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点评】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

2016-09-07 梦也无声 小楼听雨诗刊

古诗十九首专辑(二)

作 者 简 介

梦也无声 ,本名李晓鸢.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实践者传播者,作家、影视编剧、影视策划人。当前国内旧体诗的领军人物之一。为新浪诗友写作诗评六十多万字,自创古体诗词作品千余首,诗词、评论、书序作品散见于诗友专集和国内各地专业出版物中。著有反映改革开放背景下几代航空人在转型过程中艰难抉择的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真情无悔》。是少儿戏剧体验计划的总导演,项目策划和发起人之一,填补了国内戏剧教育普及的空白,开创了三到十岁零基础儿童话剧表演的先河。) 


《古诗十九首》之二





 

 如何由“感”到“伤”

 

提起《古诗十九首》,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指向一个通识,就是这组诗中所表现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清人陈祚明说的比较具体,“逐臣弃妇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但遗憾的是,古往今来的评诗者,却都没有进一步分析探究,惟《古诗十九首》做到了“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惟《古诗十九首》言尽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那背后的原因。

这是一个太大的题目,引人入胜。


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中间人”,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介于“英雄”与“败类”之间,即便是那些已经证明是“英雄”或者“败类”的人,也曾在自己的人生角色社会位置中徘徊犹豫过,“英雄”和“败类”都是应时应势而出的,“中间人”才是这社会的人生的常态。


“英雄”的壮烈“英雄”的豪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直观切身的体味,而“败类”的无奈“败类”的扭曲,也不是平常心都能真切地领教,唯有这“中间人”的感情和感受,是包括“英雄”和“败类”的所有社会人的“通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那个动荡的社会里,既不是英雄,更不是败类,只是这普通的平常的“中间人”。


这“中间人”的喜怒哀乐,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喜怒哀乐,我们天天感受,天天分享,并不以为意。只要我们认真表达,是不难做到让“人读之”而“心有所感”的。


通观《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本也是历代文人的“闲篇”,哪一朝哪一代都有这类感叹,文人用它来排遣“淡淡的哀伤”和“浅浅的挫折感”,相当于一种“小资情调”,是文人让自己有别于劳动阶层的特殊的高级的也是奢侈的精神“享受”。


可是毕竟,这种东西太过普遍,习以为常,想要由“所感”到“若伤我心”,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有人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常人,他们有极度敏感的诗心,有超绝精湛的功力,有……


我们人心的惰性,习惯把伟大的成就同另类的超常的特殊的——甚至得天独厚的力量联系到一起,却不愿面对伟大的成就产生的真正原因。


我们把伟人同超人合二为一,把能人和幸运儿关联到一起。


但是,面对《古诗十九首》,我们却再也绕不开这个问题。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是超人不是伟人,生活中他们甚至也不是成功者,所思所感也平常得一如邻家妇叟,遣词用语更无甚特殊,为什么他们的笔下出现了“读之皆若伤我心”的诗篇?为什么他们做到了“言人所不能尽言”?


这个由“感”到“伤”的跨越,到底从何而来?才是探究《古诗十九首》“秘密”的关键。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小楼听雨诗刊

1.投稿邮箱:844418467@qq.com.

2.复制网址在浏览器打开,或加微信号:auchanzhang

3.长按二维码关注或留言。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海上清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或留言。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