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两部宋版《自警编》的不同经历

2017-10-26 康尔平 善本古籍

1981年,在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善本组工作的我,凭借刚刚积累下的一点点感性认识,意外地在善本书库明版书中发现了与馆藏宋版《自警编》卷数虽不同、但版本相近的一部《自警编》。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我,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时间兴奋至极。自然,围绕两部《自警编》是否同一版本的考证与研究,也成为了我参加工作后上手的第一个学术研究内容。其结果,省图书馆无疑又增加了一部稀世珍宝;更重要的是,通过两部《自警编》的比较,丰富了古籍版本鉴定的典型案例,也向人们讲述了一对“孪生兄弟”所经历的磨难与坎坷故事,这是意外的收获。

一、《自警编》概述

《自警编》一书始撰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越三年而成编于嘉定十七年(1224年)。撰者赵善璙, 乃宋太宗赵炅七世孙,字德纯,歙人,家住南海,少苦学登第,为德清县薄,后累官尚书郎。

该书主要编辑了北宋名臣大儒嘉言懿行,以垂法则。共分九类,曰学问类、操修类、齐家类、接物类、出处类、事君类上、事君类下、政事类、拾遗类。每类各有子目,计五十有五。所载之事至靖康而止,靖康以后惟朱子议论间为采入,其他硕学巨儒言论多不甄录。据考此《自警编》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初刻于九江郡斋,版心以天干字记之,分甲、乙、丙、丁、戊五卷。学问、操修为甲;齐家、接物、出处为乙;事君上为丙,事君下为丁;政事、拾遗为戊。至明,是书颇受推崇,屡有刻本问世。所闻者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蜀藩覆宋刻本(见《故宫善本书目》民国二十三年故宫博物院排印本目一);弘治十五年(1502年)岭表刻九卷本(见《皕宋楼藏书志》光绪八年版卷五十八);嘉靖七年(1528年)蜀藩重刻九卷本(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木书目》卷下);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山林庭昂闽中刻九卷本(见《奉天图书馆馆刊》第一期);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唐曜刻九卷本(见《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初编》卷十一);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乡陈善按察云南于大理刊九卷本(见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卷十九);万历元年(1573年)姑苏徐栻巡抚江右就滇本校刊本,万历四年(1576年)移抚两浙又重刊于状猷堂。此外,另有戴愚斋刊本,日本活字本,朝鲜活字本等。

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四部《自警编》,均为善本。其中两部为明刻本,残卷。而另外两部均为五卷本,一部原著录为宋端平元年九江郡斋刻本(因有清果亲王允礼收藏印章,下简称“果亲王本”)。一部原著录为明初刻本,(因有清宋实颖收藏印章,下简称“宋实颖本”)。

二、两部《自警编》应为同一版本

这一问题是在校勘著录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因此也是应该首先搞清楚的。

辽宁省图书馆藏宋实颖本与果亲王本两部《自警编》均系大字精刊,体近颜柳,开版弘朗,雕印极精。冷跟看去,两本不尽相同,似乎不象一版印出。但一经细加校对,就会找出问题所在,进而得出两部《自警编》源于一版所印的结论。

首先,版刻风格一样。两部《自警编》比较的看来,其刻版风格,字体的繁简,字的间架结构,相隔距离,刻字位置以至于每一字的细小笔锋及笔画,甚至圈发、句读的大小与形状,栏线的曲直都是极为相似的。而其相似程度绝非翻刻所能及。

其次,版裂相同。古代刻书取木制版,用木板雕字印刷。这样,由于长时间磨损和磕碰,使版面和字体出现许多裂缝和个别笔画破损现象。两部《自警编》版裂不仅产生的位置相同,而且形状一样,都是自然断裂,绝不是书贾翻刻造伪的人为版裂。

再次,序跋行款俱符。两部《自警编》均有嘉定甲申赵善璙序,端平改元赵善璙跋。内容完全一样,无遗漏讹误之处,与各书目所录序跋亦合。半叶十行二十字,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标书名卷数,下有叶数刻工。以上是就两部《自警编》相同处而论,除此以外也有其不尽相同处,这也是导致前人将两部《自警编》著为两朝刻版的原因之一。下面让我们看看两本不同处及产生的原因。

