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状体可能与药物诱导的体重增加相关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解决了不少临床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体重增加。目前,精神科普遍认为体重增加超过7%具有临床意义,这可能意味着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事件以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
包括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在内的药物比齐拉西酮、鲁拉西酮之类药物更容易诱导体重增加。这可能与5HT2C受体H1受体等机制有关。然而,没有一种药物是绝对会导致体重增加的,医生在临床就会遇到用什么药都不会发胖的患者以及用什么都会发胖的患者。Nielsen和同事在《Jama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探讨了多巴胺、纹状体、抗精神病药与体重增加的关系。
多巴胺是影响食物摄取的因素之一,也是抗精神病药作用的核心所在。针对健康人群的研究发现,多巴胺纹状体的减少与体重增加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假设多巴胺和纹状体的基线功能与抗精神病药诱导的肥胖差异相关。
Nielsen的研究纳的样本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选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氨磺必利治疗6周。氨磺必利与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不同之处在于其多巴胺D2受体相对选择性,选用氨磺必利就可以排除5HT、组胺等其他神经递质对体重增加的影响。Nielsen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测量纹状体活动性,进而能够评估体重增加与基线纹状体功能水平及其在6周之内变化的关系。
结果发现纹状体功能与患者体重增加存在显著关联:纹状体右侧核中基线较低的患者体重增加越显著。氨磺必利治疗6周后,体重增加越多的患者纹状体右侧核功能变化(增加)越大。
这种低水平的纹状体功能应该在患者发病之前就存在,但患者体重在治疗之前并未增加。因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抗精神病药(多巴胺拮抗剂)是体重增加的触发因素。但这一说法与之前的研究并不吻合。所以应该还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体重增加。近年来的数据表明,抗精神病药诱导的体重增加可能与5HT2C受体变异有关。-759C/T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就会对使用奥氮平患者的体重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基因、神经递质、激素、神经肽、生活习惯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很大一部分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这也可能是体重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所在。
总之,Nielsen的报告是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不能解释复杂机制中的所有问题,但这种以首发患者为对象的研究极具价值,没准纹状体就成了解决抗精神病药诱导体重增加问题的突破口。
Kapur S, Marques TR. Dopamine, Striatum, Antipsychotics, and Questions About Weight Gain. Psychiatr Danub. JAMA Psychiatry. 2016 Feb;73(2):107-8.
小编:Burden
回复“历史”可查看往期好文!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