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争论: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利大?弊大?

2016-07-21 大话精神

关于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议。Peter C Gøtzsche认为伤害大于受益,需要停止使用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而Allan H YoungJohn Crace则认为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具有有利的证据支持,可以长期使用。本文对双方的论点进行了阐述,发表于国际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

Peter C Gøtzsche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北欧科克伦中心(Nordic Cochrane Centre)主任;Allan H Young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研究所心境障碍专家;John Crace,英国伦敦卫报精神病学专栏作家。

Peter C Gøtzsche——反对长期使用

在西方国家,抗精神病药物每年造成65岁以上患者的死亡数量超过50万,其受益需要强大的证据证明,然而这些证据却少之又少。

夸大益处,却对死亡事件轻描淡写

已经进行的随机试验并没有合理的评估药物疗效,这些试验将服用过其它精神科药物的患者也纳入其中,因此几乎所有的试验都有偏差。经过短暂洗脱期后被随机分至安慰剂组的患者,会经历“突然停药”且常会出现戒断症状。这种试验设计夸大了治疗益处,增加了对安慰剂组患者的伤害,且在精神分裂症试验中会引发安慰剂组患者的自杀事件。

在业界资助的试验中,瞒报死亡人数是另一个重大缺陷。FDAmeta分析中,纳入的随机试验包含100000例患者,基于这些试验,Peter C Gøtzsche估计,服用抗抑郁药物患者的自杀数量是FDA报道数量的15倍。例如,在氟西汀和帕罗西汀试验中,9956例患者中有14例自杀事件,而FDA报道的52960例患者中,自杀事件仅有5例,部分原因是FDA仅纳入了患者停药后24小时内的事件。

总死亡人数估计

针对抗精神病药物,Peter C Gøtzsche研究了痴呆患者安慰剂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因为这部分患者在被随机分组之前,使用精神科药物的可能性最小。结果发现,治疗组的绝对死亡率高出1%。针对芬兰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率的队列研究,以及所有其它支持抗精神病药物降低死亡率这一观点的研究,都不可靠。

对平均年龄55岁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苯二氮卓类及其类似药物造成的死亡率加倍;过量死亡率一年约为1%。患者年龄65岁以上的自我对照队列研究发现,服用新一种抗抑郁药一年的患者,其死亡率要比未服用时高出3.6%

Peter C Gøtzsche使用了丹麦处方统计来评估三类药物引起的死亡人数。坠楼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重要死因。纳入分析的患者年龄至少65岁,通过对保守死亡率的统计,三类药物的死亡率分别是:抗精神病药物1%、苯二氮卓类及其类似药物1%、抗抑郁药2%

受益如何

造成随机试验偏差的原因不仅包括“突然停药”设计,还包括并没有进行充分的盲性试验。

氟西汀和文拉法辛治疗严重抑郁症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安慰剂组汉密顿得分下降1.3分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如果患者服用安慰剂或者即使不进行任何治疗,只要等待几天,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因为我们在安慰剂组观察到的效果并不是安慰剂的效果,而主要是疾病的自发缓解。抗抑郁药对焦虑的适度影响也可以用非盲偏差来解释。

精神分裂症的试验也同样令人失望。FDA更新的意见书中,尽管这些试验深受突然停药和非盲的影响,但对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的影响得分仅为6分,这远远低于最小临床相关影响(大约为15分)。

这些药物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益处也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损害似乎取代了短期缓解,且动物实验强有力的表明,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脑损伤,可能所有的精神科药物都会有这种损伤。

长期损害

鉴于这些药物缺乏益处,Peter C Gøtzsche估计,在没有症状困扰的情况下,我们几乎可以停止所有的精神科药物——抗抑郁药物、ADHD药物、老年痴呆药物,仅使用目前正在使用的一小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和苯二氮卓类。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非常有害,这些药物应该只在急性情况下使用,并制定可靠的计划以逐渐减少剂量。

Allan H Young, John Crace——支持长期使用

精神疾病是长期性疾病,研究表明,所有与健康有关的残疾中,1/5以上是由精神心理疾病所致。

精神障碍患者(比如精神病、情绪和人格障碍)的死亡率上升,寿命缩短。其中部分原因是自杀,但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共病其他躯体疾病。需要对精神障碍进行治疗,以减少与其相关的长期损害。关键问题是,精神科药物维持治疗是否是弊大于利?

所有的治疗干预都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危害,应该对此进行全面评估。Leucht及其同事研究了meta分析,回顾了精神科药物和普通药物的疗效,他们发现,精神科药物与其他药物具有同样的有效性。

损害如何

在世界范围内,监管机构有责任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药物得到许可后,要继续进行监管,进一步优化或确认或否认药物在普通人群中的安全性,因为研究人群不太可能包含各种各样医疗状况的人。几种方法可以监控授权药物的安全性,包括自发的报告数据、处方事件监测、电子健康记录、患者登记、健康数据库等。这些保障工作可以确保可用药物利大于弊。

然而,对精神科药物的很多担忧已经出现,一些评论者往往只是证明药物没有危害,而不是采用平衡方法评估现有证据。

担忧过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担忧被证明是过度的夸大了,举几个例子作证。锂盐的疗效和安全性一直被质疑,早期将锂盐描述为“有毒的安慰剂”。然而,最近的meta分析证实了锂盐的有效性,并表明锂盐的不良影响比之前担心的要少。当然,使用锂盐要谨慎,但最近斯堪的纳维亚的数据表明,如果指南认为长期使用具有最小的伤害和新的益处,比如减少自杀,那么锂盐的益处就显而易见。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出现了类似的担忧,尤其是氯氮平,一些医生和患者担心,由于副作用,这些药物会增加死亡率。然而,最近的长期数据表明,死亡率与累积使用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事实上,一项关键研究的作者总结说:“与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相比,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治疗具有更低的死亡率。”Angst及其同事也报道了类似的发现,他们研究了治疗对心境障碍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研究时间长达几十年。总共406例情感障碍患者参与了22年以上的前瞻性随访。34-38年之后,对其中99%的患者进行死亡率评估,此时76%的患者已经自然死亡。结果发现,在所有人群中长期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自杀率。

总之,监管部门批准前后,都需要监测精神病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述长期研究的结论具有可靠性。将所有因素考虑在内,Allan H Young等专家认为,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大于弊。 


文献索引

Gøtzsche P C. Re: Does long term use of psychiatric drugs cause more harm than good?[J]. BMJ, 2015.

英国医学杂志,是全球著名的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其栏目丰富多彩,述评、新闻、综述、争鸣等类型的文章为广大医生所欢迎。内容除了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外,还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ISSN:1756-1833IF 19.697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或文献索取请联系: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