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弄潮的人,进了KTV一样土嗨

井鹿 Qthemusic 2019-05-09

不论是什么样的KTV,都会遇见这样的人——


有的人坐进KTV包房里,一开始会热情洋溢地张罗别人点歌,不停地cue其他人:XX你怎么不点歌呀!XX你快帮那谁点首《¥#@》,他唱得可好了!


过一会,他便开始拿着麦克风不放,已点列表全是他的拿手曲目,一首接一首,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分分钟把包房变成个人巡演。


等到连唱18首后还会抱怨:“哎呀一直是我在唱,累死啦!你们怎么都不点呀?那好吧还是我来唱吧~”

 


有人占据着点歌台,想点的一切歌曲都得经过他的“同意”,“这个歌不好听,你换一个”“我喜欢这首歌!好我帮你点”,整个把局面变成自己可控的舞台。


不过,这种免费点歌服务也省去了自己亲自去点的麻烦,毕竟,有人帮你做,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那种永远要求蹦迪的——


“不要唱了我们来蹦迪吧!”

“我点了好多动感的歌曲,我们来蹦迪吧!”

“XX打开蹦迪的那个灯,我们来蹦迪吧!”


瞬间,包房变迪厅,闪着五颜六色的光,不把脖子蹦断,不罢休。


从土嗨电音到bigbang权志龙,什么歌都不在话下。


不过也有一种人,能冲破他们的关卡,点一些谁都不知道的冷门歌曲。不过他不畏惧别人的眼光,就算全场冰点,依然能Carry全场。在这种情况下,全场的歌单就会变成:大合唱《凉凉》《演员》独唱《‘@#¥%…》大合唱《三生三世》《逆战》独唱《&*)%》。


尽管全场人都不知道该作何反应,但人家就是唱得一脸坚定,桀骜不驯。

 



有人是KTV里相当称职的听众,换句话说,所有的果盘和零食都被他一个人吃完了,他们也不唱歌,不参与点歌,甚至不参与歌曲的讨论,你唱什么我都爱听。


在唱歌的人需要应援的时候,他们大声呼喊,激情打call;

在包房的氛围进入伤感的情歌时,他们分分钟进入演戏状态,“心碎、悲伤”接连上演;

不过,剩下的绝大部分时间便和自己的手机进入私密空间里,你叫他可能都听不见,得大点声。

 

比这种情况更神的是:


有一种朋友,每次去KTV都要睡觉。不管什么时候叫他们去唱歌,上午场下午场中午场午夜场通宵场——只要他们前脚刚踏进包厢房门,后脚尖已经暗暗朝向KTV沙发上最好睡的那个方位。在朋友点的第一首歌的伴奏响起的0.1秒后,他们已经倒向沙发。


各种歇斯底里、破音、降调版本的《离歌》、《死了都要爱》、《煎熬》、《青藏高原》、《千年之恋》,都无法把他们从梦中吵醒。

 

这种KTV模式,我们中国人可能已经见怪不怪,但是经常还把外国朋友们吓到。




还有我们经常去KTV大合唱的歌曲,还珠格格啊,凤凰传奇啊,也让外国朋友们惊讶。



其实奇葩不奇葩,我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



你所不知道的KTV



KTV里除了唱歌,还能做什么?

来来,看看这些奇葩新闻。

让你对KTV大开眼界!



奇思妙想的川渝人民,更是想象力丰富。

火锅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而麻将就是娱乐的核心。

你以为吃着火锅打麻将就是人生巅峰了?

不,他们可以把巅峰再上升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这边在K歌,交流情感,谈论人生;那边就开始二五八万、四六九条,轮番上阵;再转个方向,翻滚着红油的火锅已经冒着香气,桌上的牛羊肉、牛肚、百叶、鸭肠在等着接受命运的“洗礼”,简直是人间天堂。


“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发现胡牌了。”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真实的发生在你身上,试问,有谁不对这样的KTV心动?


