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琇杰:一本造假的“ 古籍图书”

2017-10-28 张琇杰 善本古籍

在可移动文物普查活动当中,笔者发现了藏于本单位的一部人为造假的《初学记》。

 

札板上著录此书是一部宋刻本,而书签上则标注为明代嘉靖年版本,为何反差如此巨大?

 

《初学记》为唐代徐坚等奉敕撰,古代汉族综合性类书。共三十卷,分二十三部。本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此书的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这部书刊印精美,字大如钱,开本阔大,注重纸张质量,叶内带衬纸,手感舒适,与宋代书籍的风格相吻合,这些特征,符合宋版书的特征。此书卷前有序言,序言落款题“绍兴□年岁次甲寅年正月”,序言后有“绍兴元年有美堂刊”牌记,其木夹板上墨笔题“南宋绍兴元年有美堂刊本初学记”。这些特征,使得此书看上去的确像是宋版书。那么这部书是否如著录所云的“宋刻本”呢?

 

本书的封面为素色,没有题签、书名,也无牌记。为木版雕版印刷,开本大小为26.5×17.8 厘米,边框尺寸为20.8×16.3 厘米,九列十八字(一列大字下有两列小字),上白单口黑鱼尾,版心内依次为书名、卷数、页码,没有出版年代和出版商家。此书许多页版心下镌刻工姓氏,有“宅”“朝”“唐”“表”“云”“忠”,这是代表刻工姓氏的字,是计算工作量,以便领取劳动报酬的;还有“陆奎刻”“章景华”等字样。经查《古籍刻工名录》,陆奎、章景华二人为明代嘉靖年间苏州、无锡地区的著名刻工,刻过多种珍贵书籍。那一部“宋刻本”的书,为什么会出现明代刻工的名字呢?

 

此书版心偶尔粗黑口,宋版书籍以白口为多,黑口少见。而且宋代刻书,多是细黑口,为什么此书偶尔出现粗黑口呢?再仔细查验,原来粗黑口部分,是用墨汁涂抹而致,并非原书印刷的黑口。好好的一部古籍,为什么要用墨汁把书口涂的如此难看呢?再仔细验看,原来涂抹的是书口上的文字,凡是书口有字的均予以涂抹,这是偶尔出现黑口的原因。因为这个部位的文字无法消除,只能花费心思将其涂抹伪造成黑口的形式。把书口展开,在亮光下查看,大部分看不清楚为何字,但有几页书口的文字虽经涂抹但仍非常清晰,书口上所印文字为“安桂坡馆”。“桂坡馆”是明代出版家安国的书馆。安国(1481—1534),字民泰,明代中期无锡大商人。因酷爱桂花,他在居住的胶山后冈栽植桂树林绵延两里多路,所以又自号“桂坡”,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自题住所为“桂坡馆”,印书的馆号叫“桂坡馆”。人称安国为“桂坡公”。安国是明代的著名出版家。他印书校勘之精细,质量之优等,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其所刻之书,版心多题“安桂坡馆”四字。从此书的版心所涂抹的题字来看,此书当是明嘉靖年间安国所刻之书。

 

此书卷端原题“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在原题右下角钤篆书“锡山二泉邹氏家藏”藏书印。经仔细辨认,印章上方有明显齐整的刻痕,类似刀片刻挖的痕迹,下方的纸张也粘贴在一起,而其他页码的纸张是不粘贴的。经与台湾故宫博物馆所藏明嘉靖十年(1531) 锡山安国桂坡馆刻本《初学记》比对,此书确与前者同本。台湾藏本卷端原题后镌“锡山安国校刊”一行小字,本馆这本藏本把“锡山安国校刊”六字剜去,另粘贴上一藏书章。藏书章为阴文篆体字,文字为“锡山二泉邹氏家藏”。据查证,锡山二泉邹氏应为明代无锡三巨富之一的邹望家族。邹望,号东湖,泰伯乡人,捐纳按察司知事。历代藏家、书贾为使藏品升值,往往撤去刻书的序、跋,模糊古籍的年代以及原刻与翻刻的界线。邹氏做为望族,资财雄厚,家中藏书应为贵重品种,断不可能拿本朝嘉靖年间的刊本去冒充宋代刊本。故此藏书章应为书贾伪造,假借邹氏之名提高造假的可信度,使人误以为这是明代望族收藏过的珍贵古籍。

 

序言后的“绍兴元年有美堂刊”牌记,与本书风格不符,不是原书印刷的,是刻的印章钤上去的。序言落款年份写的“绍兴囗年岁次甲寅年正月”,此处破损应为故意去掉的。因为甲寅年是绍兴四年,绍兴元年是辛亥年;牌记造假后发现落款中有绍兴四年的字样后,明显矛盾,故把“四”字撕掉,与绍兴元年的牌记对应起来。

 

第一页为初学记序,本页的右下角钤有印章,右为一小章,上刻阳文篆体字“止止斋”,其左侧为一方藏书章,刻着阴文篆体字“青临楼藏书”。止止斋是书主人书房的雅号,笔者查了一下,不见经传。青临楼是藏书者的书房大名。两方印应该不是一人的印章,没见过同一座书房既叫斋又称楼的。版心内题“初学记”、“一”、“吏房吏章樑抄写”,本书的这篇序文为手工抄写,并非印刷体,可是观者大都认为是印刷的。经查,吏房为古代官吏人事部门,掌管本县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及本县在外做官人员的出身、成份、任职等事宜。吏房吏为吏房的小吏。这个章樑书写功夫相当了得,一笔硬字楷书硬是让人误认为是印刷的,确实罕见。

 

仔细观察,第一页与第二页感觉有些异样。第一页鱼尾口偏大,而且不很规整,仅题“初学记”三字,漏掉“序”字,而第二页及第三页版心均为“初学记序”四字,且鱼尾口一致;第一页与第二、三页的纸张又不一样,第一页没有衬纸,略显单薄,第二、三页及后面的均带有衬纸,手感厚重;第一页与第二、三页明显不一致,书的第一页为抄写的,其他的为印刷的。如此看来第一页不是原书的第一页,至少不是原版原貌的第一页。

 

据资料记载,《初学记》在北宋大中相符九年(1016) 即在西蜀雕版印行,此本今已不传。据传南宋绍兴年间,有美堂曾刊印此书,也未见存世。其现存最早版本,是明代嘉靖十年(1531) 安国桂坡馆刻本。当时安国曾得到一个残宋本,缺卷七、十、二十一至二十五及卷三十的下半部分,共缺七卷半。安国先用铜活字排印,缺卷一仍其旧。后来又请人把缺卷补齐,另行镂板,这就是嘉靖十年(1531) 的刻本。后世的多次刻印都离不开此本,或直接用之,或稍作校注再刻印。

 

安国所刻此书,因神似宋本,故书贾以本书大作手脚充作宋本。此书书明嘉靖十年(1531) 刻本原有明代俞泰、秦金两人序言,书贾把此两序抽去,只留宋代刘本的序言。同时在序言后补印“绍兴元年有美堂刊”牌记,又把版心、卷端有关安国的牌记或墨汁覆盖或剜去代之以藏书印,经过这些处理,使得此书摇身一变为宋本,以欺售读者。

 

猜测本书的造假年代应为清代以后,因为明人对本朝书籍的特点是清楚的,尤其是嘉靖年间的两位苏州刻工章景华和陆奎非常著名,容易被读者看穿识破。改朝换代到清朝之后,在前朝旧书上进行造假不易被识破。
 

来源:中国文物报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