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WeChat ID gujibook Intro 分享最新古籍行业动态,学习古籍收藏与鉴定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关注gujibook   1556年,在明朝楚王的封地湖北,楚王的一个儿子突然得病了,找了好多医生都治不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了当时很有名气的李时珍。李时珍给楚王世子开了一帖药。服完了李时珍开的药,世子病好了。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就委任李时珍一个七品官,主管王府里面的祭祀。  1559年,皇帝突然要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就推荐了李时珍,于是,李时珍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进入了太医院。   李时珍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畏权贵,所以在民间很有口碑。但真正使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所修订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著作里边有大量的错误,有的是将几种药物混为一种,不予区分,比如人参、党参,疗效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被混为一种;有的是将一种误分为几种,比如枸杞,也许不同产地的枸杞外观可能相差比较大,被误为几种不同的药;要么就是对药物的疗效描述不准确,要么就是图文背离。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规范,病人会得不到恰当的治疗,严重的话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李时珍在35岁那一年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是集中精力重修“本草”著作。  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到各地进行考察,他进深山入老林,甚至请教游医和农民,不仅对每一种草药进行了认真的核实,而且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民间偏方。李时珍一路走来,一边考察,一边行医。  李时珍用了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了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本草纲目》汇集了1800多种药物,1.1万多个方子,供后人查阅,但这么庞杂的内容,如何分类才能便于查找呢?  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李时珍考虑,如何以一种体系来对这些药物和方子进行分类。原来的分类法被李时珍抛弃了,他发明了“15部60类分类法”。他把药物分为“水”部2类,“火”部1类,“土”部1类,“金石”部4类,草部10类,谷部4类,诸如此类,把这1800多种药物分门别类排进去,再附加1.1万多个方子。  李时珍从年轻时发愿重修“本草”,到年过花甲终于编纂完成《本草纲目》,已经耗尽家中所有财力,再没有钱来出版这部鸿篇巨制了。而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让这部《本草纲目》早日出版,造福于世。然而令李时珍没有想到的是,出版这部书,比编纂这部书更难。  就在《本草纲目》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突然不愿意让儒生议政,便下令关闭全国的书院,并且不许儒生聚在一起乱讲,不少人还因此掉了脑袋。出版界因此战战兢兢,也不大敢出书了。  1579年,李时珍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到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寻找出版的机会。明朝当时有两个首都,北京和南京,有两套行政班子,北京有什么官衙南京就有什么官衙,南京唯一缺的就是皇帝。李时珍利用到南京的机会到江苏泰昌,拜见了曾经担任过湖广按察使、当时正罢官在家的王世贞,想请王世贞以文坛盟主的崇高声望为《本草纲目》写一篇序。王世贞不仅答应写序,而且还挽留身份和自己相差甚远的李时珍在他家里住了好几天。不过李时珍所要求王世贞写的序似乎并没有当场就写出来,这个序写出来居然是10年以后的事情。  1590年,王世贞去世。他写的序对《本草纲目》作了很高的评价。   这一年,李时珍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南京的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答应将《本草纲目》刻版复印。南京之行的善果在好几年以后才显现出来。然而,就在书可以开始刻板付印之时,李时珍再也支持不住,病倒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康复。  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6岁。而《本草纲目》刻成是在1596年。李时珍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当时的出版物,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