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最是书香能袭人

2017-08-04 王超英 善本古籍

海宁以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饮誉天下,但鲜有人知第四大文化,即藏书文化。海宁人杰灿若星河,这绝不是偶然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众多藏书楼的出现,藏书文化逐渐形成,其人文精气直接熏陶了一批批的文化人。可以这样说,古代和近代的海宁人是久久地浸润于悠悠的书香、深深地根植于众多的书卷里的,这才有了名人辈出局面。

海宁的藏书文化在历史上曾有过灿烂辉煌的时期。清朝终结以后,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勃兴,逐渐取代了私家藏书,这道风景才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然而检索典籍,仍可以窥见其历史印痕,它们镌刻着海宁私家藏书盛衰的轨迹,依然可以唤醒我们原本就不应遗忘的记忆。


书香绵延,名家辈出

海宁私家藏书走过了萌芽、发展、鼎盛至衰落的历程:

萌芽阶段:东汉建安年间,孙权遣大将陆逊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理县事。陆逊文韬武略,十分重视藏书读书。其时直至南宋,涌现了一些较有名望的读书人物,如皇冈的顾欢,嗜读书,学识丰富,成为南朝宋、齐时著名的道教思想家。他藏书较为丰富,可视为海宁私家藏书的源头。

梁武帝时,袁化人戚衮,选为扬州史。后归故里,他对书的收藏和利用也受时人称颂。

至南宋时,王沆奉诏南渡,赐第盐官。他性喜读书,收藏颇富。妻舅张九成,绍兴二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研究经学颇有成就,与王沆往来密切,家中藏书也十分可观。张九成重视文化教育,对海宁的读书风气影响很大。《海宁州志稿》称:“民逐鱼盐为生,列负贩,自张九成师弟以儒学显一时,三年之间,磊落相望。”

发展阶段:宋室偏安一隅,但对本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至明代,海宁商贾云集,已是一片繁华景象。期间藏书家不断涌现。史载有名望的藏书家有张雨、贾执中,贾敏中、马宣教、陆鈺、周明辅,祝以豳、许相卿八人。

张雨,元代道士,张九成的后代,工书画,善诗文。藏书处名为“黄篾楼”。

贾执中,元代人,承父之志,在家乡皇冈建义塾,储藏经史百家,聘请名师,教乡中子弟,藏书得到充分的利用。

贾敏中,元代人,喜好诗词,尤爱好法帖名画的收藏。

马宣教,元代人,定居在黄湾,煮盐致富。藏书万卷,聘请名儒执教乡里,其藏书楼名“看山楼”,位于今天黄湾藤墙里,是有文献可考的海宁第一座藏书楼。元末毁于战乱。

陆钰,明万历人,工诗文,善书画,家富藏书,藏书楼名为“蜜香楼”,位于庆云路仲里。顺治年间,其书楼遭火灾,荡然无存。

周明辅,明代人,诸生。潜心经术,藏书万卷。其藏书楼名香梦楼,位于庆云周家门前。《香梦楼藏书目》序言:林宗五千卷,茂先三十乘,灿烂如列宿,磊落若联珠。

祝以豳,明万历年间人,工部侍郎,在袁化建有“万古楼”。

许相卿,袁化人,隐居盐官,藏书万卷。

鼎盛阶段:私家藏书空前繁荣。仅有清一代,嘉兴地区私家藏书约217人,海宁一地有73人,占三分之一。其时藏书家和藏书家族兴起,世代传承,蔚然壮观。著名的有马思赞,袁化查家,海宁陈家,硖石许家,蒋家等,特别是诞生了享誉江浙乃至全国的大藏书家吴骞和陈鱣,他们被誉为海宁藏书的双子星座,富藏书籍均十万余卷。

王国维曾评价这一时期海宁的藏书文化:(海宁)“固文献之邦也。康雍之际,他山先生(查慎行)得树楼与马寒中(马思赞)道古楼,并以藏书著闻东南。至乾嘉间,吴氏拜经楼,陈氏向山阁之藏,乃与吴越诸大藏书家相埒。而蒋氏生沐之东湖草堂,寅昉之宝彝堂为之后劲。”

