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家书店的传奇

2017-10-03 李小强 善本古籍

在塞纳河左岸巴黎圣母院旁边有个绿色门面的书屋——莎士比亚书店。这家1919年开张的书店至今仍是巴黎的文学地标之一,是许多文学青年和游客要去朝拜的地方。

渐渐地,它成了人们梦想中的书店——是书店、图书馆、出版社,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茫的一代”之精神殿堂。

《莎士比亚书店》是创办者毕奇小姐的回忆录,书中不仅讲述了书店经营中的欢乐、悲伤、成就、遗憾和与很多知名作家、艺术家交往的细节,也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和社会变迁。毕奇小姐以率直风趣的文笔,将繁华热闹的巴黎左岸风景徐徐展开:乔伊斯禁书《尤利西斯》的出版盛况;安塞尔《机械芭蕾》的疯狂演出;海明威解放剧院街的神勇英姿;顺着书店招牌爬上自己公寓的乔治·安太尔,醉酒差点跳下楼的菲兹杰拉德,拿乌龟捉弄人的纪德……

守着这座用书砌成的城堡,这位单纯的爱书人西尔维亚·毕奇,看遍作家百态,尝尽人世冷暖。毕奇小姐的莎士比亚书店多次面临困境,幸而在文化界友人的支持下,仍勉力经营。直到1941年受到纳粹威胁,被迫将书店关门,随后她被投送进集中营。出狱后无心再开书店。授权乔治·惠特曼继续经营“莎士比亚书店”,传奇延续。1956年,她写下自传《莎士比亚书店》。6年后于巴黎逝世,享年75岁。

这是一个关于书店的缓慢的故事。乔治·惠特曼二战之后来到巴黎继续开这家“莎士比亚书店”,与毕奇相比,惠特曼的性格更为古怪,他把自己的小店称为“假装成书店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共和国”,一个波希米亚的庇护所。他的书店也是旅行者的邮政总局、免费咖啡馆,而且,较毕奇更进一步,他在书店里增加了更多的横七竖八的床位,可以让多位付不起旅店费用的文学青年在这里过夜,这些住客们可以在书店中帮忙,惠特曼对他们的唯一要求是每天必须读一本书,当然,也有人滥用惠特曼的好客热情,据说曾有一位英国诗人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年。

惠特曼的书店名气渐响,也吸引了一批作家,贝克特、亨利·米勒、劳伦斯·杜威尔、布莱希特、阿瑟·米勒、克鲁亚克、金斯堡等等,或在这里住过,或来这里朗读过作品。艾纳伊丝·宁曾将她的遗嘱留在这里,以日记著称的她在上世纪50年代的巴黎日记中,曾这样描绘惠特曼的书店:“在塞纳河畔有这么家书店,一栋画家郁特里罗笔下的房子,地基不是很结实,小小的窗户,起皱的百叶窗。还有乔治·惠特曼,营养不良,留着胡子,如同他的书堆中的一位圣人,借书出去,让身无分文的朋友住在楼上,并不急于卖书。在书店最里面,是一个窄小拥挤的房间,一张小桌子,一个炉子。那些为书而来的人不停地说话聊天,乔治则试图写信,拆开邮件,预订书籍。一个小小的让人不能相信的楼梯通到楼上,通向他的卧室,或公共卧室,亨利·米勒和其他的来访者们,会在那里住下。”

2011年,惠特曼老人去世,享年九十八岁。现在,书店由他的女儿掌管。她是惠特曼唯一的孩子,出生在巴黎,母亲是英国人,她记得她的童年“如同生活在童话里,赤脚在书店中走过那些睡着人的床”。


来源:重庆晚报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