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吉米朗读音频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曾在探讨《密集母职下的教育困境》中提到:
深以为然。“好的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把握好自己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即当好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
教育就好比种庄稼,四时和地域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也会有所区别,什么时候掐苗、除草、浇水都应遵循植物生长特点。
种田人如何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提醒千万父母:
“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家长投入的精力越往后应该越少。”
父母重视投资孩子当下,胜过未来仓惶补救。
01
小学多陪伴:家庭教育最初的底色教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剪刀效应”,指的是父母在儿童时期越是耗时耗精力地陪伴孩子,长大后教育越是省心省力。
如果说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都是携带纯白色空瓶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有着最初的起点,最终拉开差距的无非是父母往瓶子里灌输了什么。
父母若是往瓶内无限储蓄优质品性和良好习惯,孩子自然长成出色且三观正的大人。
当父母将早期的情感忽视和疏于管教注入瓶中,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暴躁和厌学。
偶然间,看到一位网友分享自己妈妈的教育方式:
她的妈妈从一年级开始教她写日记;陪她比赛背诗词;
在家里最拮据的时候,更是缩减日常开支只为给她买书;
初中时,她便读完了隔壁书店所有的世界名著,最厉害的是她的妈妈从不会将书扔给她一个人看,而是陪她读书,吃晚饭的时候也会复述书中的内容,讨论有意思的部分。
正因为妈妈在教育路上的陪伴,她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作文一直被当范文在全班读,高中三年,语文稳定在140左右,最终考上了理想院校。
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从未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从此爱上了学习。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过年回家惊讶于邻居家满头白发的叔叔,打听缘由后才知晓祸根在其孩子志辉身上。
志辉尚小时,他的父母在外做生意赚钱,本想着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小学时学习上从未管过一丝一毫,上了初中他便开始逃学,每周的生活费和零花钱都用来上网打游戏和挥霍,叔叔托关系勉强将他送进职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辍学在家,从此过上了打游戏-吃外卖的颓废生活。
叔叔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将他放在身边让他跟着跑生意。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如何正确爱孩子才是父母真正的课题。
孩子的成长无法一蹴而就,无论是养废还是成才都是有迹可循的。
这背后,父母和孩子互为因果。
不作为、不陪伴和不管教的父母造就了孩子的不思进取,这样的孩子只会在未来吸食父母能量,致使父母憔悴不堪、身心俱疲。
反之,早期的陪伴式教育就是一场相互滋养。
小学阶段,比成绩更重要的是陪伴,陪伴的目的在于好习惯的养成、好性格的塑造。
优秀的孩子,都是家长从小“陪”出来的,新学期,父母做好以下两点,陪伴才能事半功倍:
1、 陪习惯:
低分成绩可以乘胜追击,实现逆袭,但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
小学阶段父母要狠抓孩子习惯,这就要求家长需做到共同阅读、监督孩子认真书写、提醒孩子预习和复习、带领孩子朗读和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2、 做表率:
只待在孩子身边属于无效陪伴,有效陪伴是做榜样,在陪伴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想要养出热爱运动的孩子,家长就要带着孩子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
想要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家长首先要从阅读中扩展自身视野。
最好的父母,不是靠说教指挥教育孩子,而是身体力行,将自身行动力转化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02
初中重尊重:孩子成长的关键转折点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指出:网络上搜索中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多到令人心惊胆战。冰冷的数字和案例背后站着一排排绝望的父母,摧毁了原本可以幸福的家庭。难怪有人说:孩子到了青春期,不跳楼就是成功。初中阶段拉开了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序幕,一段狂风骤雨必然经过千家万户。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心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危机和挑战让他们容易陷入情感漩涡的挣扎之中。他们渴望别人像对待成年人般认同他们,可由于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始终无法摆脱“幼稚感”标签。陌生人一个无意的眼神,路过同龄人的窃窃私语,父母一句中伤的话,都成为割在青春期孩子心中的一道道伤口,难以愈合和释怀。李玫瑾教授说过: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第一是平等,第二是商量。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教育上有过一段时间的烦恼,原因是儿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0.4%。
钱文忠教子的方法,给所有初中生家长提了个醒:面对自我意识觉醒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个性,做到“因势利导”,即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引导。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曾迷茫地站在青春期的十字路口上,向左转是万丈深渊,向右转是康庄大道,父母如何和青春期孩子相处,决定他们走上哪条路。正如心理学专家胡慎之所说:“最好的教育必然发生在关系中被尊重的基础上。”在他们面前,父母的每一次尊重,都显得格外珍贵,因为这是打开青春期孩子封锁心门的金钥匙。真正智慧的父母,都善用这两个教子锦囊:1、 多聊天:上了初中还能和父母有话说的孩子,家庭氛围大多其乐融融,这就得益于亲子间的平等对话。因此,凡事多和孩子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同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2、 察情绪: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发展不平衡,以及冲动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容易冲动。这就要求父母出门在外,给孩子留足面子,不当众打骂孩子,日常教育中,不用言语贬低孩子。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也应当及时关注孩子情绪动态变化,当孩子经常将“我真笨”“我不配活着”挂在嘴边时,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反常行为,就要及时干预,疏导情绪。“既然你没有办法不让孩子戒掉游戏,那就让他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和成长。
如果孩子一开始接触的都是高水准的游戏,那么他的审美区委也就潜移默化到达一个高水平,烂游戏他也就看不上了。”
03
高中懂放手:允许孩子开自己的花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到:父母壁垒森严的控制,不仅令孩子感到窒息,还会扎伤自己。前段时间热播剧《鸣龙少年》中的禹洋学长令无数网友心疼:他的妈妈从未在意过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断地将自己的期望强行灌输给禹洋,几乎逼迫式的让他努力学习。围绕儿子转的禹洋妈妈,选择在儿子学校食堂工作,看见正在排队的儿子会大喊让他插队到前面打饭;“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其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其独立。
若是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成长生活窒息。”
作者:木槿妈妈。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