马思赞(1669-1722)善诗词,工书画,长考据。嗜书,多方收罗,或辗转传抄,拥书万卷。在黄湾筑道古楼藏书屋。其收藏多为宋元珍本善本。妻查淑英也有相同爱好。编有《道古楼藏书目》。雍正时期,书籍散失,大部分被吴骞所得。

袁化查家为江南望族,所谓“唐宋以来望族,江南有数人家”。康熙一朝,查家出了十名进士,三人相继授翰林院编修,有“一朝十进士,兄弟三翰林”,极尽荣耀。查家这一时期以藏书闻名者不下五人,其中最为著名者是查慎行。查慎行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授编修。73岁退居乡里,积书万卷,坐卧其中。藏书于得树楼,多为宋刻元抄。

海宁陈家是为望族,“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其春晖堂藏书仅经史二部就有三百余种。后代更出了大藏书家陈鱣。

许家是海宁历史最久的世家。康熙年间,许汝霖为礼部尚书,归里后在硖石筑也园,读书,藏书,著书于其中,后创办了东山书院,集当地文人学子授课,弘扬艺文。其孙许焞授翰林院编修,藏书进一步发扬光大。

此外,藏家中较为有名的还有马瀛、于城、唐仁寿、王元地、管庭芬、周春、朱昌燕等。

衰落期:清末民初,一方面由于封建社会的解体,殖民主义的入侵,时局动荡;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近代公共图书馆开始涌现,海宁私家藏书和全国的大气候一样,趋于衰落。但这片曾经的藏书沃土,仍然培育出了蒋复璁、张宗祥、赵万里这样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管理者,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统计,海宁有藏书家38家,在浙江是仅次杭州而居于绍兴、宁波、吴兴等藏书名城之前,列于第二位。范凤书所著《中国私家藏书史》中曾较详尽地搜求,得清代全国万卷以上藏书家有543人,而海宁一地即有11人。真可谓是“名家辈出”了。

藏书双星,享誉江浙

“人生不用觅封侯,但问奇书且校雠。却羡溪南吴季子,百城高拥拜经楼。”这首诗是海宁著名藏书家吴骞一生最形象的写照。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一生不慕名利,穷毕生精力于藏书,校书,读书,著书。他一生所藏十余万卷,并非祖上遗承,而全是自己搜罗,书籍的主要来源,是马思赞道古楼和查慎行得树楼散出的藏本,此外,他和一大批江浙藏书名家相往还,借钞借补。据记载:吴骞“每得一秘籍,即连夜由子侄辈分钞或自钞,通宵达旦,灯火通明。校书时也极勤奋”。

为了藏书,吴骞倾其家产。史载,吴骞曾购置一小舟,其时正得到陶渊明的一个善本,为了表达喜悦和自豪,遂命名为“陶舟”。驾着陶舟,载着觅得的书本,来往于江浙水乡泽国,流连于书市,遇到同好,则高谈阔论,相互切磋,其乐融融。他每年都要外出多次,短则二三日,长则二三月,“直至去世前一年,虽已八十高龄,犹然未止,游于嘉禾一带”。聚沙成塔,最终蔚然大观。

吴骞嗜书如命,常常把所得善本与个人及家庭生活联成一体,以示纪念。尝得《宋刊百家注东坡先生集》,以“苏阁”名其所藏处,并给儿子寿旸取号“苏阁”,他说:“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

吴骞学术专攻在于校勘和题跋,他对善本书都亲加校勘,并写出有学术价值的题跋。与他同时代的学者对此多所赞誉。黄丕烈说他“藏书甚富,考校尤精”。他为提升海宁藏书文化的品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著述颇丰,有《拜经楼诗集》、《续编》、《再续编》、《万花渔唱》、《拜经楼诗话》、《拜经楼书目》等。

