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根与脉——苍南谱牒中的传统文化信息

2017-09-27 陈后强 善本古籍

宗谱、家谱、族谱都是氏族的谱录,略称为谱,就是记载同一姓氏的世系及其人事的籍录。不论是家谱,或是宗谱,或是族谱,其所使用的名称,虽然有所不同,而实质上,它是相同的。

宗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从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始编《中国家谱》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苍南县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内外之间、地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海外华侨华人回大陆寻根谒祖潮流的出现,在国家和地方组织修史编志的同时,宗谱的续修和家族文化的整理也在民间悄然兴起。
  
修谱目的及意义

苍南县位于浙南沿海,从唐宋时期开始,各地移民来定居较多,各村都是以聚族而居,宗族观念严重。全县共有100多个姓氏,其中人口总数在1000人以上的姓氏有92姓,几乎村村有祠堂,各姓都编纂宗谱。修编族谱的目的及意义是:

其一,修谱是实录一个家族生命发展历史。一部优秀的族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荣衰升沉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族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变迁的特殊图书,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独特记录。宗谱上的人,何年生、何年卒、婚丧嫁娶、居住地、巨细靡遗。数十年的光阴被几十个文字印在薄薄的纸上,在肉身灰飞烟灭之后,就剩下这些字留在旧时光里。

其二,修谱有一种缅怀先祖列宗的深刻内涵。修谱之前先要开谱。开谱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祭祖,由族长公率族中主事诸人在案桌上点烛焚香,打开老谱,念过祭文,向先祖祷告:“祖师爷啊!今天开谱啦,保佑子孙下代旺盛顺进!”可以说,修谱从开始到结束,整个家族都洋溢着一派庄严与喜悦之情,祭祀场面十分隆重,缅怀先祖列宗。

其三,修谱还有一种纯正本家族血缘,加强本宗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修谱能够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确立嫡传,清录支派,正长幼,明尊卑,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团结安定,进而造益于社会。修谱也是对家族发展史作一种全面的肯定和阶段性的总结,族内子孙的繁衍情况,显赫人物的表彰,都要写入这部史册。

其四,修谱进一步明确族规族约,家规家训。族规族约和家规家训是一个姓氏家族赖以发展的制度保障。它是全体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核心是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要则,修谱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修订族规族约和家规家训,并开展宣传教育,使代代子孙恪守不悖。

二、修谱组织及经费

修编宗谱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是一个宗族的重要活动。一般来说,各个宗祠至少二十至三十年左右就要修谱一次。每姓修谱都要成立修谱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有德高望重的族长,有辈分高、人缘好的老年人,或者由族内各房头派代表参加。有些大宗祠修编族谱的理事会成员有几十位,牵头者则称为“头家”或“首事”。

修谱的理事会成立后,要制订修谱实施计划,明确理事会成员的分工,确定管理财务的会计、出纳;选择黄道吉日开谱。理事会向各房发出通知,要求限日上交本房各大家庭子孙降临与繁衍的详细而真实的记录草稿,就连各房去世的人时间、坟墓位置也必须准确标明,绝不能遗漏。族谱初稿写出后,理事会通知各房认真校对,以免出现漏误。

修谱的经费主要由理事们挨家挨户按人丁去集资。过去修谱,一般只按男丁派额收费,现在许多地方修谱男女丁都有派额,有的地方女丁派额一般仅为男丁的一半。派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该族的人口基数。一般来说,第一次上谱的新丁,除按人口派额外,许多地方还要求新上谱的包“红包”,自愿捐献。有的地方修谱经费不足,由修谱理事们和族中的富裕者自愿捐助。

三、修谱内容及谱例

族谱与方志一样,也是一种连续性出版物,过去有所谓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之说。新谱与老谱的内容有所不同,所以不少宗谱往往标明重修、三修、四修……,以示与老谱有别。

