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32万建红砖毛坯房 | 帮忙失败就会被差评吗?

MAP咨询_珠海分校 SelfMindnSocialBrain 2022-04-27

近日,由东方卫视打造的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因为一幢花费132万元建在甘肃农村的“红砖毛坯房”,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起因是68岁的老农杜兴昌,花费60多万请设计师陶磊帮自己完成老宅翻新的任务。但是设计师不顾委托人需求,在甘肃农村建了一个“红砖毛坯房”,就连内部水泥都是红砖,木头,厕所连干湿分离都没有做,与委托人提出的复式小洋楼天差地别。

 

狭窄的走廊、昏暗的采光、镂空的院墙,设计师过度追求的对自我审美的满足,显然在委托人的需求方面帮了倒忙,使节目组和设计师一起成为了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帮倒忙”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常常存在的问题,而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帮忙失败后,我会被差评吗?2021年3月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一篇文章“帮忙失败后我会被差评吗?好心帮倒忙中的预测偏差”通过6 个研究(N = 1763), 对比施助者对受助者反应的预测和受助者的实际反应, 发现了施助者在好心帮倒忙时的预测偏差:他们高估了受助者的负面反应。而在帮忙成功时, 施助者未出现预测偏差或预测偏差的强度较弱。




 02

为什么人们会夸大好心帮倒忙带给对方的影响

 

“好心帮倒忙”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是说,施助者出于善意为陷入困难的人提供帮助,但是帮忙失败,受助者反而因此遭受了损失。而在这种情境里面,施助者在展现其温暖的同时,也暴露了其能力不足。

 

有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常常会夸大自已帮忙失败后,对方的负面情绪。其实关于“好心帮倒忙”这个场景中施助者的预测偏差,有这样三种可能的原因。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就是温暖和能力,人们会从这两方面判断一个人。而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他人的温暖程度,不那么看重他人的能力。

 

这是因为自己能从他人的温暖中获益,例如获得及时帮助;而能力往往属于对自我有利的特质。综上,在“好心帮倒忙”的情境中,受助者在判断施助者时其实更加看重温暖程度,并非能力;而施助者一方则会更加看重自己的能力。

 

由于锚定效应,他们会错误地预测受助者也较为在意自己的能力,因此,施助者所预测的受助者的反应要比受助者的实际反应更消极。

 

第二种是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它是指人们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人们错误地认为他们会像自己一样关注我们自己,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好心帮倒忙时,由于聚光灯效应,施助者可能十分关注自己失败的行为,并且放大其对受助者的影响,进而会高估受助者的消极反应。

 

第三种可能的原因是社会赞许性,它是指人们以社会所期许的方式行事。在获得帮助的场景中,哪怕结果不理想,受助者也会掩饰自己的不满,表现得比实际更加感激,从而导致施助者高估受助者的消极反应。

 

但是按照社会赞许性的解释,不论是帮忙成功还是失败时,施助者会同等程度地低估受助者的积极反应。以上三种可能原因,到底哪种才是“好心帮倒忙”这种独特情境中施助者的预测偏差的解释,我们可以看看如下的实验研究。

 

03

研究一:教轮滑

 

情景:想象自己和朋友(小张)去公园,不会轮滑的小张请求自己帮助他学轮滑。

研究设计:被试间设计,成功:小张滑的很顺利没摔跤 ;失败:小张摔了作为施助者判断小张反应,作为受助者小张判断自己反应。



结论: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帮忙,施助者预测受助者的反应都低于受助者的实际评价(排除聚光灯效应的假设:成功夸大积极失败夸大消极)。在帮忙失败的时候这种预测偏差远大于成功的时候,说明了帮忙失败的独特效应,同时也暗示了社会赞许性不足以解释所有好心帮倒忙的情况,还有其他特属的相关机制。

 

研究二:帮忙倒车

 