拜经楼藏书由吴骞艰苦创业,其子孙也能恪守遗训,坚持藏书,历经百余年,后毁于战乱。

陈鱣(1753-1817),字仲鱼,号简庄,与吴骞并称为海宁藏书文化双星。他小于吴骞20岁,但卒年相近,因而成为吴一生交往最为密切的挚友。他和吴骞一样嗜书如命,以毕生的精力和资财,广收书籍珍善。曾特制一艘小船,名“津逮舫”,往来于江湖河沼间,与友人吴骞、黄丕烈等访求图书,奇文共赏,颇为快意。

藏书史上有一则陈鱣与黄丕烈争购汲古阁毛氏影宋本《周易集解》的佳话:嘉庆十一年,书商持该书找到陈鱣,以银子十两出售。陈鱣欣喜若狂,正想购买下来,黄丕烈已先闻此事,抢先派人购得首册而归。陈鱣得到的只是不完整的文集。不久,黄卧病于床,仍然持书于手。陈鱣闻知此事,期望好友早日痊愈,将书全数让给丕烈。黄丕烈得书,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并以楠木制成藏书木椟珍藏善本。二人嗜书由此可见一斑,而二人友谊之深,也非比寻常。

陈鱣所藏,多为宋椠元刻,世所罕见。另外有旧钞本,影钞本,藏书极为精美。“凡经史子集得善本,则互相传观,或亲自校勘,或相互质疑切磋,数十年如一日”,学问日益精深。

陈鱣的经学造诣深厚,与经学大师钱大昕等交往密切。当时的学术界领袖阮元对其极为推崇,“于经史百家,靡不综览”,是“浙西诸生中经学最深者也”,所藏的经学著作,尤为令人瞩目。

除了校勘,其著述颇丰,主要成果有《经籍跋文》、《简庄缀文》、《简庄文钞》与《续编》及《简庄诗钞》等。

令人深为叹惜者,其后人不能秉承遗训,陈鱣死后不久,藏书大多散失,前后不过数十年。

以海宁区区一地,涌现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这并非偶然。海宁灿若星辰的藏书文化,本身就足可表明海宁人对文化的重视与尊重,而这种重视与尊重,带来的是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

也园;其孙子许焞置学稼轩,继承了祖父的藏书事业。

清代,吴骞,在新仓筑拜经楼,成为江浙有名的藏书之舍;

清代,陈鱣,于硖石西山脚下,筑向山阁,陈鱣与吴骞被称为海宁藏书文化双星;

清代,陈邦彦,在盐官有春晖堂藏书处;

清代,周春,在盐官,著书斋;

清代,胡尔荥,在庆云,设爱莲西堂;

清代,查昇,在袁化建有澹远堂;

清代,查慎行,在袁化,有著名的得树楼;

清代,蒋楷,在硖石东南河筑来青阁;

清代,蒋光煦,建别下斋;

清代,蒋光焴,在东南河建衍芬草堂;

清代,管庭芬,在庆云路仲,花近楼;

张宗祥,在硖石南市街,铁如意馆;

陈乃乾,在硖石,有共读楼;

赵万里,在硖石,有赵氏吟秋草堂;

……

作为一个县级市,海宁的藏书楼和藏书文化可以称得上蔚然大观。书楼有兴废,藏书有盛衰,私家藏书已经成为典籍中记载的历史,书楼已经成为书籍中用以怀旧的名词,但不灭的却是人们对知识的敬仰和对文化的崇尚。当人们再次掀开珍藏的典籍,通过文字来回望那段岁月,嗅到的是书香的芬芳,这不得不激起我们对先人深深的敬意。

