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土耳其鬼镇,我看清了历史的真面目
文/沐沐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8
音频:讲述者-沐沐、制作-赛安
正文照片除标注外:均来自shutterstock.com
在土耳其的西南部,距离海边小城费特希耶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鬼镇”,叫卡亚寇伊(Kayakoy)。
一百多年前,小镇里居住着希腊人,他们迁移走之后,卡亚寇伊逐渐荒芜成一座废墟,再也没有人居住,成了远近闻名的“鬼镇”,如今是一处供人参观的景点。
这个曾经繁荣了千百年的希腊人小镇,为什么会沦为“鬼镇”?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故事?
土耳其-卡亚寇伊所在
海对面就是希腊
图二:google map
鬼镇-卡亚寇伊
卡亚寇伊的售票处在公路边上,有点像个岗亭。我在售票处买好票,却转来转去找不到检票口。旁边有几个卖纪念品的当地妇女,我走过去,比划着问她们检票口在哪里,其中一个指了指她身后的一个路口。我走过去,可是没看到检票员,我只得再返回来。
她看见我,有点生气,又再次指着那个路口,提高嗓门叽哩哇啦说了一通,我能明白她的意思,肯定这就是入口了。
我从那个路口进去之后其实就走进景区了,然而直到我游览结束,也没有看到一个检票员,也没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而且“鬼镇”里有好几个路口都与外面相通,游人完全可以自由出入。
进入“鬼镇”以后,沿着一条小路往山上走,处处杂草丛生,坍塌的房子大都没了房顶,有的只剩下一面墙。虽然是断壁残垣,但依然可以看出,整个小镇依山而建,房屋布局错落有致。
在“鬼镇”里行走,很难碰到别的游人,越往上走,石头路面破坏得越严重,房屋坍塌得也更厉害,有些倒塌的房子下面,还留有希腊人用过的一些石头物品,如石灶、石凳等,都丢弃在那里。
断裂的墙壁上长着很多仙人掌,蓬勃茂盛,有的有一人多高,巨大的圆圆的叶片非常可爱。
这座“鬼镇”原来叫莱维西(Levissi),据说早期有一群拜占庭人来到这里,定居下来,并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这个小镇。
他们是信仰东正教的基督教徒,后来奥斯曼帝国统治这里,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
土耳其西海岸有大量的希腊人
受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影响巨大
在奥斯曼时代也可以获得一定自治权
此后,莱维西小镇的东正教居民,和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友好相处,两个族群虽然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但相处非常融洽,孩子们经常一起在路边玩耍,男人们也在当地的咖啡馆中一起吸水烟,聊着政治和新闻。
然而,忽然有一天,这祥和美好的生活被政府的一纸协议打破了。
希土之间的恩怨往事
这件事情的起因,还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成了战败国,被迫与协约国签订《色佛尔条约》。这项条约瓜分了土耳其的许多领土,其中关于希腊的部分,规定除伊斯坦布尔以外的东色雷斯地区,以及伊姆罗兹岛等地,归希腊所有。
希腊打算割走奥斯曼相当富庶的两大地区
卡亚寇伊所在的半岛南部则是意大利想要的地盘
可是,由于《色佛尔条约》对土耳其过于残酷,激起了土耳其民众的反抗情绪,民族领袖凯末尔建立新政府,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第二次希土战争爆发。最终,凯末尔的军队取得胜利,协约国被迫放弃了《色佛尔条约》,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
《洛桑条约》中有一项《人口交换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希土两国之间需要交换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口。也就是说,生活在土耳其的希腊裔东正教居民,必须“返回”希腊;同时,生活在希腊的土耳其裔穆斯林,也必须“返回”土耳其。于是,希土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交换开始了。
图:维基百科
悲惨的人口交换
在莱维西,信仰东正教的希腊裔居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他们和当地土耳其穆斯林和睦相处,其间早已无数次通婚,血浓于水,就因为信仰东正教,他们就必须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被遣返回“自己的国家”——希腊。
著名影片《香料共和国》,就是根据导演塔索斯·布尔梅提斯(Tassos Boulmetis)的亲身经历改编,电影的大背景,就是希腊与土耳其这段人口交换历史。
