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失的歌手 | 刀郎:火于网络时代,也毁于网络时代

张二胖 Qthemusic 2019-05-09

冬天的朋友圈几乎被各地的初雪刷屏,每一场初雪的到来都声势浩大,走时又悄无声息,就跟2002年的第一场雪如出一辙。


没错,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凭借这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而被广为熟知的刀郎,作为国内网络音乐里程碑式的人物,刀郎的地位绝对是后来者难以企及的。

2004年正是网络音乐井喷式爆发的一年,同时期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虽然早已成为街头巷尾的口水歌,但这并不影响《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几乎无宣传的情况下,正版专辑销量达到270多万张,盗版发行2000多万张。

 

如果这首歌早一年或者晚一年发布或许就不会造成刀郎如今半隐退的局面,因为他的不走运之一是和他的歌同时走红的还有一大堆网络歌手,以至于在之后经常有人把他和网络歌手之类相提并论。

 

不走运之二就在于,让他走红的前期作品虽不深奥但够直白,总是可以把性写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但是又会让人觉得实实在在,画面感太强,这些大白大俗的第一印象掩盖了他后期不少有深意的作品,就现在来看,刀郎绝对是个悲剧性的歌手。

 

刀郎最火的日子里,靠着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冲动的惩罚》,传唱程度用“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来形容都不为过,想必很多不喜欢或者不熟悉刀郎的人,对他的印象也都停留在这几首歌里。



这几首歌大红的原因很好理解,刀郎火的时代正好是手机在大陆刚刚有点传播的时代,就跟所有网络歌曲一样,不仅霸占了彩铃频道,也霸占了市场销量。

 

不过与其他网络歌手不同的是,在新疆生活多年的刀郎略带沙哑、辽阔浑厚、高亢明亮的嗓音,带着大西北特有的苍凉劲,还有那股深沉悠远的韵味儿。

 

沧桑悲凉的声音外加新疆民族乐器的伴奏,这些极具西北特有浪漫情调的歌曲无论放在哪儿都很难不吸引人注意力,彼时的乐坛正是周杰伦、孙燕姿之类的在称王称霸,在一阵软绵绵的流行歌曲里出来这样一种声音,用汪峰的话说就是:“刀郎之所以会火,是因为大家听了太多过于精致的歌,再一听比较粗犷的就会觉得新鲜”。



这股新鲜劲儿没有保持几年就黄了。


歌曲质朴粗犷却又热烈而奔放,这种独树一帜的唱法一经引入内地歌坛就获得了听众们的认同,力压周杰伦独占鳌头,囊括最佳国语男歌手年度艺人两项大奖,当年出租车里压倒性的播放率,正版销量比周杰伦都高,种种迹象都表明刀郎音乐的火爆无疑动了主流音乐的奶酪。


把对刀郎不满的态度最先摆在台面的是那英,她在一次颁奖礼上对刀郎的贬低“KTV里唱刀郎歌的都是农民”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后有汪峰直言刀郎的歌是流行音乐的悲哀,高晓松则说:“刀郎的专辑我可能会直接扔进垃圾桶”。



尽管之后王健林在公司年会演唱刀郎代表作《西海情歌》,也挽救不了刀郎在一阵主流歌手的连番打压下,被强行贴上“土”、“俗”标签的大众印象。


或许是因为以那英带头的学院派代表了音乐正统,而刀郎只是一个自学成才的野路子,专业唱歌的败在一个业余的草根歌手的手下,并且还败在一个他们无法接受却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音乐形式。



这些打压充满了精英阶层对草根阶层的傲慢、歧视和偏见,在追求技巧和乐理的学院派眼中,刀郎的歌曲当然是不具备音乐性的,而他作为没有受过正规音乐训练而一举成名的草根代表,一出现就成功分享了精英阶层的大片蛋糕,这事放谁身上似乎都心有不甘。


相比起来刘欢的评价就比较中肯:“刀郎是以一种很独特的方式出现的,而且以前还没有人这样做过,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评价他。”



