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AI和ChatGPT有多少差距?中国版OpenAI会诞生吗?中国AIGC产业会是“大厂赢者通吃”还是“百花齐放”?3月24日,GTIC 2023中国AIGC创新峰会在北京举行,行业从业者济济一堂,探讨大模型发展及行业涌现的机遇。到会观众超过千人,全网观看直播人数高达420万人次。
昆仑万维CEO方汉在峰会上发表演讲,站在从业者角度,分享了昆仑万维类中国版ChatGPT探索之路及商业化落地前景,呼吁行业开源。
▲方汉发表演讲▲
随着近期GPT-4震撼登场,千亿级别的大模型开始涌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I的iPhone时刻已经到来。昆仑万维CEO方汉谈道,ChatGPT有可能成为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进化的里程碑,并且是人类史上第二次进化。
不过,方汉认为,当下在中外发展大模型的差距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每年5000万到1亿美元的花费是千亿级大模型训练的入场券,其次是中文文本的数据质量并不高,最大的差距则是工程技术差距,“OpenAI花了五年时间走GPT路线,谷歌、Meta等其他公司全部走的是BERT路线,中国大部分公司也是BERT路线;OpenAI已有五年的工程积累,且不开源,其他公司想要追赶颇为吃力。”但这种追赶并非不可能。方汉谈道,人才方面,中国每年大概毕业370万的工程师,印度是280万,美国是每年80万,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工程师每年毕业人数在50万以下。也就说中国目前存量工程师数目大概有6000万,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工程师国家。在高端技术人才方面,世界各国的博士生数量存在差异,美国是400万,中国是100万,欧洲日韩加起来是200万。虽然OpenAI、DeepMind仍然是全球领先,所有的创新基本上都来自于他们,但从技术角度而言,中国采用跟随战略,在半年到1年内赶上ChatGPT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方汉谈道,OpenAI在GPT方向上的努力证明了通用人工智能是可以实现的。他在GPT-3刚刚发布并体验后认为,GPT-3代表着AIGC的里程碑,会极大颠覆内容生成领域,“昆仑万维的业务主要与内容和社交相关,对于内容领域的科技变化非常敏感,AIGC的出现将会极大地降低人类生产内容的门槛,极大地提高人类生产内容的速度和质量,会促使行业产生极大的形态变化。”在应用层面,方汉谈道,AIGC产业将遵循为B端降本、为C端增效的逻辑。可以看到,微软在B端的布局是集中于金融、能源等行业的大客户,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的数据能够和GPT这样的大模型结合并产生下一代生产范式”。在C端,以微软的Copilot为例,将为人们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因此,方汉预计,国内AIGC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将首先出现在B端企业服务领域,其次是C端UGC工具领域,“我认为未来会出现下一代的内容平台,比如可能会出现下一个抖音。”方汉认为,ChatGPT是对生产力非常有助力的工具,但也或许将导致一些行业产生极大的两极分化,顶级专业人士生产力呈百倍提高,像宫崎骏、新海诚这类创造力特别强的顶级导演,生产力将会呈百倍千倍地放大;在Office里面能够完成闭环的工作,比如编辑、运营、文案、策划、律师、程序员、教育行业、编剧等,都会受到较大冲击。但只要跟线下相关的行业,短期内很难被取代,比如外卖、快递小哥等。第一,开源是AI算法缩短差距的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单靠国内大厂孤军奋战缩短差距很难,但AI时代又必须突破,所以开源几乎是最快的方式。第二,开源大模型是商业闭源大模型的一个有力补充和替代。方汉举例道,去年上半年OpenAI发布的DALLE-2模型是一个闭源模型,但在半年以后开源出了一个产品叫Stable Diffusion。从开源网站GitHub看,基于闭源的DALLE-2的项目只有202个,而基于开源的Stable Diffusion的项目有2758个。背后原因在于,开源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相应的大模型的研发。第三,开源是AIGC生态发展的土壤和重要推动力量。要想弯道超车,一定要发动全世界开源社区的力量,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的开源项目里,中国AIGC大模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赶上像OpenAI、DeepMind等企业,才有可能催生下一代独角兽互联网企业。昆仑万维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出海企业,是一家由技术驱动的全球互联网公司,一直致力于对相关的前沿技术的追踪和研发,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以及人才储备,技术团队持续在模型算法上保持创新,积极推进模型、算法的开源及社区的发展壮大。基于全球月平均4亿+活跃用户,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昆仑万维将助力ChatGPT应用快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