修谱有欧阳修“先图后甲”和苏东坡“图甲相联”两种体例。苍南县修谱基本上采用苏式体例,很少用欧式体例。世系采用“五世一提”、“九世再提”,依次类推,十分详尽地演绎派系的源流和血统的脉络。一部族谱是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标志着宗传代接,人丁兴旺,所以族谱的这条红线便成了修谱的全部分量所在。族谱往往用红线来表示直系亲属的世系,因此又可以说是朱、墨套印本。

族谱前面部分,一般有凡例、序文、人物小传、画像、行第词语和族规家训等。

每本族谱都有谱序。有的宗祠每次大修族谱都写谱序,因此,有的族谱上有不同年代写的多篇谱序。谱序的内容大都是阐述编修族谱的目的意义,记述本族先祖之来龙去脉,歌颂本族名人贤士之丰功伟业,启迪后昆最基础之家庭伦理观念,歌赞和阐发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是族内辈份高、有名望、有文化的人。如本世纪初修编的《苍南县陈氏统谱》,谱序作者是龙港人、原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但也有不少名门望族在修编族谱时,邀请他姓的名人为本姓作序。

每本族谱都有行第词语。“行第”是谱牒学专用术语,它通常为一个人名字的组成部分,用以分辈份、别长幼。行第又分讳行(亦称名行)、字行。不管是讳行还是字行,就其内涵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鲜明的思想性。行第或四字一组,或五字一句,多数押韵,读之朗朗上口。而其含义,或光宗耀祖,或启迪后昆;或劝敬宗睦邻,或勉团结奋进,就像一种民间的“公民道德守则”,促进广大宗亲日常行为上的见贤思齐。

有的族谱还画有部分先祖遗像,撰写人物传赞、行略、祠祀、众产、著作等。谱中要替有业绩,有地位者,如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名儒学者立传。人物图像或木刻或笔绘,又有五色彩画的,多出于民间画匠之手。他们根据祠堂或家藏影像画人,从族谱画像可考见当时男女服饰制度。

修谱要有例章即谱例,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世系图。以五世为一图。至九世又为一图,取五服九族之义。

二、先人生卒。清代以前及民国时期采用旧纪年,括号内夹注公元纪年,新中国成立后概用公元纪年。

三、继嗣入绍。凡本族人入继者称嗣子;兼继者书兼嗣;随母入继者称授子或继子;外甥及外姓入继者称养子;女儿招婿者称赘子,以别血缘之分。

四、出绍。凡出绍者,注明某公嗣。

五、移居迁徙。族中族人转徙他方者,载明何朝何时迁入何地何因(书经工、经商、随政、从教及农民进城)迁某县某乡某村。

六、配偶。结发者称元配;续弦者称继配,以严嫡庶之分。

七、改嫁。出妇不论有子或无子俱不书年甲。

八、嫁女。凡女儿出嫁,详载其女儿名字,适某地翁婿,翁婿姓名、官职亦备书之。

九、坟墓。凡先人坟墓,详载其地名、坐向分金,以防日后荒废。

十、宗祠。详载始建,修建或重建年月,祠庙座落.占地与建筑面积,建筑规模及春秋两祭日期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宗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些自我改革。最重大的改革当数女丁入谱这条。现在,女丁可以同男丁同列,系以红线。

作为家族的档案,宗谱象征着家族的尊严,过去从不轻易示人。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老谱一律收缴,除存二册归公外,其他尽皆焚毁,各房发新谱—册。在祀祖的日子里,各房携谱入祠,看是否有损坏。宗谱的保管也有严格的制度,要求放在特别的木箱中,钥匙掌握在族中威望最高的族长公手里。
  
四、修谱程序及工艺

修谱之前先要开谱。开谱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祭祖。祭祖之后才能开始修谱。

修谱的工艺流程大致有以下几步:

①採谱丁。这是修谱的主体工程。修谱开始后,理事会成员要到各房各支通知,要求限日上交各房族的人丁、姓名、生卒年月、婚配、顶嗣及葬地等详细草案和修谱的“人头费”。对于外迁其他地方居住的本族宗亲,理事们总是抱着对祖宗、对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千方百计地跟所有在外宗亲取得联系,有的不怕路途遥远,甚至派专人挨家挨户前往了解情况,确保本族人丁一个不漏。