(一)由于改补而产生的不同。在校勘过程中发现两部《自警编》有十余处文字上的不同,据考可知,其中一部是经过校订,改正补刻的本子,另一部是原刻初印的本子。因为下面还要较为详细的谈这个问题,故此处不过多涉及。

(二)由造伪而产生的不同。前面已经谈到《自警编》书分九类,标甲、乙、丙、丁、戊五卷于版心。果亲王本各类俱全,正文与目录相符,确以甲、乙、丙、丁、戊分卷,标于版心。而宋实颖本虽然也是正文与目录相符,但从目录上看却较果亲王本少“事君类上”与“事君类下”两卷,版心也无甲、乙、丙、丁、戊等字样。对照果亲王本,“事君类上、下, 恰好是丙、丁两卷。就是说宋实颖本缺丙、丁两卷。经细加核对,发现宋实颖本是经过做伪加工的。根据书中做伪迹象,可以看出宋实颖本的造伪者主要目的是欲以残书充全书。首先将残缺两卷的篇名及子目从目录中挖掉,又将所存甲、乙、戊三卷版心的所有甲、乙、戊字样统统挖掉, 裱上衬纸,消灭痕迹。这样,使书中无论从目录上还是内容上都看不出原来卷数,造成三卷即为全书的假象。造伪过程大致如此。从整个挖补情况看,此书虽系做伪, 但只是以残充全,并非版刻年代上的做伪。

搞清了做伪的目的、原因及过程,加之改补的情况,也就知道了两部《自警编》所谓的不尽相同处并非本质上的不同,而是人为造成的形态上的不同。这种不同(特别是前面说到的改补)不仅无碍于我们证实两部书的相同,恰恰相反, 更加有力的帮助了我们来证实它们的相同。为此, 在据有上述几方面根据的前提下,我认为可以说宋实颖本即不是翻果亲王本,也不是另外什么版本。两部《自警编》实为同一版本,系同工所刻,为“孪生兄弟”,只是印次先后而已。

三、初印本与后印本

古代雕版印书较之现代的铅字印刷要复杂得多。一般说来要经过选料、写样、初校、改补、复校、上版、发刀、挑刀、打空、锯边、印样、三校、挖补、四校、印书、装订等步骤(见《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一九八0年第一期林列同志: 《谈两点对麻沙本的看法》一文)。《自警编》的刻印也不例外。前面谈到宋实颖本与果亲王本系同一版本,事实上两部《自警编》之间的关系还不仅仅限于同一版本。准确的说,原定明初刻本的宋实颖本先印于定宋刻本的果亲王本,果亲王本是校订改补后的印本。主要根据有三:

(一)宋实颖本版裂小于果亲王本。雕版印刷,书版一经出现版裂,往往会随着印书数量和印次的增加而愈裂愈大,有的甚至通版裂穿。同批次所印之书,先印者版裂小,后印者版裂大,这是无可非议的。因此, 观察版裂是鉴定同一版本印次先后的很好佐证。两部《自警编》比较看来,版裂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宋实颖本所裂之处,果亲主本必然有裂,且裂的程度均大于宋实颖本。充分说明:宋实颖本印于先,果亲王本印于后。

(二)宋实颖本版框小于果亲王本。雕版印书之版框一般说来初印者均小于后印者。因书版经多次着墨印刷,版面潮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有的甚至遇雨天也会出现轻微的膨胀,这在道理上和实际上都是讲得通的。以卷一首叶为例:宋实颖本版框高为213 毫米,广(宽)为158 毫米;果亲王本框高为218毫米,广为158毫米,比宋实颖本高5毫米。从这点看来也说明宋实颖本印于先,而果亲王本印于后

(三)果亲王本有改补之处。宋实颖本在刻版过程中有十余处误刻漏刻,果亲王本对这些误漏之处均进行了改补,现一一陈述如下,以便考证(均以宋实颖本为主)。

学问类——见识:二十叶有小字一行曰“何执中邓洵”,果亲王本改为“何执中邓洵武”。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所载:邓洵武,宋绾子,字子常,第进士,绍圣中为国史编修官。另《自警编》拾遗类有:“如薛昂,蹇序辰,何执中,邓洵仁、洵武”等字。由此可知,宋实颖本漏刻了“武”字, 为后印时补上。

操修类——诚实:六十四叶有“陈忠肃公瓘虽闲居容止尝庄”,果亲王本改“尝”字为平常之“常”。其他诸如明嘉靖七年刊本,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及万历刊本等均与果亲王本同,为平常之“常”。

