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本旧书折射的历史

2017-12-27 党向 善本古籍

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召开前,有个迎接十九大的书画展览,我便与书画朋友们聊,这个展览应尽量参加,人一生能遇几个“逢九”的党代会?上一个是九大,48年前开的,我在上小学,当时小学课本上还有一首歌颂九大的诗歌:“树上喜鹊叫喳喳,党的九大召开啦…”下一个将是“二十九大”,50年后了。

今天,我国已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防和科技的增长显著,这些成果来自诸多方面 ,而39年前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当年,有几个亮点鼓舞并激励着青年学子:一是郭沫若写给大会的《科学的春天》,二是“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三是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另外还有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中的主人公陈景润是世界级数学家,他在摘取数学王冠上的宝石的同时,还编写了一套普及性的《初等数论》。数论是研究数的性质的一门学科,它跟工农业生产有很密切的联系。该书中:把全体正整数分为三类:1这个数;全体素数;全体复合数。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复合数:除了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它正整数整除。书中有多个定理和发现,如:许多相邻二个素数之差是2,这称作双生素数,如11与13;凡大于4的偶数都是二个奇素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书中还讲了几种进制法及其它方法。

当中国人唱着《春天的故事》的时候,人口已从8亿增为11亿,11是个最小的对称型素数,这归数学家研究。而当年,竹节形的“中国银行”大厦在香港落成后,香港人看见大厦顶上直直耸立的两根银色避雷针象两把剑,也象一双筷子时,心里有种不安。当大陆人口与筷子不再因11而敏感的时候,香港与澳门的繁荣稳定已和大陆熔炉与共。如今13亿中国人在期盼着台湾也同港澳一样,如此解决“三缺一”问题,岂不美哉?

11既象一双筷子,又象麻将牌的二条,筷子和麻将可是中国人吃喝玩乐的工具。11又常被看作光棍。当二条横着放、11横着看时,就变成了“二”,“二”多数情况下含有贬义,如“二百五”、“二愣子”等讥讽词便是。有的地方将带点“二”的人称作“二杆子”、“二锤子”、“二球”、“愣娃”、“沾一点”、“差根弦”等等。

曾有一个年轻人,就有点“二”劲,与人打赌,说一顿能吃多少羊肉包子,结果将胃撑坏了。本来包子数量就够多,又是羊肉的,下肚一发,胃岂能承受。又有一人跟人打赌,说敢从十几米高的桥上往干枯的河床上跳,结果跳下去后,将一条腿摔断了,11变成1了,从此走路多了一根拐棍,吃饭时将拐棍靠在身旁,别人吃饭用的是“11”,他用的是“111”。有时这种人的“二”劲在别人激的情况下更“二”。

有的地方新女婿首次去丈人家,有在饭桌耍女婿的风俗。曾有一光棍找到媳妇结婚前第一次去丈人家,丈母娘给他端上一老碗荷包蛋,有十几个鸡蛋,他不假思索地一口气埋头吃完了,回来后人们问他丈人家给他吃的啥饭,他说别提了,一碗鸡蛋把我打闷了。

而另一年轻人担心自己头一次去丈人家不会说话,便准备花钱买话。去丈人家的路上,看见一个人在池塘边钓鱼,那人半天未钓到鱼,便自言自语的说:“水儿水儿清湛湛,不见鱼儿在哪边”。他听到这句话,便走近问钓鱼人这话是好话还是坏话,那人说是好话,他便付钱买下。又往前走去,看见一个人正准备过一条小河,河上的小桥已破损的只剩一根木头,那人随意说出:“独木单桥实难过,只差一根配成双”。咦!又让他听见,一问是好话,付钱买下。又继续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前面一大堆人,走近一看,是一邦人正在扶一头倒在地上而起不来的老驴,有人抱着驴腿往起抬,有人搂着驴肚子往起掀,半天驴也起不来,这时过来一个有经验者喊话:“凑驴不是喔凑法,提住笼头揭尾巴”。众人按此法一试,驴站起来了,他一看这一定是好话,就付钱买下。

到了丈人家,村里的人们曾传说这家找了个既英俊又聪明的女婿便都跑来看耍女婿的热闹,吃馄饨时,餐桌上给他面前放一碗汤,没有一个馄饨,他便说:“水儿水儿清湛湛,不见鱼儿在哪边”。大伙一听,这女婿不错,丈母娘也高兴得合不笼嘴。这时,筷子送来了,给他的碗上只摆了一根筷子,他看了就说:“独木单桥实难过,只差一根配成双”。哎呀!果然不凡,人们便啧啧称赞,丈母娘更是乐的前俯后仰的,一下子从餐凳上跌倒在地,人们赶快上去扶,这时他说:“凑驴不是喔凑法,提住笼头揭尾巴”。

