:2年,他摆脱轮椅,独立出行

融媒体编辑部 上海残联 2023-10-22



寒潮来袭的第一天,整个上海开启“速冻”模式。下午1点多钟,陈老伯穿上厚厚的大衣,从家里出门,开始了循环的“两点一线式”生活。2018年起,只要没有特殊情况,陈老伯几乎每天都会从一个家去到“另一个家”——康健苑。

最初的时候,陈老伯是由妻子推着轮椅去,2年多的时间,他逐渐摆脱轮椅、拄起拐杖,现在已经不用妻子搀扶,可以独立出行了。


“不到15分钟的路程,就能健身锻炼,还能和那里的新老朋友唠唠家常。”今年68岁的陈老伯,家住杨浦区殷行街道,4年前,因为一次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瘫,一级重残的他失去了自理能力,每天离不开妻子在身边照顾着。


2018年,陈老伯从街道残联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家附近新开设了一处集健身、康复、培训、社交为一体的健身康复中心——康健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老伯在妻子的帮助下来到这里,没想到这一试,竟持续试了2年多。

 

每天上午8点半到11点,下午1点多钟到4点,固定的健身时间,来到固定的健身地点,已成为陈老伯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动的惯例。

 

和传统的健身房不同,康健苑的健身器材都是为残疾人量身定制的,内设有微循环功能促进区、安全等速肌力提升区、有氧心肺功能区。这里不仅有磁控的等速肌力训练设备、锻炼协调性的四肢连动训练设备,还有残疾人专用的康复跑步机和提高平衡性的律动步态训练平台等专业运动康复器材。


▲残疾人朋友在康健苑健身锻炼

刚开始来的时候,面对这些专业的设备,陈老伯不太会使用,经过专门的健身辅导老师指导,不到几天的功夫,他就会熟练地操作各种器材。现在每次有新的残疾人朋友来到康健苑,陈老伯都主动担起“老师傅”的角色,帮助刚来的朋友了解健身器材的各种性能及使用方法。

 

▲陈老伯帮助刚来的朋友

了解健身器材的各种性能及使用方法


“28(个月)乘以30(天)。”是陈老伯目前在康健苑待过的天数,平均每天5个小时,在这个家门口的“康复站”里,他已经生活了近4200个小时。“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陈老伯说道。


▲康健苑


专业的设备,有爱的场所,在这个“家”里,陈老伯收获到了很多,2年前的轮椅已经不再是他的生活必需品了,饭后慢悠悠地从一个家走到另一个“家”,做做锻炼,见见新老朋友。


“生活在这里,真的很有幸福感、获得感,2年多的康复健身,我的个人自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给家庭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老婆终于有时间做其他事情了,儿女也能够少操点心。”几句简短的话,字里行间透露着陈老伯对生活的热情。“非常感谢政府和残联花了这么大的精力,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当中,让我们残疾人有机会来到这里,获得就近、就便的专业健身康复指导。”


“生命不息,康复不止。”陈老伯一边在跑步机上锻炼一边笑着说。

 

据了解,在殷行街道,像陈老伯一样最初坐着轮椅或是被搀扶着进康健苑,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康复,最终可以独立出行的残疾人还有很多。

 


康健苑负责人表示

2018年5月份,在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下,杨浦区残联、殷行街道携手“尚体健康科技”打造了这个上海市首家社区型残疾人运动康复中心,自成立以来,康健苑一直面对残疾人免费开放。针对初次来访的残疾人,会由专业的康复人员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体质检测,之后还会定期进行复查,从而观察他们的健身效果,调整健身计划。当前,前往康健苑参与健身康复的残疾人平均每天30人次,至今共有9700多人次参与。


在上海,康健苑只是残疾人社区健身康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切实满足本地残疾人健身、康复的需求,上海市、区各级残联不断探索全面推进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破解残疾人社区康复难题,推动康复服务设施到社区、专业康复服务到身边,为全市残疾人提供近距离、高品质、专业化的康复服务,不断提升残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期待!未来将会有更多

残疾人家门口的有爱故事不断上演......





信息来源:杨浦区残联

图文编辑:上海市残联融媒体编辑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回顾





 上海市残联融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