操修类——操守:七十三叶有引用书名《十图纪年序》,果亲王本改“图”为“国”,作《十国纪年序》。查其他版本均为《十国纪年序》。

操修类——无嗜好:一百零二叶有引用书名《温氏遗书》,果亲王本改“温”为“程”,作《程氏遗书》。《中国丛书综录》著有:《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宋程颢、程颐撰。其他所见版本也作《程氏遗书》,与果亲王本同。

齐家类——教子孙:果亲王本七叶有“平居虽天甚热,在父母长者之侧不得去巾襪(袜)缚袴(裤),衣服唯谨,行步出入,无得入茶肆酒肆市井里巷之语”。较宋实颖本多“无得入” “肆” “井”五字。所在两行字数分别增为行二十一字、行二十二字。刻字大小与其他行略有不同,墨色较其他行更为浓重, 显然是改补的痕迹。所见其他版本《自警编》也有此五字,与果亲王本同。另,巾襪的“襪”字,宋实颖本刻作竹字头,果亲王本改为草字头。“缚”字的右半部,宋实颖本误作“専”字,果亲王本改为“尃”字。

齐家类——居处:十六叶有“处士魏野,赠寇公曰,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及上继位,北史赐晏… …,问译者曰,谁是无宅起楼台者”。果亲王本两处“宅”字均作“地” 字,曰“无地起楼台”“谁是无地起楼台者”。所见其他版本《自警编》均与果亲王本同,考其文意也应作“地”。

接物类——报德不报怨:六十叶有引用书名《秉斋记事》,果亲王本改“秉”为“东”,作《东斋记事》。事君类下五十五叶, 政事类八十五叶皆有此引用书名,均作《东斋记事》,查《四库全书总目》也著《东斋记事》。

接物类——济婚葬:六十四叶有“仕官之家有父兄没而不能归者,皆移文以遣”。果亲王本“官”改为“宦”,作“仕宦之家”。所见其他版本也作“宦”,与果亲王本同。

接物类——济婚葬:六十九叶有小字“绳水燕谈,参见右徂徕集”一行。果亲王本改“右”为“石”,作“石徂徕集”。同叶有“徂徕先生石守道”,齐家类有“是时,石介为国子监直讲… 归祖徕山病卒”。据此考得,石介为宋奉符人,字守道,天圣进士,历郓州南京推官,笃学有志向,躬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鲁人号徂徕先生,有徂徕集。故此宋实颖本之“右”字实为“石”字之误。

出处类——出处:七十叶有双行小字曰“某之出处,自崇宁以来皆内断于心,虽游定夫谢显道诸大人行,亦不以此谋之,而后亦少悔矣。浮世利名,真如蚁蠓过前,何足道哉”。果亲王本改“大人”为“丈人”“ 蚁蠓”为“蠛蠓”。所见其他版本也为“丈人”“蠛蠓”,与果亲王本同。“蠓”,见《辞海》,为昆虫纲,双翅同蠓科,能叮咬人,我国有二十多种,主要有台湾蠛蠓等。可见宋实颖本亦误,果亲王本改之。

政事类——救弊:四十四叶有“司马光以蒙眷之久,诚不忍视天下之论讻讻,辄敢献言于左右,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等大字两行,分别为行二十字、行十九字。而果亲王本则改为“司马公舆王荆公书曰,光以蒙眷之久,诚不忍视天下之论汹汹……”,较之宋实颖本多“公舆王荆公书曰”七字,所在两行的字数也分别增加至行二十四字、行二十二字。其字体大小墨色浓淡与其他行也略有差异。所见其他版本《自警编》均与果亲王本同,亦有此七字。

政事类——狱讼:五十六叶“州命录事参军鞠之”的“鞠” 是鞠躬之“鞠”,果亲王本改为鞫讯之“鞫”,其他版本此处也为“鞠”。

就上述例证可知,《自警编》在刻版过程中有误漏之处(宋实颖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出来的本子)。经校订发现, 均进行了改补(即现在的果亲王本)。特别是两处漏字极能说明问题,刻版印样后发现漏字,况字数不少,版已刻成。既要补刻,又要避免大动干戈,则只有挖掉原两行字,贴以木条,采用增加每行字数,缩压字体和字距的方法,挤进遗漏之字,重刻上版。这样,不仅字体与原两行字体大小不甚一致,而且由于重刻造成此两行字略高于其他行,以至墨色也明显浓于其他行。字数更为引人注目,由于挤进了遗漏之字,使改补的两行字数超出了行二十字的规范,出现了异常现象。所有这些,加之版裂、版框大小的比较,则完全可以证明:原著录为明初刻本的宋实颖本是初印本,原著录为宋刻本的果亲王本是在宋实颖本的基础上校订改补的后印本。