这都是那种“沾一点”的人所出之丑。还有一种,从前一户人家有三个女婿,一个赛一个,有一年老丈人过生日,来了许多客人,老丈人就想在客人面前显示一下三个女婿,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每人说一物,要求将“宝、离不了、大、小”等字嵌入,大女婿先说。大女婿稍作思索后说:“伞是个宝,下雨天离不了,撑开来大,收起来小”。哦,不错。该二女婿啦,他想了想说:“扇子是个宝,夏天离不了,展开来大,合起来小”。哦,也不错,老丈人和众人都满口称赞。该三女婿说了,他想了一下,没想出来,看见大家都期待着他,急的他脸都红了,这时,他媳妇想出类似于伞和扇子的一物,便给他使眼色、作手势,他看见后就自信而得意地说:“我媳妇那东西是个宝,黑了睡觉离不了,蹲下去大,站起来小”。大伙听了哈哈大笑,老丈人颜色一下子变了。

当然,“二”不光是贬义,也有褒义。说谁胆大、胆正,敢想敢为便是。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大家都有才,都差不多,若没有一点“二”劲,都只能唯唯诺诺,缺乏生气,保守不前。而只有胆正的人才能出人头地,成就大事。那些成功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便是。若说真有天才存在,实为“天才”比“人才”只多个“二”。

要是没有邓小平的杀出一条血路、摸着石头过河的胆略,中国人不知啥时候才能吃饱饭,就更别说今天的小康了。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俱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比较落后,为了让人人都有饭吃,国家采取统购统销政策,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行无价证券,有粮票、油票、布票、棉花票等,作为合理调配城乡居民购买这些生活必需品之用。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又增加了:糖票、肉票、豆制品票、糕点票、香烟票、火柴票、肥皂票、煤票等。听长辈讲,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地方粮吃完了,就吃野菜,野菜吃完就吃树皮,树皮吃完就吃一种叫作“观音土”的土。在这种境遇下,许多人得了“浮肿病”和肝炎,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路遥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记载了一九六一年他在陕北以第二名成绩考上县高中时,曾犹豫该不该去上时的一段描述:“…而到百里路以外的县城去读书…难道能带着野菜和榆树皮去上公家的大灶吗?…眼下我们的光景都快烂包了。粮食已经少得再不能少了。每顿饭只能在野菜汤里像调料一样撒上一点。地里既然长不起来庄稼,也就不会有多少野菜吃的。父子二人全凭一点当年喂猪喂剩的陈谷糠和一点榆树叶子维持着生活。…”

为了度过难关,国家除了统筹供给外,各级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其它措施,人民群众也想方设法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与饥饿作斗争。这本从旧书摊淘来的《陕西野生食用植物》便是当时的应急发放出版物。

该书是陕西省卫生防疫站编,1963年8月印行,无版权页。内容摘要:本书根据1959年以来对本省陕南、陕北野生植物的调查资料,并参考文献记载,编选了陕西地区常见的67种野生食用植物,扼要叙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情况,并吸收群众经验,介绍了食用方法,此外,还附有营养成分、学名及插图,以备参阅。本书主要是供给公社一级及有关单位的同志在采食野生植物中作参考。前言中说:“…如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生产资料,还可以为人民开辟广泛的食物来源……根据国务院1958年4月7日发布的'关于利用和收集我国野生植物原料的指示'精神,对进一步加强野生食用植物的调查与利用得到了我省各级党政领导普遍的重视与支持,并积极地开展了这项工作…”

在全国人民努力下,战胜了困难。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情况有所好转,但粮油仍不能保障。那时候,平时炒菜舍不得用油,有的家庭留些肉皮在锅里蹭几下当油使,有的用油罐子上的麻绳提手在锅里擦几下当油使。据说当时某地流传一个笑话:有个人从亲戚家回来,给大家讲述亲戚家这次过事吃的多好多好,大家问他吃的啥酒席,他说一人五个羊肉泡子和一碗小米稀饭,并着重强调包子肉多油大,真是吃美啦。他讲的津津有味,大伙听的垂涎三尺,其中一人就开玩笑地说:看把你美的,小心放屁把裤裆油了。他说:咦!你还别说,我憋着不放。那人说:你还真怕把裤裆油了?他说:那倒不是,主要是怕浪费那点油。后来有一阵子,人们见面常问的那句话:“吃了吗?”变成“放了吗?”电视连续剧《老农民》中的一幕幕情节也如实再现了那段艰苦岁月,剧中有一个角色外号就叫“吃不饱”,有一年,粮食略有丰收,他做了一大麻袋烧饼藏在井里,并一顿吃了不知多少烧饼终于吃饱了,可这一饱定格了他的一生,他犯了“饥极勿饱”之忌。可以说,中国人的吃不饱,直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市场开放后,才有所转变,才逐步终止证券供给制。从此,国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因吃不饱饭而引起的动乱时有发生,有的发展成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直至改朝换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要数明末。而无饭吃的惨状也数明末。

