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明宝钞的钞与版

2017-03-03 李宪章 善本古籍

  介绍一帧大明通行宝钞(见下图),此先祖晚清在扬州府旧藏,文革抄家时夹在旧杂志里,发还时仍夹在原页,未被发现,幸免灾难,得以重见天日。


  作为行用货币,明代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历史教训足为后世戒;作为历史货币,宝钞内涵丰富,有较高历史、文物、学术价值。研究宝钞形制、版别、历史,对深入研究宝钞十分有益。   

  一,宝钞的形制

  宝钞青灰色,黑字,粗糙,古旧,以桑穰及废公文纸为原料,年久褪色,文字难辨,但保存基本完好,手感丰盈,润腻似帛。中有折痕,边有磨损,钞面上框内及钞背各盖九叠篆文红印。   

  钞面方框高320mm,宽210mm,顶端宽210mm,横额高35mm,内楷书右读“大明通行宝钞”。下方边框内有四条龙,各居上、下、左、右四方,四角各有一缠枝蕃莲。

  内栏平面长215mm,宽139mm,呈竖长方形,上段楷书“壹贯”,右读。两侧九叠篆“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段铜钱十串,按上2、中4、下4结系成图。下段楷书7行42字,自右而左:“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年  月  日”。

  二,宝钞的防伪

  此钞面背共盖有朱文官印3方,均九叠篆文。加盖在“壹贯”二字及钱贯图案上者,为“大明宝钞之印”,88x90mm;加盖在“行钞令文”上者,为“宝钞提举司印”,88x83mm。钞背上截还有一枚“印造宝钞局印”,62x62mm。

  解缙在《献太平十策》中讲:“各宜立铸造库。伪造者滋多,刑之不绝,宜于钞上置半印勘合,流派字号,真伪可辨矣”。自行钞首年(洪武八年,即1375年),至解缙逝世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刚好30年。其生前伪造者已多到“刑之不绝”,可见洪武、永乐两朝宝钞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强大吸引力。

  现存宝钞加盖皆全印,无半印,与《洪武实录》卷二五七记载吻合:洪武三十一年(1938年)夏四月丁丑,“户部奏,改铸造钞铜版,自二十文至五十文,共六十三版,并印钞正背铜印”。官印是纸钞生效与否的关键,今天,则成为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大明宝钞设计,参考了元代纸币。师元但不拘泥于元,版面古朴华丽,构图疏密有致,是古今中外面积最大的纸币。

  三,宝钞的由来

  元末群雄割据,朱元璋在占领区内铸行大中通宝铜钱。定鼎后,改铸洪武通宝。洪武四年(1371年),有司责民出铜。民毁器物输官,颇以为苦,致铜斤奇缺,奸民私铸,商民沿元旧习,用钞。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诏中书省发行宝钞。制凡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壹两。

  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中书省为户部。申谕“天下军民无分中书省户部一体使用”。宝钞沿元旧制,但雕刻精美,更胜于元。

  永乐七年(1409年),设北京宝钞提举司,以户部名义印钞。

  《永乐实录》卷十四载:“……户部尚书夏元吉言:‘宝钞提举司钞版岁久……且皆洪武年号。明年改元永乐,宜并更改之,。上谕:‘岁版久,当易则易,不可改洪武为永乐,盖朕所遵用皆太祖成宪,虽永用洪武可也’。”是故有明一代皆用洪武年号行钞。

  四,宝钞的教训

  宝钞是不兑现的纸币,既没有准备金,又没有物质后盾,故难有信用。洪武二十七年时,闽、浙、广、赣等地壹贯只抵一百六十文。永乐时,壹贯折钱四十七文。正统十三年,壹贯折二文。弘治初,只值一文!

  明初暂保其值:依律行钞,对伪造施以酷刑。惟利之所在,虽法严刑酷亦难以禁绝。中期币值滑坡:由严禁铜钱,逐渐恢复鼓铸,迄崇祯鼓铸更滥。违反经济规律,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直到政治经济总崩溃。明亡,宝钞肆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宝钞虽选用长纤维纸浆桑穰为料,又大量掺入公文废纸打浆,终不耐久,废钞回收后只能用于打浆。宝钞贬值不如废纸,人们深恶痛绝,没有收藏兴趣。纸币不象铜钱可以窖藏保值,绝无出土可言,保存难度极大。种种缘故,导致宝钞发行虽巨,存留于世者寥若晨星,因而如今成为收藏珍品。

  五,宝钞的版别

  自永乐降旨后,洪武年号的宝钞版式始终未变。但通过观察实物,面值壹贯的大明宝钞至少已发现有3种不同版别,钞面的大小也不相同。这些版别变化,为深入研究其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和线索。但是,迄今为止,这些变化还少见著述。

  记录发现过程最早的应是道光年间盛子履的《泉史》:“此钞余得之淮安李氏。李云是程氏旧藏。凡有数品,仅存其一。余门人郝茂才(其燮)好奇嗜古,闻李有宝钞,亟往求之,冒风雪踵其门始得。携以相示,其桑穰料质,青色,尺寸文字与明史合。文曰户部,则洪武十三年以后物也”。

  盛氏又在一例宝钞摹图之后解说:“右宝钞亦壹贯文,而制度与前品稍异。前品高一尺、广六寸,此则高九寸、广六寸二分有奇。前品花栏中绘云气绕以五龙,此则上、下两龙……明世宝钞虽制度相同,而钞版亦不无小异也”。

  我收藏的这帧大明宝钞,上、下、左、右共有4龙。戴志强先生鉴定:“真”。此版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铜钞版之复印图的缩制件属于同一钞版泉字贰拾玖号钞版所印,说明壹贯大明宝钞至少已有3种版别。


  六,宝钞的印刷

  永乐以后,北京印刷宝钞究竟在何处?笔者着意钩沉,由《金鳌退食笔记》中查知,“南花园在西华门迤东,东向,明时为灰池种瓜蔬,于炕洞烘养新  菜……”《燕史》载:“宝钞司造草纸,备宫人使用,祖宗时造钞印版及红印,闻在  库中。其署左临河,后倚河,有泡稻草池,池中有石灰炉渣,视成卧象形,名象山,作房七十二间”。《旧闻考》织女桥南真武庙(又名石碑胡同),在今南长街南口路东(地因碑得名),有明万历八年重修宝钞司真武庙碑。则庙即宝钞司故地也,浆池即在附近。1993年11月6日,笔者复游故地,忆及青年时曾以目验碑,高约2m,宽1m,厚l/3m,有万历年号。今真武庙胡同名存,只留有道旁四人环抱古槐一株,余皆荡然无存。

  两点说明:①贵州博物馆藏大明宝钞一贯钞版两件,均黄铜铸模,分别为“泉字贰拾玖号”和“泉字叁拾号”。前版1959年拨调中国历史博物馆。卫聚贤1942年在《中国的软币》一文中称,泉字贰拾玖号钞版出土于南京明故宫旧址。他说:“明代印钞版系铜版,南京古物保存所在南京明故宫曾掘到二版……一为泉字贰拾玖号,一为泉字叁拾号。可证其印刷频繁,如此同样钞版至少有三十方。抗战爆发,南京故宫历史文物内迁西南,1939年1月存放于安顺华严洞。日本投降后,返回南京时,有几件留在贵州,钞版即其一”。②存世宝钞多为壹贯,其它小面值的极罕见,乃因通货膨胀严重,壹贯以下毫无用处,故较早停印,遗存至今,犹如凤毛麟角。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