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风随笔(21一30)

2016-06-25 杨逸明 小楼听雨诗刊



杨逸明

    “自信诗笺非落叶,掷江成石不随波。”他是一位特别接地气的诗人,潜心诗作,情感之真挚质朴满溢字里行间;他更是一位善于培养青年,奖掖后学的先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他的创作主张传承创新,有时代感。自称是用旧体诗词书写当代大都市里一个普通市民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杨逸明,1948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当过工人、教师、干部。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和第三届副会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主编。出版诗集《飞瀑集》、《古韵新风》等多种。曾无偿担任上海诗词学会秘书长和负责《上海诗词》编辑工作近十年。


晚风随笔(21一30)

   (二十一) 


      十多年前有个狂妄的小子对我说他要拯救中华诗词。我说,汉字不灭,中华诗词不会亡。我感到是中华诗词拯救了我,我可拯救不了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我的事业,信仰,宗教。聂绀弩、胡风、李锐当年关在监狱里还在写诗,他们不是为了拯救中华诗词,因为当时他们自己生命的存活都发生了问题,是中华诗词拯救了他们,使他们终于度过了劫难。和尚念经不是为了拯救释迦牟尼,而是释迦牟尼在拯救他。那小子听了我的话大概很生气,不久就在网上撰文造谣诋毁我,把我当成他“拯救”中华诗词的拌脚石啦。胡适说:“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如果他骂我后于拯救中华诗词有益,我自然也愿意啦。所以我没有回嘴。






(二十二)


     几年前见一老先生字写得极好,我说:您老真是书法家!他说:“我不是书法家,我这只是读书人的字。”他并没想过要做书法家,但因为读书,也练好了字。写诗也是如此。不一定做诗人,但也会写几首诗。会写读书人的字和会作读书人的诗,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现代很多书法家、诗人还都不是读书人,所谓的诗人诗写得缺少书卷气,所谓的书法家手可泼墨却胸无点墨。



(二十三)

屈原的《离骚》中有三句诗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第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人生还是学习诗词创作,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该投机取巧,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一种诗人的执着,也体现诗人的风骨。诗人要有才情,更重要的是要有风骨。第三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诗人的优良传统。诗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诗人的“小我”要与人类的“大我”息息相关。诗人不是不可以吟风弄月,但是如果忘记民生,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诗人,一个受人尊敬的诗人。





  (二十四)


        诗词创作有三个层面:技术层面、艺术层面、思想层面。想从心所欲表达思想层面的“意”和艺术层面的“象”,不能逾技术层面“音”的矩。人的气通过笛子的孔才能转化成美妙的乐曲。对于诗词格律,有人主张传承,不主张创新;有人大谈创新,对传承不以为然。我觉得所谓创新,应该主要是思想内容和语言的创新,而不仅仅限于形式。当代诗词应该用旧瓶装好酒,否则就成了“瓶装水”。所谓旧瓶,就是旧体诗词的形式和格律;新酒,就是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内容和文字。我们只有酿出当代的好酒,装入严守平水韵的传统典雅的瓶子也好,装入时尚新颖的新声新韵乃至新诗的瓶子也好,都会有广大的品尝者。





         (二十五)


有些当代诗词,“泪痕”,“伤心”,“断肠”、“青衫湿”,等等词语俯拾皆是,情绪很是低沉,却并不感人。屈原是因为“民生之多艰”而“掩涕”,杜甫是因为“国破山河在”而“感时花溅泪”、“凭轩涕泗流”,李煜是因为亡国而“垂泪对宫娥”,辛弃疾是因为面对“可怜无数山”的沦陷而“揾英雄泪”,陆游是因为“但悲不见九州同”而“悲歌仰天泪如雨”⋯⋯如果仅仅描摹伤心,却写不出伤心的理由,或者说出的理由一点也不充分,还哼哼唧唧,哀痛欲绝,怨天尤人,读者就会觉得你在无病呻吟。




(二十六)

     数千年来,农耕社会积累了旧体诗词的丰富的词语库和意象库,我们现在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语言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词语并不是拿来就可以使用的,如果我们按照平仄和押韵的要求信手拈来随意使用到诗词中去就会显得有陈旧感。当然并不是完全不能用。有人反对用“挂帆”、“剪烛”、“宵漏”等词语,说太陈旧,与现代生活不符,我觉得也未必。马路不见马,火车不烧火,轮船不用轮,也还一直在沿用,没人觉得陈旧过时。问题是你怎么用。当代的诗词创作爱好者应该有一种使命感,我们要进行实验,需要积累属于我们时代的诗词创作的新的词语库和意象库。使得我们当代创作的旧体诗词既富于时代感,又有诗意和美感。这个过程可能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二十七)

    写诗需要清气,最忌浊气和俗气。这些气自会在诗中透出来。清气装不出,浊和俗瞒不住。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引人的话说:“所谓诗人者……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齷齪,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连篇累牘,乃非诗人矣。”说得很好。有人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他十几个头衔,有“世界文化名人”,有“桂冠诗人”等等,甚至有“中共九十周年诞辰九十位诗词名家之一”。我对他说,我相信名片上最后一个“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头衔是真的,其余的头衔如果你以为是真的那么你就是一个傻子,如果你明知道是假的还到处炫耀那么你就是一个骗子。


(二十八)

      诗词的高境界是“意深词浅”,也叫“深入浅出”。这个“浅”,不是浅俗到俗而不雅,不是浅白到毫无意蕴,也不是浅淡到淡而无味。这浅乃是千锤百炼,化繁为简,出于自然,毫不留雕琢之痕,让人回味无穷。当然“意深词深”也可,但是我不喜欢“意浅词浅”,更不喜欢“意浅词深”。许多思想平庸感情贫乏却堆砌大量华丽词藻和生僻典故的诗词,就象釆用了过度包装的劣质商品,惹人生厌。即使这些包装严守传统格律和平水韵又有什么意义?“意浅词深”的诗词,让读者折腾了老半天,以为包装盒里面是一支野山参,结果却是一支干瘪的胡萝卜。同理,美人必然“淡妆浓抹总相宜”。穿着绫罗绸缎披金挂银当然也美,但是穿戴朴素、素颜淡妆也还是美人,或许更惹人怜爱。如果是个丑八怪甚至是塑料模特,浓妆还有什么意义?


(二十九)

     凭什么人家要读你的诗?你为诗付出了多少?屈原把命也赔上了,李白吃过官司被流放,杜甫几乎一辈子颠沛流离,苏东坡、黄庭坚被贬谪到蛮荒之地,黄仲则更是穷病而死……唐人选唐诗似乎还不大肯选杜甫的诗,杜甫生前没有出过诗集,死后多年才出第一本诗集。我们很幸运,饱食终日,游山玩水,品茗谈诗。读者是买不来的,他们精明得很,诗人应该老老实实写诗,争取有读者,一有读者就应该感恩。




(三十)


      有些初学者填词,写五十首就用了五十个词牌,好象显得很热闹。他只知道遵守平仄和押韵,却不知道其他的要求。一四、一六的句式,第一字是领字,被改成了上二下三、上四下三的五言诗七言诗的句式。有的词有句中韵的要求也被忽略了。词分上下片,现在被混在一起写显得上下不分。有的词牌曾被用来祝冥寿,当代却被不知情者用来祝阳寿。不分天高地厚清红皂白什么词牌都敢填,就象十八般兵器每样都耍上一阵,却一件都不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