《明季北略》载有马茂才《备陈大饥疏》(节选):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可稍缓人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最可悯者…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城外,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而食人之人,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

明末皇帝崇祯登基前,国内情况已经很糟糕,官员腐败,富豪敛财,人民磨难,小型起义此起彼伏。年轻的崇祯皇帝怀着极大的抱负欲挽危局,振兴朱明,可他即位后,却采取增加赋税,镇压农民起义的措施,导致饥荒和农民起义到处蔓延,这时,有个武生提出一个办法:让当时囤积粮食的各地富豪开仓放粮,以救燃眉之急,可这一建议遭到一些官员的极力反对,崇祯帝终未采纳。

孔子所说的五十知天命,天命指的是自然规律,大约人到五十岁以后,经历见识多了,就懂得把握自然规律,懂得因势利导,顺应并利用自然之力、自然之势,以达四两拔千斤之效。崇祯皇帝毕竟年轻,体悟不到这一点。否则,他来点“二”,只要发一道令,谁敢不听。即使不能挽救大明,但起码能起缓解作用,以延长被推翻的时间,说不定还能有所改观。

而与崇祯皇帝正好相反,李自成的“二”,使其领导的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在短短几年内,转战南北,势如破竹般直取北京,逼得34岁的崇祯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死,明亡。

与此同时,也恰恰是李自成的“二”,攻下京城后,不仅没有及时安抚京城有关人员,反而肆意抢劫拷打,使得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对李自成从准备臣服的希望到观望,从观望到失望,遂打开关门引早已在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入关。李自成亲自率军至山海关匆忙抵抗,激战惨烈,清军气盛于乘势,李自成心急于补牢,结果几个回合下来,李军损失惨重,难以招架,速率余部仓皇逃回北京,并仓促举行了登基典礼后,便撤离北京南下,清军一路追杀,李自成一路节节败退,失军失马,最后剩他一人骑着马溃散于湖北通山,人困马乏,在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身亡,时年39岁。李自成完成了从褒义的“二”到贬义的“二”的质的转换。

那可真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李自成之于崇祯,清军之于李自成。李自成与崇祯的悲剧,一个“二”有余、一个“二”不足,而清军的成功正是看到了李自成的失误和吴三桂的犹豫,把握住了“二”,可谓四两拨千斤矣。

在清军的铁蹄和清政府的政策下,全国局势逐步得到控制,战争的浪潮慢慢平静,硝烟弥漫的空气开始清新,山川田野恢复了本应有的自然生态,社会生产秩序得到还原,人民生活走向正轨并趋于稳定,并发展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

当时,著名文学家、提倡“性灵说”的活跃诗坛六十年的大诗人袁枚,编撰了《随园食单》一书,该书为清代一部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十四个注意事项。接着,用大量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

他在序中说:“…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说明当时社会饮食已很繁荣,他也虚心好学,长期坚持搜集好的烹调方法。袁枚的一生是幸运潇洒的,二十三岁中进士,三十二岁辞官归隐,置庄园,玩休闲,文章给养,诗酒交游,风流倜傥,暮景桑榆。

而与袁枚同时代的另一伟大作家曹雪芹,在其《红楼梦》中,大量描述了餐饮佳肴方面的细节,可谓与袁枚的《随园食单》互证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境况。可他是在“秦淮旧梦人犹在”,“废官颓楼旧梦家”的境遇下,“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他嗜酒健谈,能诗善画,才气纵横。他那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般的《红楼梦》,更是超越了袁枚的“性灵说”。他中晚年遭遇贫困,裹腹少粮,沽酒赊银,又痛失爱子,《红楼梦》“……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40岁病逝于北京西山黄叶村。也不难看出,书中的山珍海味都只是上层社会的生活写照,跟普通大众相去甚远。

正当清朝上层社会沉迷于大好河山、万民齐欢的盛世时,欧洲工业革命已悄然兴起。工业革命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了统治地位,同时也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激化。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这部著作从它诞生时起,就鼓舞和推动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欧洲向亚洲乃至全球发展,并在马克思毕生的研究成果、不朽的巨著《资本论》的武装下,各国共产主义实践者对社会主义必胜有了足够的信心。毛泽东主席同他所缔造的中国共产党,在具有五千年东方文明的华夏之邦的共产主义实践的成功就证明了这点。

中国人的智慧不得不服,中国人的智慧全在汉字里。什么叫“和”,“和”不就是一支禾苗一张口,这不就是人人都有饭吃吗?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在中国实现,就是因为“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人“和”的思想不谋而合。人人都有饭吃,社会才能稳定。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害心慌”。心慌则急,急则乱。有了“禾”,就不“急”,就“稳”啦, 社会得以安定,人民才能幸福。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相应也,从口禾声。对“利”的解释: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这不就是共赢吗?

