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朱光立:王辉斌教授的孟浩然研究

2017-11-20 朱光立 善本古籍

一、研究三要素

作为中国孟浩然研究会的会长,王辉斌教授对孟浩然的研究似乎理所应当、责无旁贷。然而实际上“细按行年三十秋”,简单回顾一下王教授的学术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主要从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辑佚学、乐府文学批评方面的研究,而孟浩然只是其呕心沥血钻研的众多对象之一。1982年的秋天,王教授即已经开始了对“谪仙人”李白的研究,约60万字的《李白交游传略》也在撰写的过程中。当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同志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中国社会从此迈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学术研究也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王教授因时制宜关注传统文学,得天之时,此研究之第一要素也。

孟浩然是李白的重要交游,王教授研究李白,孟浩然自然会顺理成章地进入其研究的视野。而李、孟交游问题,不仅是李白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孟浩然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王教授的孟浩然研究即从此点切入,《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异》(《荆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即成为了其这方面的一篇代表作。尽管王教授是湖北天门人,但他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却在古城襄阳;而作为他的研究对象,世称“孟襄阳”的孟浩然,也恰巧是唐代襄州襄阳人。王教授因地制宜关注地方先贤,就地之利,此研究之第二要素也。

《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是王教授正式发表的关于孟浩然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此文是在研读著名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贻焮教授(1924-2000)的《孟浩然事迹考辨》(最初发表于《文史》1965年第4辑,后收入其《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一文的过程中,就其中“卢明府”具体所指的问题而撰写的商榷文章。而王教授最近关于孟浩然的研究,则是就其总体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和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孟祥光先生(1981-)进行的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此次“访谈录”的文字——《孟浩然研究的现在与将来》,最初登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网”上,后来又发表在《阅江学刊》2012年第1期。王教授因人而异关注前辈后学,因人之和,此研究之第三要素也。

比之王教授,笔者作为80后的晚辈,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特别是对孟浩然的研究,也是三要素同时作用的结果:1995年,南京大学即着手进行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成立文科强化班,文史哲贯通,努力拓宽、强化学生的知识面、科研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前两届直接从大一选拔学生组班的尝试后,1997年,文科强化班正式面向全省重点中学招生。1998年3月,南大成立“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将校内文、理科基地统一教学管理,文科强化班即纳入旗下。文科强化班采取“单独命题,提前录取”的招生办法。每年4月,从江苏省各重点中学推荐的尖子们相聚南大,参加考试。1999年4月25日,笔者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江苏省扬州中学推荐到南大参加保送生考试,以总分第三的成绩顺利通过考核,提前高中毕业,进入基础学院文科强化班学习。与理科强化班“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做法一样,文科强化班的学生一、二年级不分系科专业,按照文、史、哲学科群,设计共同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体系;三、四年级后按照个人志向、兴趣、学习状况等,分流选择文、史、哲等不同系科、专业。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文史哲贯通,并运用会通的方法进行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深造、最终成为文史哲研究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奠定基础。笔者非常幸运地成为南京大学新近当选的“文科院士”莫砺锋教授亲自指导的本科生。莫师是学术泰斗程千帆先生的高足,1984年即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2008年,笔者由教育部公派至英国一流大学深造,是南京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第一个“联合培养博士生”(joint PhD student)。2010年6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9月,即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跟随院特聘教授钟振振先生继续宋代文学的研习。钟师是中国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弟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进站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王永波先生,恰为王辉斌教授的哲嗣。在永波先生的引荐下,笔者很快得见王教授之庐山真面目——2011年10月21至24日,作为新晋的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员,笔者远赴湖北襄阳,参加了由湖北文理学院(时称“襄樊学院”)主办的“2011年孟浩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发表了《我似骑驴孟浩然——论中兴四大家对孟浩然的接受》一文(《孟浩然研究论丛》2011年9月,第529-538页)。所以,我对孟浩然的研究,即因这次“孟会”而始,并与王教授相识至今。而此文之所写,则又成为了我再次远赴襄阳参加“2015年孟浩然研究国际学术研究会”的大会论文。

二、研究三阶段

从笔者出生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王辉斌教授在孟浩然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绩。三十余年来,王教授围绕着孟浩然生平事迹的考证,尤其是行止与交游等专题性研究,以及对其作品辨伪、系年等文献学方面的课题,先后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具体见下表:


