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NHB | 长大后,人们真的会失去创造力吗?
在开始阅读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压他一下
鸦(压)雀无声
问题提出:进行推理时,儿童和成年人是否使用相同的记忆机制?
除了记忆整合外,还有另一种基于提取的机制可以替代整合的作用:个体先前经历的关联记忆被分开储存,在日后进行推理的过程当中再进行整合。研究证据表明,儿童的推理能力很有可能主要依靠基于提取的机制。
除了记忆再激活以外,还需要记忆整合来使相互重叠的记忆产生关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海马及其与前额叶联系不断成熟,记忆的再激活和整合分别先后出现。对于儿童而言,记忆再激活需要足够灵活的海马提取过程,10岁左右才可能实现完全成熟的提取,因此10岁以下的儿童在记忆编码过程中不可能存在来自海马的自上而下的影响,所以儿童只能根据当下的信息进行推理。
对于青少年而言,随着海马的成熟,记忆的提取机制也逐渐完善。在青春期时,个体能够进行记忆再激活,但不进行记忆整合。对过去记忆的再激活可能带来记忆的竞争,为了解决这种冲突,记忆之间的联系受到了抑制: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控制网络在青春期不断成熟,记忆控制水平提高(后侧前额叶的活动甚至到达了一生的巅峰水平);另一方面,海马的变化导致记忆表征的差异:记忆整体的质量提高(准确性,情境细节丰富性,回忆质量),潜在归因于编码方式的变化。
这两种变化都指向了青少年对冲突记忆的抑制倾向:青少年在进行单独记忆时的表现几乎和成年人一样好,但他们尚不具备把关联记忆灵活地联系在一起的能力。由于青春期海马的发育尚不完善(后侧比前侧更早成熟,儿童青少年更加依赖于后侧海马),研究者假设青春期记忆能够相应地反映出准确的后侧海马表征,而不是整合的记忆。青少年的表征会更加强调关联事件区别于彼此的特征,而这种策略也可以支持推理,因为它们特别容易获取,个体在决策的时候可以将它们进行重新结合。
故此,研究者提出假设:对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等年龄段的参与者,预期他们推理所使用的记忆机制都不一样。对新的关联记忆进行编码时,10岁以下的儿童不会进行记忆再激活,而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可以进行再激活;对于再激活刺激之间的冲突,青少年会通过自上而下的抑制来解决这种冲突,他们的表现受到阻碍,可以进行记忆整合的成年人则表现更佳。个体记忆机制的发展过程是连续渐变的的,并不存在在机制之间的突然切换。
研究设计:
基于任务的fMRI研究
参与者任务的流程在fig 1中可视化:研究材料为3个一组的图像ABC(其中AB均为物体的图片,C为面孔或者场景的图片)。被试依次观看刺激对AB/与ABC无重叠的控制刺激对EF/刺激对BC的图像;每一试次当中,上述过程重复3次。注意到A和C通过同时与B出现产生间接的关联。
1行为指标的分析:
推理和记忆测试的表现
(iii) 记忆测试和推理测试的差异(fig 2c):记忆测试的正确率高于推理测试的正确率,而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
上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尽管这个任务是在所有年龄参与者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每个年龄段的参与者在所有条件下的表现都超过了随机的水平,见fig 2a 和 fig 2c被试正确率都在25%的虚线以上),年纪小的被试仍然存在着推理上的困难。
2 脑机制的分析:
记忆再激活随重复呈现的变化
(i)对于成年人,预期成年人记忆再激活的程度随着重复次数增加而增加,印证记忆整合和推理的能力的提高(fig 3c中的橘色的点);
(ii)对于青少年,预期在第一次出现重复(第二次呈现刺激)时可能会出现记忆再激活,而为了解决再激活记忆之间的冲突,后续再出现重复时就会减弱关联记忆之间的差异,即发生抑制(fig 3c中玫红色的点);
(iii)对于儿童,预期不会出现显著的记忆再激活(fig 3c中紫色的点)。
为了验证上述的假设,研究者训练MVPA分类器来识别腹侧颞叶皮质(VTC)的激活与面孔还是场景有关(fig 3a, 3c),分类的有效性已通过交叉验证。根据分类的结果,对每个参与者生成再激活指数(reactivation index):如果该指数显著高于0,代表参与者对AB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可靠的关联记忆再激活。AB第一次出现的脑成像数据作为基线水平,因为在当时参与者尚未见到任何重叠刺激。
(i) 重复次数的作用:对所有参与者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当关联内容再次出现时,出现了记忆再激活。除了第一次呈现刺激对AB时没有显著的记忆再激活,随后两次都出现了显著的再激活,且后两次的再激活水平显著高于第一次。
(ii) 年龄的作用:年龄可以解释重复次数所解释以外的再激活分数变异。记忆再激活随重复次数变化的过程与年龄有关(fig 4a)。在拟合曲线中可以看到,对于青少年,第二次到第三次重复再激活水平降低,甚至第三次的再激活水平没有超过随机水平——证明这一年龄段中使用不同的记忆图式;而成年人的表现则符合记忆整合的预期,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重复中记忆再激活都超过了随机水平;儿童则不表现出显著的记忆再激活。fig 4b展示了4个年龄点在3次重复中的再激活指数。
3 脑机制与行为的关联:
记忆策略是否有利于推断
结果表明,对于成年人来说,第二次到第三次重复中再激活水平提高与更高的正确率有关,整合的策略有利于成年人的推理;对于青少年来说,再激活水平的降低与更高的正确率有关(fig 4c),分化的策略有利于青少年的推理。
4 再激活对额顶叶和海马的影响:脑区功能对应激活水平的发展差异
建立一般线性模型,纳入第二次重复过程的再激活程度来预测第三次重复的fMRI水平。对于所有年龄组的总体结果,唯一能显著预测的激活区域是左后侧海马(pHPC),第二次重复中pHPC更高的再激活水平预测到第三次重复中更低的激活水平。这种效应与年龄无关,这与之前对于pHPC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这个脑区在童年早期就已经成熟了。年龄的影响:将年龄纳入到统计模型当中,发现可以显著地预测双侧顶叶和双侧额下回(IFG)的fMRI水平。
(i) 在顶叶(fig 5b),儿童和青少年第二次重复的再激活水平负向预测了兴趣区第三次重复的激活水平,直到成年期再激活水平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而顶叶具有恢复高保真记忆的功能,受到自上而下目标的影响。这进一步佐证了假设的内容——只有年纪较小的参与者会在再次遇到关联内容时对它们进行抑制。
总结
编译|家养蛋糕
|参考文献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21, November 15). As we develop, the brain connects lessons learned differentl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21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11/211115151024.html
Schlichting, M., Guarino, K., Roome, H., & Preston, A. (2021).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memory reactivation relate to encoding and inference in the human brain. Nature Human Behaviour,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1-01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