②誊清理稿。谱丁采集完成后,将采集到的情况按血统的脉络认真誊清理好,做到一字不漏不差。

③捡字排版。这是修谱的最关键步骤。从事修编印制宗谱的人,俗称“谱师”或“造谱先生”,按照理清的稿件,认真排版。过去用木活字造谱时,哪个地方需要造谱,“造谱先生”就挑着字担去。他们的木担上都有木字或木印,有的有一万多字,有的有两、三万字,字体分大小两种,大的相当于现代的一号铅字体,小的相当于现代的三号铅字体,是用梨木雕刻成的宋体字,遇缺字则临时补刻,字盘用杉木制成。为了把字排得更好更快,字盘分为常用字盘与生僻字盘两类。又称内盘与外盘。内盘放置常用的皇帝年号、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年月日时,长次幼男女,讳字排行,娶配适葬,数字及之、乎、者、也等虚字。外盘却放置常用的字体,为了便于记忆,排字时,检字有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等五言诗二十八句的祖传歌诀,囊括了汉字的绝大部分部首,极为入韵,朗朗上口;取字者须熟读字典库口诀,取字时即可快捷方便。

现在修谱排版基本上都采用电脑,这比过去木活字或铅字排版方便多了。

④排字完毕,印前校对,确保万无一失,择吉日开印。

⑤手艺印刷。木活字印刷,涂墨字,一把墨刷必不可少。墨刷以棕毛制成,毛尖触盘,蘸墨均匀刷在谱盘上,用墨量不能太多或太少。然后覆盖上白纸后,用白刷刷纸,用力要均匀。在毛刷轻轻刷动拍打下,一个个古拙的字体慢慢出现。

⑥印红字,牵红线。黑体字印好后,然后印红字,牵红线。每本族谱从始迁祖开始,一泻而下的纵向遗传,到并列而立的支脉侧系,都用红线连接标明。对于子孙的降临与繁衍,都有详细而真实的记录,决不遗漏,香火延续。

⑦谱牒内容全部印好之后,进行折谱、分谱,装订、宗谱封面,艺术刻字。

修谱完毕,要举行隆重的“完谱醮”。有的请道士做道场,有的请和尚做功德,拜祭列祖列宗。然后传谱,发谱,封谱。

苍南修编宗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元大德五年(1301年)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龙港镇下涝陈氏和芦浦前陈村陈氏就开始修纂族谱。苍南境内修编族谱自明朝兴起,至清朝大盛。各个姓氏都在编纂族谱,除个别宗族小姓用毛笔字抄写外,用木活字排印谱牒蔚然成风。

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苍南境内修编族谱大部分采用铅字排版印刷,印制的宗谱字体工整美观。进入新世纪后,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族谱印制工艺的提高。现在基本上采用了电脑排版印制族谱。

五、苍南谱师概况

苍南县各姓氏族谱,既有外县市谱师编纂的,也有苍南本地谱师编纂的。据初步调查,目前苍南境内从事族谱修纂工作的谱师有30多人,主要分布在马站镇、灵溪镇和藻溪镇。江南片的谱师大多数已改行经商,只有少数人仍然从事谱牒工作。苍南县内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4人,他们是:

1、马站镇云亭村江绍第(又名江志成),1929年11月出生,家住马站沿浦镇云亭村77号,初中文化,已申报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家族从清朝开始从事宗谱修编,已传承8代人。

2、马站镇金祥华, 1946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家住马站镇塔桥路62号,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家族编印族谱已传承五代。

3、灵溪镇南水头状元内五亩村李先笔,字先柏,1952年6月出生,初中文化,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至今,祖传五代修编族谱,有120多年的历史。

4、灵溪镇南水头田乾村杨思同,又名杨协民,1938年8月出生,初中文化,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人。1950年7月至1953年12月,师从金岙村陈楚香先生学艺编修谱牒,经历六十余年,专研谱牒历史渊源。


来源:苍南新闻网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