事实上,KTV在伴随我们生活发展的过程中,早已不再是一个单单唱歌的场所。


这是一个谈生意的好地方觥筹交错之间,或许,一杯酒就是一笔单子。邀请你的生意伙伴共唱一首歌,说不定他会被你的歌喉折服,这笔生意就谈成了,昏暗的灯光下,拿出合同,一切大功告成。


这是一个同学聚会的好地方这里的同学聚会主要指那些不太熟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同一个班级的学习经历就成为你们之间唯一的纽带。你们被班长(或热心的组织同学)安排到一个包房里,尴尬的不知道该从何聊起,此时,一首你们都会唱的流行歌让整个气氛破冰,所有人都进行了几个小时完美的奥斯卡级别“塑料”同学友情的表演。



这还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想象一下,学习无非就是需要安静和放松的氛围。KTV找一个独立的包房,下午场通常很便宜,有小吃、饮料,没有恶意占位,累了还能放点轻松的音乐听,简直比图书馆自习室还适合学习!



甚至,还可以试试边洗澡边唱歌,把KTV设备搬到洗浴中心,蒸桑拿的时候,唱上一两首歌曲,让排汗效果最大化,何乐而不为?



记忆符号的存在



KTV,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流行文化符号之一。


回忆一下第一次走进KTV,五彩斑斓的灯光,柔软的沙发,在一个小屏幕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拿起麦克风,在一个小房间里充斥了自己的歌声。

 

或许,含蓄的东方文化让我们羞于在大庭广众唱歌,街头艺人在我们看来有些另类,于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尽情引吭高歌的昏暗小房间迅速席卷了大街小巷。

 


KTV最早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日本,卡拉在日语里是空洞、虚无的意思,OK指的是无人伴奏的乐队。Karaoke最初形态只是供专业乐手在没有条件带伴奏乐队的巡回演出中使用的伴奏磁带。

 

随着当时哈日族的风潮开始盛行时,这股风气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吹进中国台湾,被正式译为卡拉OK。一开始,中国台湾完全仿效日本的开放式空间设计,但是效果并不好。一个叫周英的商人一开始做唱片生意,并且为客人提供播放和试唱业务,无心插柳柳成荫,买唱片的人越来越少,在店里唱歌的人越来越多,老板索性直接做成专门唱歌的地方,专业“卖唱”。渐渐它传遍了全台湾,便是大名鼎鼎的“钱柜”。

 


1994年,钱柜游过台湾海峡,选择上海作为它的登陆点。小资生活熏陶下的上海总是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新事物,钱柜也迅速以上海为根据地,铺满了中国大陆各大城市。年轻人们为发现这样一种拥有着各种流行音乐的地方而欣喜若狂,他们沉醉在这个地方,用作短时的生活调剂。

 


世纪之交,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强有力的国家政策带来的宏大叙事观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市民文化的兴起,KTV构成了我们重要的社交空间,灯红酒绿下,我们在这里交谈着生活和情感,歌唱爱情、友情,表达生活的美好与不堪。


现在的人们都去哪儿唱歌了?



然而,KTV不仅改变了年轻的人的娱乐,也进入到了中老年人的生活中。

 


当朋友聚会、商业洽谈、谈情说爱的年轻人不再把KTV作为首选场所后,中老年人成群结队地走进了冬暖夏凉的包房,在KTV一首首诸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军中绿花”、“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心雨”等等七八十年代等经典老歌里,他们可以在那里追忆他们已经模糊不清的青春。

 


KTV也已经不再是高消费的奢侈享乐的地方,市场的竞争压力下,只有合理的价格才能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闲着没事,“唱歌走”,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在KTV和朋友唱歌与看电影、逛街似乎并无二异。

 

但在多种娱乐方式的消费主义冲击下,去KTV唱歌也仅仅成为了其中的一种选择,进入包房、拿起麦克风的神圣感和仪式感也已经淡化。


 

不过,一种新型的KTV正在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电影院、大商场,随处可见一个K歌小房间,标配两个座位、两个耳机、两个麦克风,密闭的空间里,肆意释放歌声,外面的人也不会听见,获取到了几十分钟的快乐之后,又投入到真实的人生中。

 

KTV做为一种潮流而存在的时代已经走远,当然,我们也已经不是那个在KTV吼到嘶哑的我们了。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