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喜:诗林山海经(20)
诗林山海经(20)
莫以“规矩”吓人
诗词是讲规矩的,简言之就那么几条。变通亦有多式。历代论诗者,主张放开和主张禁戒的言论都不少。“唐人少禁忌,故尔大繁荣”。而有一种倾向,把古人主张宽松的意见全抛之云外,把禁忌的说法全都揀起,什么蜂腰、鹤膝、双声、叠韵之类,如一道道绳索束缚诗者,似乎讲的规矩越多越繁琐就越有学问。故弄玄虚,冬哄吓人,非温柔又非敦厚也!袁枚对此亦深恶痛绝,说,“必欲繁其例,狭其径,苛其条规,桎梏其性灵,使无生人之乐。”诗树老申亦言:诗词逐代开放是历史趋势。当今之世,人越来越不守规矩,弛其所为;对诗词越来越多规矩捆绑。这公平吗?故曰:诗词有韵律,失之有得之。性灵为至要,律外有好诗。
“隔空作诗”小议
什么叫"隔空作诗”?就是某个地方某些场景,从未去过、见过,却能为诗。甚至凭借网上资料作诗参赛得奖。吾上月参加东北某诗词大赛作终评委,其获一二等奖者皆非本地人,并从来没有亲临其地。问其所由,答曰"网上看了材料简介即可"。据我所知,已经有了隔空作诗专业户,描准某大赛,足不出户闭门造诗,屡有成功。难道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可以作废了吗?
诚然,人不能事事亲历亲为。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作诗为文,不足为怪。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没去过岳阳,李贺写“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也没有航天。但是,设想作者亲临现场,有实地观察感受,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更好些而不是差些。从诗词离不开生活的理念看,虚拟取代不了现实,网络代替不了行走。实地考察可超过预想,更能把握本质,收获激情,迸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月初我去河北磁县深山的花驼岭釆风。不至其境,不进农屋,很难想象那样美好的境界还有穷得娶不起媳妇儿的壮汉,"很难发出“可怜有好汉,无力娶新娘"的感慨。
袁枚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缺一不可”(《随园诗话》补遗卷之一),是许多古今诗人所证明了的,不因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而废弃。故曰:网络诚可用,实践价更高。若想求真谛,最好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