四、两部《自警编》的刻版年代

关于宋实颖本与果亲王本的刻版年代问题,笔者从几个不同的途径进行了考证。

(一)序跋。《自警编》撰者赵善璙在序跋中较详细地叙述了该书的成书过程及刻版原委。据序跋可知,善璙始撰《自警编》于嘉定辛已( 1221年),三年成编,即嘉定甲申(1224年)。成书后并未见之于世,时隔八年之后方始刻于九江郡斋。因此,《自警编》的最早刻本应是宋端平元年九江郡斋刻本。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此书刻于宋嘉定甲申,只是《自警编》的成书年代,并非刻版年代,实误。

(二)有名家递藏章及题跋识语。两部《自警编》在卷端及卷首末、序跋前后多有递藏章及题跋或识语。考其藏书印可知,宋实颖本主要收藏者有“华夏”“ 秦四麟”“宋实颖”。

华夏:书中藏章为“东沙居士”“真赏斋印”,明无锡人,字中甫,与文徵明、祝允明为挚友,构真赏斋于东沙, 故日“东沙居士”;藏鼎鼐金石缣素,品鉴推江东巨眼。

秦四麟:书中藏章为“秦逢氏” “又玄斋考藏图书印”, 明常熟人,别号西严,字季公,万历间贡生,读书嫺古,善填词曲,为明代藏书家和著名钞书家。

宋实颖:书中藏章为“既庭”“实颖之印”,清长州人, 字既庭,号湘尹,顺治举人,官兴化县教谕,淹贯经史, 博综旁搜,当时推为名宿。善璙跋后有宋氏藏书跋语,云“右自警编壹拾贰本,俱南渡时旧刻,系虞山顾玉书先生所赠, 庚申春二月初三日天气阴寒,朗诵一过,觉太和自胸中流出, 后生小子勿易视之”(此庚申为康熙十九年)。宋氏在此跋中断言是书为南宋刻本,距今已三百年矣。

果亲王本主要收藏者有“王世懋”“果亲王允礼”,并有翁方纲亲笔隶书题字两行,曰“乾隆四十二年岁在丁酉夏六月十五日文渊阁校理翰林大兴翁方纲获观”。

王世懋:书中藏章为“王世懋印”“ 世懋之印”“敬美甫”。其中“王世懋印”“敬美甫”两图章亦可见于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宋绍定六年临江军学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一书。王世懋系明王世贞弟,字敬美,时称少美,太仓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明代藏书家。

果亲王:书中藏章为“果亲王府图书记”,名允礼,清圣祖玄烨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进亲王,颇好藏书。

翁方纲: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精心汲古,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皆能摘抉精审,冠绝一时;精于鉴赏,尤长考证。书中题字与常见翁方纲隶书题字同。如: 翁方纲著《两汉金石记》首叶有“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秋八日锓于南昌使院凡二十二卷北平翁方纲”;又:翁方纲著《粤东金石略》附一,有“乾隆甲申秋大兴翁方纲来视学政历三任八年于丙戌春剔石辛卯春疏淤植莲”。均为隶书,其书法风格独树一帜,实系翁方纲亲笔所书。

从以上藏书家的藏章、题跋、识语来看,两部《自警编》明清之际均出入名流之手,为大家所收藏,并被视为稀有珍本。民国时期果亲王本藏于奉天图书馆,《奉天图书馆藏书目》对此书有著录曰:《自警编》五卷,宋赵善潦撰,端平元年刊,宋刻本。国立奉天图书馆王永祥在《馆藏善本书志略》中谈及此书时说:“是书,所可贵者,引用各书多注出处,尚可与现在通行之本一校异同。宋刻宋人别集稀如星凤,此书所引虽属单篇断句,而可以籍窥宋时真面,是足珍耳”。1962年,安文溥老先生在《善本书志稿》中也谈及此书:宽行大字,书法、刻工、纸墨均极精良,犹是原刻之旧,确为端平赵氏原刻本。