通过上表所列的文章目录,我们可以发现,王教授对于孟浩然的考证与研究,可谓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历史地看,孟浩然作为诗人在盛唐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高洁的人品性格和精湛的诗歌艺术对当时许多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自盛唐以来他一直受到同时与后世诗评家们的关注。当代学人在孟浩然的生平事迹、思想特质与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孟浩然的研究可谓最为深入与广泛。而这其中,尤以王教授的《孟浩然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最具代表性。全书共分五章,重点对孟浩然的生平进行了考察,同时兼及对其诗歌作品的编年。内容包括了四大部分,即:“孟浩然的行止”、“孟浩然的交游”、“孟浩然的作品”(上、下)和 42 31381 42 13306 0 0 4190 0 0:00:07 0:00:03 0:00:04 4189孟浩然研究争鸣”。这部厚积薄发的26万字大著,是唐代文学研究史上全面系统、具体翔实地探讨孟浩然其人其作的第一部专著,也是王教授从事孟浩然研究三十多年的最佳记录与最好见证。2005年荣获“襄樊市人民政府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对于孟浩然的生平,新旧《唐书》虽然都有专传记载,但均十分简略,所述唯早年隐居鹿门山,中年晋京求仕,晚年供职张九龄的荆州幕府三事而已。因此历代评论家即冠之以“隐逸诗人之祖”。事实上,孟浩然不仅在青年时代就具有很强的进取意识,而且终其一生的交游既频繁又复杂。对此,当今的唐诗研究界已予以高度的重视,对其生平研究也构成了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仅以王教授一人的著述为例,即可将孟浩然生平的研究分为七个专题:(1)居处与享年。第一章“孟浩然的行止”,第一节“概说”。(2)入京的时、次。第二节“三入长安”(《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入京与下江东问题辨说》、《孟浩然入京考实》等)。孟浩然一生几入长安?这是一个令众多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与之相关的讨论较之孟浩然生平中的其它事项更为热烈。目前学界的认识,计有一次、二次、三次以及多次入长安诸说。(3)入蜀的年代。第三节“由秦入蜀”(《孟浩然入蜀新考》)。(4)游历湘桂、岭南。第四节“三游湖湘”(《孟浩然三游湖湘始末考》)。(5)东下吴越的时、次。第五节“越剡之旅”(《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对孟浩然东下吴越的讨论,其热烈的程度并不亚于对入京的争论。就目前学术界讨论的成果而言,孟浩然的东下吴越在次数上大致划归为二次说与三次说两类,而以年代具体分之,则又有六种不同的意见。(6)滞留洛阳。第六节“空滞洛阳”(《孟浩然“滞洛”探究》)。洛阳因其在唐代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治条件的双重关系,因而成为当时求仕者所必至之地。孟浩然的旅洛,其原因亦在于此。但是孟浩然究竟何时至洛?其又到过洛阳几次?至今研究者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7)孟、李交游。第二章“孟浩然的交游”,第二节“孟李过从”(《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异》、《孟浩然与李白交游索考》等)。此外,针对孟浩然的交游问题,王教授尚有专论:第三节“孟袁交往”(《孟浩然与袁瓘交游考略》),第四节“孟卢之辨”(《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第五节“忘形之交”(《孟浩然结“忘形之交”考》),第六节“交游补笺”(《孟浩然交游补笺》)。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一方面要注重文学理论,一方面要注重历史材料;换句话说,一方面要注意文艺学,一方面要注意文献学。而文艺学与文献学两者有个结合点,那就是作品。王教授对于孟浩然的作品亦分两大部分进行研究:第三章“孟浩然的作品(上)”,第二节“版本源流”(《孟浩然集版本源流考》),第三节“诗歌辨伪”(《孟浩然诗歌辨伪》),第五节“诗歌编年”(《孟浩然诗歌编年》);第四章“孟浩然的作品(下)”,第二节“分类透视”(《孟浩然诗分类叙论》),第四节“五律探骊”(《论孟浩然的五律艺术》),第五节“五排窥妙”(《论孟浩然的五排艺术》)。以两章的篇幅研究孟浩然的作品,并从孟集版本入手,直至于对孟诗近体的探骊,视野既开阔,内容亦丰富,为历代研究孟浩然作品之论著所少有。而且,这两章的研究,从总的方面讲,考论结合,宏微互观,极具特点。

回顾了作家生平,熟悉了作品文本,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者可以针对文学艺术的内外部规律以及发展概况进行动态性的探讨。王教授在孟浩然研究方面取得的相应成果,包括了第五章“孟浩然研究争鸣”,第二节“系年辨误”(《一种非大于是的孟浩然年谱——徐鹏〈孟浩然作品系年〉辩误》),第四节“曹谱考辨”(《孟浩然生平中的几个问题——曹永东〈孟浩然年谱〉考辨》),第五节“佟注志疑”(《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志疑》);以及附录一“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这些“考辨”性研究,使得孟浩然生平的历史真实,以及其作品的本事面目等,都获得了不同程度之展现,极有利于人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的具体认识与把握。