当中国人已不再为吃不饱饭而发愁的今天,营养过剩、铺张浪费、饮食安全却成了新的问题。人们在吃得饱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吃得好,但又会走向极端。于是,肥胖、三高、血管疾病、浪费等现象频发。所以,人们又在吃得饱、吃得好的基础上开始注意吃得巧、吃得科学、吃得卫生、吃得安全等等。

而吃得卫生与安全尤为重要。据载,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病乱交加,暑天适逢友人来看他,送来一大块熟牛肉,一次未吃完,留于下次再吃时,又加上他嗜酒,不幸食物中毒身亡。北宋大文豪苏轼,文章、诗、书、画各具其妙,几次遭贬于地方任上也政绩颇佳,乐观豪放,饮食讲究,曾发明“东坡肘子”美味。最后一次被贬海南儋县,他常在曙光下,面向东方,梳理他那长长的头发,海风吹来,飘逸的华发宛如他那自由奔放的心无拘无束,虽宦途坎坷不幸,但处世态度仍不改其乐,艺术上精益求精,后朝廷招他回任,他乘船北上,正值六月天,到达目的地下船后,他吃了一碗凉粉,结果染疾,不治身亡。所以,为了饮食卫生和安全,同时也为了不浪费粮食,宁可少做一点,也别出现剩饭剩菜,而这也正符合饭吃七、八成饱为宜的原则。

如今,野生食用植物又再次受到青睐。但野菜也需注意两点:一是来源,一般来说,山野田地的野菜较好,路边的较差,可能有尾气或其它污染。二是时令,正值季节的较好,过了季节较差。另如象洋槐花,花骨朵好于开花的,红把的好于绿把的,加些嫩叶更佳。附带介绍两种野生植物食用法:(一)洋槐花,鲜吃法,一是洗净空水拌面粉蒸麦饭;二是做饺子馅或包子馅。(二)蚂蚱菜(学名马齿苋),鲜吃法,一是洗净空水切碎拌面粉做菜疙瘩;二是洗净切段直接炒食,加蒜与青椒别具风味。另外,可将洋槐花或蚂蚱菜洗净空水上笼蒸一分钟杀青后及时晾晒至干透,可作为干储菜之用,吃时清水泡发,适于做素包子、绮花面等,也可做扣肉。

曾经用于救命的野生食用植物,今天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菜,不过是从另一角度又扮演起“救命”的角色。可以说,人类曲折往复循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吃饭”史。吃饭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所以就有一绝:草木有情山水通,雨风无意古今同。视听万变在身外,贯之一以赖口中。

地球是神奇的。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挖出水来,开始水里什么也没有,一周后生出小虫子,一年后生出野鱼,同时,弃在坑外的素土,开始无物,一周后长出野草,一年长满草和树。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中惟一的家园给予人类的馈赠,但这又是非常脆弱的。为了那幼小的禾苗可以应急,我们必须呵护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根野草。

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足以养活人类和其它生物,而且绰绰有余。尽管人类文明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但地球上不同地域的发展不平衡,贫穷、饥饿、灾害、疾病、战争、难民等等时有发生,固然各地自然资源的差异和发展先后的不同是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对资源的垄断和争夺、只知自己有信仰而不顾他人也有信仰、以及信仰独尊的不包容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管他人死活、种族歧视等等,是战争频发、世界不宁、贫乱难灭的罪魁祸首!

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希望。中国人一手拿酒杯、一手拿筷子,把“风水”和“阴阳”握在手里,不象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叉,那金属的碰撞犹如兵戎相见。

美国人的“二”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 它那纽约市自由岛上高大的自由女神象,左手捧着《独立宣言》,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的火炬,头上戴着光芒四射、象“太阳”一样的冠冕,脚下踩着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在向世界宣告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理念,可她附近曼哈顿区百老汇的世贸大厦双塔,曾象一双巨大的筷子高高耸立在华尔街,足见其背后财富有多么丰厚!

“911”倒着读不就是“119”吗?这叫“防火”,加个“1”变成“110”,这叫“防盗”,再加个“1”变成“双11”,难道就叫“防购”吗?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1”这双筷子正在延伸为高铁轨道,把中国智慧分享全球。

正当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因债务危机拖累着欧盟,马克思的出生地德国频频想方设法挽救时,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已在公投脱欧了,这时,英国男人安慰他的女人习惯说的那句话可是派上了历史性用场:“你就哭出来,宝贝!”而这句话的英语发音居然同中国男人安慰女人的汉语发音:“有你的快递,宝贝!”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