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黄平 2018-05-26

读书人都有淘旧书的癖好,至少都有过淘旧书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上学的时候,每有闲暇必到古旧书店,能消磨半天时光。虽然是穷学生,碰到心仪的好书,还是从牙缝里挤出钱买下来。好在当时旧书真的便宜,一套30年代商务印书馆的《康熙字典》,2块钱;一套无锡国学专科学校的教材,1块五。当时似乎觉得平常,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渐渐地旧书店跑得就比较少了,一来有了工作,有钱买新书了。二来旧书店后来基本上不卖旧书,专卖新华书店仓底书,价格也不甚优惠。但是淘旧书的习惯倒没有改变。只是从旧书店转向了街头的旧书摊。

街头旧书摊其实是街头一景,我隆重建议城管把旧书摊纳入特许范围。一个城市有旧书摊,说明这个城市读书人的血脉未断。一块塑料布铺开,有的连塑料布都没有,就在路边摊开,一本本书,就如同一个个失去父母的孤儿,等待爱它的人认养。这些书绝大部分都被人读过,许多书还有前人的手泽。每当看到这些书,我常常臆想它们的经历,怎么从枕边、案头流落街头。我经常一边淘选心仪的书籍,一边和摊主攀谈,想弄清这些书的来历。可气的是这些摊主往往都不是读书人,就如同人贩子,对他来说这些书怎么来并不重要,怎么卖掉才是他关心的。

淘旧书的乐趣就在于和逛古玩市场一样,你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惊喜在等待着你。有时你会在这里遇见你朝思暮想、到处寻觅而未见芳踪的典籍。也有时会有艳遇,发现虽然从未听说,但让你怦然心动的好书。有时还会有趣事发生。一次看见一本小书,翻开一看,扉页上赫然是我的一位尊长50年前的字迹:某年某月某日,某某购于某地。大惑不解,这位尊长是个爱书如命的人,他的藏书怎么会沦落于此?当场打电话给他,问他是否有这么一本书。他倒是记得真真切切:唉,被某人借去,后来向他讨要,说找不着了,再想买也没买到。如此一说,我就知道这本书的经历了。这个某人我也认识,已经作古,或是子孙不读书,故纸换钱也是有可能的。那本书自然完璧归赵不题。

书不可外借,读书人都有体会。书一借出,回来的几率比借钱出去小多了,即使红脸索回,也是面目全非。也有因借出的书流入地摊引起不快的。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呕心沥血写成一本书,当然要请同志们教正,和现在的流行作家签名售书一般,大家自然一番祝贺,并表示一定拜读。问题是有一位还没来得及教正,书就被别人拿走拜读了。拜读以后毫无悬念地也不会送还,一来二去不知怎么的就流入地摊,这个过程不超过一个月。凑巧的是作者既然写书,自然是读书人,喜欢淘旧书,不幸中的万幸,那本书被他看见了。于是买下,向教正者讨教:你是不是缺钱花,要把我送你的书卖掉?教正者张口结舌,无以自清。其实这样的故事以前也发生过,记不清是钱钟书先生还是谁,在旧书摊碰到自己请人教正的书,掏钱买下,恭恭敬敬写上:请某某先生再正,签名,再送给那位,一哂而已。

淘回来的旧书往往卷角缺页,有空的时候,我会慢慢地边读边整。抽出一本,回想一下当初淘回来的情形,也是一种别样的记忆。有时也傻想,这些书以后会不会再流向地摊呢,真是说不定的事情。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