情景:在研究1的基础上加了形式(主动去帮忙或者响应帮忙(受助者问施助者能不能帮我停车)),其他范式和研究一保持不变。

研究设计:被试间设计,成功:倒车没碰撞 ;失败:撞到其他车。

不同的研究结论:帮忙的形式不影响评价受助者的各类反应。

为研究受助者再次向施助者求助的意愿、或者是向其他人推荐该施助者的意愿设计如下情景。

新帮助情景:以倒水带给受助者的积极反应作参照量,响应帮忙,其他范式和研究一保持不变。

 

研究设计:被试间设计

①小a外出后施助者给他倒了杯水,把施助者对小a的反应定为坐标轴上的五分,受助者a对自己的反应也为5。

②以递水事件为参照,响应性帮忙,被试代入施助者判断受助者反应,被试代入受助者判断自己反应。小于数值0说明是消极反应等于0为中性事件。0-5为积极反应但小于递水愉悦感;5为与递水愉悦感相同;大于5则比递水积极反应更加积极;

 

结论:在没有天花板效应时,施助者只有在好心帮倒忙的时候才会有预测偏差,具有其独特性。

 

研究三:餐馆吃饭

 

情景

① 施助者坐在粥桶旁边;

② 老板要求施助者帮忙打粥递给客人;

③ 成功组粥没洒,失败组洒了一地;

④ 成功的施助者被告知此次餐费共100,预测老板作为受助者会给自己多少优惠;

⑤ 失败组被告知损失共100,预测老板的索赔金额;

⑥ 同上面的被试代入施助者与受助者进行评分。

 

结论:成功时准确预测优惠金额,失败时候高估索赔金额。只有在好心帮倒忙时候存在预测偏差。

 

研究四:搬箱子

 

情景:施助者情境:施助者想象小孙在电梯维修的情况下请求自己帮忙搬装有易碎物品的箱子上楼梯。受助者情境:想象搬箱子情境的受助者。

 

1、施助者阅读情境后首先预测受助者对自己能力和温暖程度的感知,再预测受助者的感激程度、满意程度、再次求助意愿。

2、 受助者阅读情境后首先评判施助者的能力和温暖程度,再判断自身的感激程度、满意程度、再次求助意愿、推荐意愿。


 

结论:在帮忙成功时, 施助者不存在对受助者的预测偏差,在帮忙失败时, 施助者低估了受助者对施助者的评价。相比施助者对受助者的预测,受助者更不在意施助者的能力, 更在意施助者的温暖程度。

 

研究五:实时想法

 

实验目的:讨施助者和受助者对施助者所展现的能力与温暖的关注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理论依据:质询理论:人们的偏好会反映在其考虑问题的过程中。

 

假设:1、人们会将决策问题拆解成若干个质询,即意图和能力;2、 人们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质询, 先进行的质询反映了人们更为看重的方面;3、较早的质询会得到较多数量的内容。

 

实验流程:被试阅读搬箱子情境, 并写下当时脑海中产生的 3 至 6 条想法之后, 施助者预测受助者的反应, 受助者判断自身的反应, 包括感激程度、满意程度、再求助意愿、推荐意愿。



实验结论:施助者以为受助者更在意施助者的能力, 更不在意施助者的温暖程度。受助者更看重施助者的温暖程度, 这一差异导致施助者低估了受助者对自己的评价。

 

04

“一朝帮倒忙,十年怕助人”

 

我们在好心帮了倒忙时,因为常常过于担心自己给对方带来的负面影响,担心对方会对自己有不满情绪,于是就不敢再提供帮助,甚至于泛化到身边更多求助的人身上,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社会冷漠的氛围。

 

而这个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了解我们其实总是过于关注自己的能力,却忽略了自己能够给他人带去的温暖,而这种温暖对于被帮助的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作为一个施助者我们要减少得到他人差评的顾虑,而作为一个受助人,即使在被帮倒忙后,不妨多感谢他人的好心,让施助者知道,相对于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所带来的温暖。



文献分析 | 姚梦丽、赵洁、顾若漪
实验1-3 | 林亮
实验4-5 | 李一平
文案编辑 | 周天杰
配图整理 | 胡万婧


参考文献

尚雪松, 陈卓, 陆静怡. (2021). 帮忙失败后我会被差评吗?好心帮倒忙中的预测偏差. 心理学报, 53(3), 291-3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