综上所述,王教授的孟浩然研究之路揭示了学术研究最为基本的三阶段:一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作家生平研究;二为去伪存真、考镜源流的作品文本研究;三即百家争鸣、择善而从的前沿动态研究。其中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学术识见等,对于晚辈后学来说,不无参考价值。笔者亦沿袭此一治学门径,毅然选择了宋人尤袤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百万字的博士论文。尤袤其人,工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博学,编纂的《遂初堂书目》是宋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刻印的《文选》李善注本为古今学者所称道,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因其资料多散佚残缺,所以目前学术界对于他的研究仍非常有限;甚至连其生卒年还尚未得出统一的看法,遑论对其全面而综合的研究了。笔者博论主要从生平与治学两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包括引论、考证、校订等三部分。引论部分是对尤袤研究历史与现状的简述。通过对历史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具体梳理,说明本文选题之缘由与意义。上编之考证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究其人,考定尤袤的生卒(《尤袤生卒新考》一文,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年第2期,第64-69页),考察尤袤的交游;在此基础上,全面考订其年谱。钩辑排比,编次尤袤事迹,前叙世系,谱中则侧重于对其仕宦履历、读书作文、交游逸事等系年,对史传、笔记等数据之误,时有考证,以期有助于理解尤氏一生。第二章探讨其作,考辨尤袤著述的种类及其真伪情况,并对部分重要著作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具体包括了《遂初堂书目》、诗文别集以及《全唐诗话》等。第三章探寻其事,考究尤袤的图籍刊刻事业,并藉此归纳其治学特色及对后世之影响(其中《〈西溪丛语〉与〈昭明文选〉关系考论》一段文字,发表于《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50-153页)。下编之校订篇亦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遂初堂书目》的校证与笺注,通检十数本之得失并证以其余相关典籍,力求稍无舛讹,成为一新的校笺本,以供研究者所参考。第二章是对尤袤诗文别集(拟名曰《遂初先生尤文简公集》)重加排比梳理,具体工作包括了系年、校证、笺注、补遗,以求凸显其学术轨迹与文学水平。第三章是对《文选考异》的校证,竢读者自得其“不敢以意增损,疑则阙之”的文献学思想。

三、研究三成果

王辉斌教授对于孟浩然研究的三十年,无疑推动了学术界对于唐代文学、特别是孟浩然研究的深入与发展。王教授不仅先后出版了《孟浩然研究》、《孟浩然大辞典》(黄山书社2008年版)、《孟浩然研究论丛》(黄山书社2011年版,后二者皆为主编)等学术著作,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专门性的学术活动——在襄阳市主持召开了三次全国和国际性的孟浩然研究学术研讨会,参与筹备成立中国孟浩然研究会。甚至走出学术圈,应邀在中央电视台解读孟浩然。其在孟浩然研究领域的个人性、集体性以及全国性的三大成果,由此可见一斑!

据《孟浩然研究·后记》所载,王辉斌教授之于《孟浩然研究》一书的结集出版,主要是为了迎接2001年11月4日至 8日在襄樊学院(今湖北文理学院,下同)暨襄城南山宾馆隆重举行的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襄樊学院联合主办、襄樊学院中文系承办的“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讨论会”。而其主编的《孟浩然大辞典》与《孟浩然研究论丛》,笔者作为“从事孟浩然研究的年轻才俊”(此一评语详见张震英先生所撰《孟浩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0月在襄阳举行》,载《吉林师范大学》2012年1期,第32-35页),参加2011年10月21至24日由中国孟浩然研究会、襄阳市人民政府、襄樊学院主办,襄樊学院文学院承办,襄州鹿门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协办的“2011年孟浩然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即有幸获赠。该辞典由“正编”与“副编”两大部分组成。“正编”包括了“诗人生平”、“孟诗提要”、“孟诗人名”、“孟诗语词”、“孟诗地名”等十项,共收词目2000余条。“附编”为“汉语拼音索引”、“孟浩然研究资料索引”、“孟浩然年表”、“孟浩然研究论文选粹”等。而新出版的《孟浩然研究论丛》,在孟浩然接受史研究方面是一大亮点,收有论文近10篇(包括笔者的《我似骑驴孟浩然——论中兴四大家对孟浩然的接受》一文),一时受到学界的诸多关注。所以说,王教授的孟浩然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书斋与纸质文本模式,走向了学术团体与时尚媒体的多方整合。

作为40后的王教授能够不囿于一隅,给笔者这样的80后以十足的启迪与教诲:2007年,在时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卞孝萱老先生的举荐之下,笔者成为该会新成员;2010年2月,在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王兆鹏先生的提议与推荐下,又加入该会。2011年,在新当选的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王辉斌教授的引荐下,成为该会新晋的会员。2014年5月28日,笔者又参加了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在总统府举办的第九届理事会会议,增补为理事。而近日又接王教授电子邮件,告知我在即将召开的“2015年国际孟浩然研究学术研讨会”前夕,已增补为中国孟浩然研究会理事。这一系列的学术团体活动与学术兼职,不仅使笔者开阔了眼界,关键还在于提供了一个向众多名师请益的好机会。另外,也能够突破书斋生活,于埋头苦读之余,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2014年4月2日,笔者作为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第二十七世孙,走进中国江苏网演播厅,接受了关于家谱、家风的访谈,分析了当下所兴起的一股续家谱的风潮,其中所透射出的文化现象。

总体而言,王辉斌教授的孟浩然研究,既具有对以往学术成果归纳与总结的特性,更具有开拓未来、指引新兴学术发展的前瞻性,因之,其与对王维、李白、杜甫等唐代大诗人的研究之所获,互为交融,共同构成了其于文史学研究“打通关”的一通里程碑。

(本文原载黄山书社2014年版《孟浩然研究论丛》第二辑,第398—410页)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