电影《香料共和国》剧照
主角凡尼斯在童年时期,与家人一起生活在伊斯坦布尔,那时候,凡尼斯经常在外公的香料店玩耍,他还有个可爱是玩伴——邻家女孩莎米,凡尼斯的童年很快乐。忽然有一天,人口大交换开始了,凡尼斯的父亲因为信仰东正教,所以必须离开土耳其,于是凡尼斯跟随父母一起迁往希腊,而身为穆斯林的外公则留在了土耳其,还有他的童年玩伴莎米。
电影《香料共和国》剧照
时光飞逝,凡尼斯长大成人,成为了一名天文学教授,但他再也没有回过土耳其,而外公也没有来过希腊。直到几十年后,年迈的外公去世,他回到伊斯坦布尔参加葬礼。在葬礼上,他又见到了那个美好的女孩,不过,故乡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童年玩伴也早已嫁作人妇。凡尼斯说,他之所以再也没有回过伊斯坦布尔,是因为害怕再次面对离别……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当凡尼斯的父亲被驱逐的时候,移民官在他耳边悄悄说,如果他能放弃东正教,改信伊斯兰教,就能留下来,可是他犹豫了五秒钟,之后,一切都晚了。
希土两国的这次人口交换,大约有200万人的命运从此被改写。约有50万穆斯林离开希腊,迁往土耳其;同时,约150万东正教徒离开土耳其,迁往希腊。
希腊突然人口暴增,这些从土耳其返回的“同胞们”缺少居所,还被本土希腊人污蔑为“酸奶洗礼过”的“东方人”,双方一度互相排斥。
同样,从希腊迁回土耳其的穆斯林,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同样受到了排斥,被本地土耳其穆斯林称为“异教徒”。
东正教徒们走了之后,莱维西小镇改名为卡亚寇伊,意思是“石头村”。后来,一场大地震摧毁了这座小镇,房屋倒塌,卡亚寇伊渐渐荒草丛生,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鬼镇”。
由于人口交换的不平衡,在土耳其,迁走的人口远远高于迁回的人口,因此,许多东正教居民生活过的地方,就成了空城,“鬼镇”卡亚寇伊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在卡亚寇伊的废墟中,还有两座东正教教堂比较完好。
其中一座位于半山坡上,有着高大的拱形屋顶,教堂内部的墙壁上,还有褪色壁画的痕迹。另一座位于山顶,十分小巧,墙壁斑驳。如今,这两座教堂孤立在这座荒凉的“鬼镇”中,记录着过去那段悲伤的往事。
甜美小镇-希林捷
不过,也不是所有希腊人离去后的小镇,都沦落成了鬼镇。在土耳其著名遗迹以弗所附近,有个小镇叫希林捷(Sirince)。Sirince有“甜美”、“可爱”的意思,所以这个小镇又被称为“甜美小镇”。
在去希林捷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小镇也和人口交换有关,只是纳闷这个小镇在深山中藏得如此之深,车子在山里盘旋了很久,才蓦然看到半山腰闪现出一大片红顶白墙的房子,这些古朴的希腊式民居,掩映在满山的果树中,远远望去,如同一幅风景画。
据说在公元6世纪左右,随着以弗所的衰落,很多基督教徒们来到山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并且逐步建成了这个小镇。
后来,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小亚细亚,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这让基督教徒们感到不安,他们就给这座小镇起了个名字:Cirkince,这个词的发音和“肮脏”发音很相似,就是希望外人远离这个小镇。
人口大交换开始后,“肮脏”小镇的居民被迫离开,而从希腊“返回故土”的穆斯林,来到了这里,住进了他们留下来的房屋中,成了这个小镇的新主人。
他们将希腊式房屋进行改建,又融入了奥斯曼风格,形成了如今的模样。这里的建筑一般为两层,楼上的一层往外突出,白色墙壁上镶嵌着精致的木窗。这些希腊风格与奥斯曼风格混搭的建筑,也是人口交换历史的见证者。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段悲伤的往事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毕竟生活总要向前看,于是,人们将原先“肮脏”的名字改为“甜美”的Sirince,于是这个小镇就成了“甜美”小镇。
希土两国的人口交换,已经是近一百年前的事了,今天的希林捷小镇,不同于荒草丛生的卡亚寇伊,这里遍山果树,人们生活得很安逸,妇女们一边晒太阳,一边向游客售卖当地的橄榄香皂,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百年前祖辈们悲欢离合的故事,似乎早已随风淡去。
END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环行星球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请后台联系。
点击查看环行往期
断壁残垣,伊朗首都的另一面
▾
如何欺负一个英国警察?
▾
长期征稿
投稿邮箱globala@126.com。
(附上简单的自我介绍)
▼
长按关注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