(三)避讳。书中多有宋代避讳,“侦”为仁宗之讳, “完”为钦宗之讳,“慎”为孝宗之讳,“惇”“敦”为光宗之讳。其讳字皆缺末笔,可见者四十余处。因端平已近南宋末期,宋势已衰,虽有避讳之例,书中已不甚严,不讳之字,仍然可见。

(四)刻工。此本刻工甚多,其名姓刊于版心之下,有子秀、梅保、苟道民、谢友、王必文、刘志忠、刘志才、文民、友民、文恕、文只、旱臣、旱成、宗贵、陈洪、韩五、人中、呈二、具才、胡文等四十余人。见《书志学》第二卷第二号日人长泽规矩撰《宋刊本刻工名表初稿》所记静嘉堂藏南宋刊本《自警编》中刻工与辽宁省图书馆藏《自警编》刻工相同。可知我馆藏《自警编》之刻工确为宋代刻工。

(五)各家书目著录。宋刻本《自警编》各家书目多见著录。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十八著:《自警编》不分卷,宋刻本,宋赵善璙撰,朱卧菴旧藏。有赵善璙嘉定甲申序,端平改元三月跋。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卷十一著:《自警编》五卷,宋刻本,宋赵善璙撰,半叶十行二十字,白口单边,大字精刊,有颜柳遗意。下有刻工人名,所引书目犹存,可资校补。杨绍和《楹书隅录》卷三著:宋刻本《自警编》,半叶十行二十字,版心以天干字记之。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标目》,有董授经藏宋本《自警编》,十行二十字, 分甲、乙、丙、丁、戊五卷。《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续卷五著: 《自警编》宋赵善璙撰,前有嘉定甲申赵善璙自序,后有善璙再序,时端平元年锓木于九江郡斋, 大字,槜李项氏藏。潘祖阴《滂喜斋藏书记》卷二著:宋刻《自警编》残本,宋赵善璙撰,璙端平元年刊于九江郡斋,此犹宋刻本,印疏行大字,楮墨皆精,半叶十行二十字。饶宗颐编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著:宋版《自警编》五卷十二册,半叶十行二十字,有断句,按甲、乙、丙、丁、戊分卷。凡此种种,皆与辽宁省图书馆藏两部《自警编》相同。

(六)版本大家认同。我对《自警编》版本的重新考证得到了部主任谭今先生的热情支持,为把握起见,他经请示馆领导,陪我一起带着两部《自警编》的首卷专程去了北京。在北京,我和主任先后拜访了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冀淑英(女)老先生、中国书店的魏隐儒老先生、中国古旧书店的张宗旭老先生,他们都是毕生致力于古籍版本学、藏书整理、文献目录学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饱览了大量古籍善本,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堪称当代古籍界的方家鸿儒、泰斗人物;见到了他们,我也就算是拜到了真佛。几位老先生认真核对了版本,冀淑英先生还亲自领着我坐上公交车,去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库与她们馆藏的同种书进行了核对。在对两部书进行版本确认的同时,几位老先生也对我的研究结论给与了充分肯定。当时,从小酷爱作画,曾师从李苦禅、齐白石等大家并与李苦禅为生死患难师生的魏隐儒先生还专门泼墨为我作了一幅螃蟹图,题曰:“世有横行者,当捉而烹之”,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之后,我撰写了《馆藏宋刻自警编著录考》,获得了省图书馆学会年会一等奖,并发表于《图书馆学刊》,这是我在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两年后收获的“第一桶金”。近年来,还有知名媒体人撰文,称这两部《自警编》为“海内双孤”,我觉得也对也不对,如果就版本而言,“孤”是唯一的,同一版本有两部存在就不成为“孤”;但如果您了解了这两部同一版本的《自警编》中一部经过改补,一部经过做伪,再说它为“海内双孤”似乎也过得去。

每每看到省图书馆举办古籍展览展出这部宋版《自警编》时,我还会由此联想到那几位曾经帮助我鉴定这两部《自警编》并早已故去的老一辈专家学者,是他们让我早早感受到了为人厚道、热情真诚的人格魅力,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进取精神。我由衷地敬佩他们,感戴他们,怀念他们。

作者简介:康尔平,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巡视员,1979——1987年曾在辽宁省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