藏书文化,润泽后学

海宁盐官西南隅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庭院建筑,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故居。王国维在清华执教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奎聚”。王国维在哲学、文艺理论、古文字等多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童年时,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攻读四书五经,两次乡试未中,遂在戊戌变法的风气中绝意科举。二十二岁时,到上海一家报社当书记校对,并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攻读甚勤。后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留学日本,继续他一生学术的探求,终于成为中国文化学术的重镇。可以说,王国维在学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青少年时代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早年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在门对浙江潮的那座书楼上,足不出户,闭门苦读,为他一生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底子。父亲对文化的重视,对知识的崇尊,当然是得益于地域文化的影响。小小盐官,弹丸之地,但其文化的熏染是无处不在的,单就盐官一地的藏书家藏书楼而言,有陈家的春晖堂、春草堂、予宁堂,张光第的小清仪阁,周春的著书斋,等等。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王国维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

而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也是出生于书香熏染之家,他祖父就是海宁著名的藏书家,别下斋主人蒋光煦。蒋家至百里家道中落,但蒋母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百里从小就接受母亲严格的教育,饱读古文典籍,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底子。后留学日本就读士官学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理论研究生涯。回国后,执长保定军校,锐意改革,终因旧军阀的阻挠而未能尽展才华,其后毕生致力于军事理论的研究。他的一生,虽在军界,但并非一介武夫,而是和所有饱学之士一样才华横溢,他因军事著作《国防论》被称为天才的预言家,同时又著有《欧洲文艺复兴史》、《书学与美术上之位置》等文化著作,后人辑有《蒋百里先生全集》。蒋百里先生的个性魅力,人格光辉,无不与青少年时期的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渊源。若是在一块文化贫瘠的土壤里,我们无法想象能够孕育出蒋百里一样的名家。

“武有蒋百里,文有张宗祥”,这绝非海宁人给予这对硖石双子星座的溢美之词。张宗祥与蒋百里联袂而来,这对好朋友,从小就对学习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并相互激荡砥砺。张宗祥在书法评论、诗词、医药学等多个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特别是在古籍的抄写与校勘方面,更是成绩卓著。张宗祥先生极爱古书,以抄写校勘古籍为毕生的事业。长期的抄写,使他练就了抄书的绝技,为了争取早日归还所抄之书,废寝忘食,友朋来访,他能一边抄书,一边与友人交谈,鲁迅先生称他为“打字机”。他三四十年来抄书不辍,校抄的古籍达六千余卷,作出了惊人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已出版的有《说郛》、《罪惟录》、《越绝书》、《国榷》等十余种。他任浙江教育厅长期间,组织校抄文澜阁《四库全书》,使这套皇皇巨著更趋完美。

张宗祥先生生前还将自己毕生搜集珍藏的宋刻本图书、手抄本、校本等悉数捐献给浙江图书馆;逝世后,子女又遵照遗愿,将他生前收藏的珍贵字画、手抄图书以及遗迹手稿等捐献给浙江图书馆,为浙江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宋以来,海宁已成为人文渊薮之地。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喷薄而出,如星辰辉映,点缀着无垠长空。据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响中国的海宁人》一书所录,约有五十名,其中包括国学大师王国维,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文史古籍校勘家张宗祥,铁道工程专家徐骝良,诗人徐志摩、穆旦,小说家金庸,实业家查济民,漫画家米谷等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的杰出人才。以海宁区区一地,涌现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这并非偶然。海宁灿若星辰的藏书文化,本身就足可表明海宁人对文化的重视与尊重,而这种重视与尊重,带来的是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可以说,这些名人的根须是深深扎在藏书楼的书卷里的。清乾嘉以来日益兴盛的藏书文化精气,直接润泽了其后的莘莘学子,使他们在特殊的年代里相继爆发,最终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结语

海宁的私家藏书已成为历史的风景,但是它所彰显出来的尊重知识,崇尚文明的风尚深深影响着后来人。文明的功效并非立竿见影,但它的火种一旦点燃,其光芒就会穿透历史时空,照彻未来。今天,每一个海宁人站在文化厚重的基石上,享受着芬芳的成果,在向同乡的先贤们回眸,致以深深敬意的同时,也有责任将文明薪火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在海宁的文化高地上升起更为璀璨的星辰。


来源:海宁新闻网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