反对声和支持声都有,倘若刀郎再勇敢一点点直接跟主流音乐对着杠,凭借着他半路出家都能揽括词曲全包的音乐天赋,现在的华语乐坛可能早就被翻牌重洗。


但面对种种打压,刀郎的反应却有点躲锋芒的意思,即使是在最火的时候都躲避着访谈,不想过多脱离音乐,不想被娱乐化。这样的刀郎,就是因为不会混圈子,纵然再红,也只能被打压出去。


最红的时候却不被主流音乐界所包容而导致自己渐渐被遗忘,这算得上是刀郎不走运之三。


没有交际手腕,更没有在名利场过多逗留的意思,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刀郎毅然选择归隐幕后,以创作者、制作人的身份坚守自己的音乐梦想。



幸好刀郎“怂”了,才会有后来更加专注的他。

 

事实上,刀郎被定义为主流歌手本就是一个错误,在一堆“少数民族流行化”的大潮下,刀郎无疑是唯一将西域风格进行诠释的第一人,这一点便注定了他的无可替代性。

 

在这之前得先说说,刀郎虽然是四川人,但长期生活在新疆,他的血液里住着四川的火辣,也有着同新疆一样广阔的胸怀,这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面对打压,他的选择是默不发声而不是迎头反击回去。

 

 

刀郎歌的特点就是直抒胸臆,来势汹汹,将排山倒海般的情感直抵人的心口,对于听惯了缠绵悱恻的小情歌的听众来说,当你离开大都市,自驾或行走在新疆辽阔的隔壁、草原、沙漠上时,刀郎的歌就比周杰伦、林俊杰等的歌更应景了。



所以显然,用流行音乐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刀郎的歌曲,是不具备参考性的。

 

对于一个歌手艺人来说,一旦过气了,往往作品质量就会越来越烂,不过很明显,刀郎并不在此列中。当刀郎退却了商业光环,沉淀下来重拾了其“西域音乐人”身份后,你会发现《冲动的惩罚》不是他,《情人》也不是他,《喀什噶尔的胡杨》、《艾里莆与赛乃姆》、《西海情歌》等这些才是刀郎。

 

从一个歌手艺人转变到音乐人,是刀郎不走运之后的最大的幸运。



在他的歌里有维吾尔族的木笛、都塔尔、手鼓,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或者关于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习俗,这些极具异域风情的新疆民族乐器与维吾尔语歌曲吟唱,简直让人穿越时空,恍惚回到夙世轮回的大漠西域,不管怎么听那种大西北的感觉都演绎得我这个南方城市土生土长的娃满脑子都是戈壁和天空的辽阔。

 

好的作品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能最大程度上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当然也只有特定的表演者和特定的受众才能感同身受。

 

所以换个场景听会更好,当你独自开车行驶在大漠里的高速公路上,两三百公里的沙漠高速公路罕有车辆,道路两旁尽是茫茫戈壁,完美贴合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类的诗句,这些情景对于生活在大都市中人来说十分遥远,但这种的苍凉,辽阔跟刀郎的音乐简直是绝配。



民族性、地域性。

 

这两点贯穿了刀郎所有的歌曲,没有专业性非常强的音乐团队和迎合现代流行音乐潮流的幕后制作,这两点成为刀郎歌曲中不多但却最重要的灵魂。

 

评价歌手和歌曲一定要看作品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根据这个标准,歌曲带有浓浓的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族风味,嗓音也和当地的地貌一样辽阔宽广、自由奔放的刀郎,显然是成功的。

 

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回答文章开始那英评价刀郎的歌曲都是农民在唱的那句话,套用一句话回答就是: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所谓大俗即大雅,刀郎显然是把两者完美地融为他一体。

 

只是可惜2002年的第一场雪下了好几年,然后雪就慢慢停了,歌手刀郎没有继续红下去,现在也陷入了歌比人出名的窘境,往往很多好听的歌如果你不查,你都不知道是刀郎的原创作品。

 

最后用刀郎自己的话来总结:“现在的流行音乐是一种港台价值观,人们缺少一种本土的文化认同,人们需要一种自己习惯的,可以放松的情绪表达,需要一种安全的根源的音乐。”

 

相信只有当我们更多地去了解西北地区的风貌人情,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才会更了解刀郎,更了解他的歌曲。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Q》杂志中文版一月刊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