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轻拂尘封岁月 探秘玉林馆藏古籍

2018-02-02 善本古籍

工作人员在整理古籍。

修复师在对古籍进行托裱。

我国古籍浩瀚如海,流传几百上千年,也熬不过岁月的沧桑,很多古籍或毁于战火、或毁于虫蠹。在十年前,我国推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17年,广西全面完成了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结束了长期以来全区古籍“家底不清”的问题。玉林古籍的家底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对我市的古籍收藏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摸底。

市图书馆古籍珍品不少地方典籍有特色

“市图书馆里收藏的古籍有2175本,其中明代古籍为350本,其余为清代古籍。”说起古籍,市图书馆的谢朝容馆长如数家珍,“馆藏古籍《伤寒括要》《广西乡试硃卷》《鬰林乡土历史教科书》入选广西第三批珍贵古籍名目。”

走进市图书馆的古籍书库,一股樟树特有的香气便扑鼻而来,几排金黄色的香樟木大柜子里,珍藏着的就是已经修复完毕或者等待修复的各类古籍。“香樟柜子起到防虫的作用,另外,古籍库还必须恒温恒湿防霉,不能麻痹大意。”工作人员介绍说。

广义的中国古籍是1911年前产生于中国,同时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著作,市图书馆收藏的古籍除了经、史、子、集外,还有玉林一些姓氏族谱、五六千本民国文献。其中比较珍贵古籍有明代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十七史》《河洛理数七卷》,明代成化年间刻本《资治通鉴纲目》(著名史学家陈仁锡评阅本)、清代雍正二年三元堂刻本《国语》等24本善本。

比较珍贵的地方典籍有清光绪版《鬰林州志》、清末《广西地舆全图》、玉林古代医书《伤寒括要》、清代玉林牟以文堂刻本《广西乡试硃卷》,还有清末福厚堂刻本《陈氏家族》、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封氏家谱》、清嘉庆二十一年鬰林崇正堂抄本《萧氏家谱》等。

“这些古籍大部分是接收以前鬰林图书馆的,也有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作人员在上个世纪中叶到乡镇、学校收集的,还有一部分是热心市民捐献的,比如玉林蒋姓人家就捐了一套清代《二十四史》,这些古籍在我们眼里,都是无价之宝。”古籍库的工作人员说。

《玉林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名录》中记载,容县图书馆、博白县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数量也很可观,珍品不少,市博物馆、陆川县图书馆、容县中学等也有少量古籍收藏,另外民间收藏古籍的人士也不少。古籍室工作人员梁春霞说,我市的古籍收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广西都位列前茅。

由于古籍的稀缺性和条件的限制,市图书馆的古籍以保护整理为主,市民如果有需要,只能经过批准后在馆内查阅,不外借。不过,前来查阅古籍的人极少,以研究学者为主,也有一些市民前来查阅老族谱,为其家族编写新族谱考证。

古籍修复师:一年只能修复十几本

市图书馆的古籍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都残旧发霉、起粉虫咬、粘连起皱。这些古籍都需要修复师一点点地“化妆修补”。市图书馆古籍室是广西为数不多的专业古籍修复室,成立于2005年。“古籍修复是一项需要大量耐心、时间、技术的工作,我们一天只能修复几页书籍。”修复师梁春霞、何兵说,她们从事古籍修复的时间分别为9年和11年。

修复一本古籍,过程繁杂,首先要拍照存档,记录下古籍现存的种种病害,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然后进行拆页、编号、选配补纸。明清纸张如今已经很难找到,现在普遍采用染色仿古纸,或专门请传统手工造纸师傅按古籍纸的配方制造。

因为很多古籍书页都已经酸化,所以除酸是在修复前必须进行的工作,将特殊配置的药水喷洒在书页上,晾干数日才能完成。有些古籍被虫蛀成为碎片,最小的碎片不到一厘米,要找到它在书中原来的位置很难,要是碎片无法修复,也要随书包好,让将来技术更好的后人来修复。

修复古籍书页时,先将新的纸张轻轻放在破损处,用毛笔轻轻沾取特制的浆糊按在此处,同时用湿毛巾轻敷掉周围浆糊余迹。看似简单的每一个工作步骤,修复师都要时刻聚精会神,因为稍不留神就会对古籍造成二次破坏。“我学习古籍修复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脾气暴躁、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要停止工作去休息。”梁春霞说。

经过润湿压平、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一本古籍才算修旧如旧地完成。“书平口正”是修复的基本要求,市图书馆以前没有压书机,需要用石板压住书籍一个月才能把书本压平,现在有了压书机只需要两天。

古籍修复大部分工序都是人工完成,使用的工具也很简单,锤子、刷子、排扫、镊子、锥子等。遇到特别脏的古籍,修复师还要带上口罩。由于慢工出细活,市图书馆的修复师们,一年修复的古籍只有十几二十几本。


来源:玉林晚报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