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象无形:《心境(庚子记忆)》 |范毓周当代心境水墨艺术全球巡展

关注并转发 小楼听雨诗刊 2023-04-0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楼听雨诗刊」



大象无形:《心境(庚子记忆)》

——范毓周当代心境水墨艺术全球巡展前言

  庚子年尚未过去,但已经给整个人类留下深刻的记忆,使人难以忘怀。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记忆这段难忘的经历,艺术家自然也不例外,这个画集中的作品就是当代心境水墨艺术家范毓周用全新的笔墨在宣纸上留下的他在庚子年的心境历程。
范毓周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化跨界的学者型水墨艺术家。作为学者他是学贯中西驰名国际汉学界的著名学者,研究领域广泛涉足于甲骨文等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考古学与艺术史、文明探源与比较研究、先秦历史文化与唐代文学、武术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等诸多领域,除在南京大学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外,先后在海内外20多所著名大学研究兼职,基于他的多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海外《华人》杂志曾把他作为封面人物誉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著名艺术家,他对书画艺术钟爱终生。
范毓周出生在一个具有浓郁文化传统的书香世家,是中国宋代名相范仲淹的第29代孙。他自幼即承父执庭训,8岁即受书画濡染开始习字学画,10岁后师从弘一大师入室弟子河南佛学社社长释反白法师学习工笔人物、没骨花卉画法,同时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张乐天学习山水,并由著名书法家武慕姚指导学习书法。后到北京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研究生和工作期间,师从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和董寿平先生继续研习书画。尽管后来一直以学术研究为主,但始终酔心于书画艺术未曾停步,每有闲暇即挥毫不辍,创作出许多为艺术界推重的作品。基于他的艺术影响,曾先后应美国教科文基金会和联合国邀请在纽约和联合国总部举办个展,作品为联合国、国内外多个博物馆、艺术馆和私人收藏。

心境(2020—00086)
范毓周还是一位国际艺术活动家。他先后担任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欧盟中国委员会文化委员会执行主席、澳大利亚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副主席、全国农民书画大奖赛组委会执行主席、全国规模最大的金正德书画院名誉院长、文旅部下属机构诗书画院副院长等职,在海内外积极推动当代书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画为心声”是范毓周从事当代心境水墨艺术创新的理念。他以中国道家“大象无形”、佛家“相由心生”、儒家“忘形得意”的文化理念,从传统水墨出发,进行衰年变法,打破“形”的束缚,以丰富多变的飞动笔墨和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创作出既有大气磅礴也有细致微妙的创新景象与全新风格,以生动的气韵和视觉冲击力,为我们展现出庚子年他的心境历程。他的创新笔墨笔笔求新,处处求美,既尊重人们的视觉习惯,又打破传统艺术的形式禁锢,在无形造像中展现大美,在水墨变幻中显露心境,用整体风格塑造具有强烈历史感的独特画面,把水墨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使东方哲理的神韵物化在美轮美奂的作品中。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到当代水墨艺术开始产生划时代的变革。
他的作品将在米兰、巴黎、巴塞罗那、伦敦、迪拜、莫斯科、悉尼、东京、首尔和纽约等地作全球巡展,为了推动海内外当代水墨艺术的创新发展,在巡展前还将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地进行预展,希望通过预展和巡展把当代水墨艺术创作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把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创新融入到国际艺术创新的大潮中,为水墨艺术的当代化与国际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范毓周  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个人书法展


忘形得意,生相随心

——我的“心境水墨艺术”观 

 范毓周   艺术是艺术家的心灵写照,这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家的共同认识。水墨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应该是艺术家心灵境界的展现。
水墨艺术作为世界美术的一个独特画种,曾经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一部中国绘画史其实就是一个由对物象的形体临写逐步到解脱形体禁锢的过程。中国绘画很早就形成独特的渊源,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与仰韶文化的装饰性彩陶纹饰,反映当时的人们由于绘画技术尚未成熟,只能把物象的形体作简约的描摹的状况。这些艺术遗迹在今天看来古朴可爱,其实是当时人们对世界观察与概括的心灵写照。正是这种艺术渊源启发了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绘画技巧,到战国、秦汉已经开始用线描和晕染描绘出比较精细的人物形象。六朝、隋唐以后,画家对形体描绘更为精准,绘画日渐丰富多彩。及至宋代服务于王朝权贵的宫廷画家,更以精细写生为主,他们创作的院画一度成为绘画的主流,构成中国绘画的工笔流派。这种绘画技巧和风格对于周边的日本、朝鲜乃至伊朗、印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的文人在绘画领域不甘寂寞,苏东坡在唐代王维的影响下开拓了文人画,开始有别于院画的随性绘画,米芾父子也随性创造了米家山水,开创了与精细的山水描画完全不同的新画种——文人画。到明代后期徐渭以淋漓的水墨画出他对物象的观察与概括,终于形成以丰富的水墨挥洒描绘画家心灵感受的水墨艺术。徐渭的水墨仍然立足于形体的描述,只是把水墨运用的灵活多变,由此一线发展为今天的小写意水墨画。小写意水墨画到清代后期在扬州八怪的手中达到了一个高峰,水墨艺术成为当时艺术的主流。在明末清初特殊的变革中,明代王室后裔的朱耷又用极简约的笔墨画出他对社会人生的感受,把水墨艺术推进到形体描写更为随意的境地,从而带动写意水墨向大写意方向的发展。清代末年,海上画家任颐、吴昌硕吸收了西方水彩的丰富色彩技法与水墨相互为用,形成了用笔变化多端,形体概括得当和色彩丰富悦目的新流派,但就水墨而言已经不是单纯的水墨画,故而有人也把这种绘画称为彩墨画,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水墨画的变种。这种彩墨交融的水墨艺术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画的一个主流,但就纯粹水墨艺术本身而言已经逐渐衰微。如果我们认真回顾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画就绘画流派的更迭发展而言是不断由具体形象的描绘向自由表达画家对物象的感受和重构方向发展的。齐白石对于写意画有过一个极精彩的看法,他说画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是他所处时代对中国画的一种突破性认识,但仍然脱不开形的羁绊。

实际上西方绘画也经历过一个与中国绘画相类似的历程。从早期的岩洞画开始到宗教画盛行,西方绘画一直是追求形象逼真的精细描绘。照相术发明后,印象派大师受日本浮世绘影响开始摆脱细致描绘的束缚,强调个性化与简约化,经过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直至当代艺术,西方绘画一步一步对摆脱形似,最终对形解构,终于摆脱形的约束,达到充分自由的境界。马奈、毕加索、马蒂斯、波洛克等一系列著名画家,都在解脱形的束缚中挣扎,其中最彻底的当属抽象艺术。实际上抽象艺术并非抽出了象,而是摆脱了形的禁锢,抽取了形的艺术。形和象是世间万物在视觉里不同层次的反映,形是具体的,象是超越形的形而上的反映。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拘泥于形,而超然物外浑然不觉的似是而非就是象。艺术发展到今天,形已被前人画尽,照相术与数字化手段足以超越前人处理形的能力,留给传统艺术家的创作空间越来越小,不摆脱形的禁锢很难发挥艺术家的才华与创造能力。而从形的写照跨入象的抒发,是当代艺术家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心境(2020—00087)

水墨画是一种单色绘画艺术,其魅力在于墨色的灰度变化与晕染的自由流动,与西方绘画传统中以写实为目的素描,虽在灰度变化上有相似的地方,但与以铅笔在硬磅纸上的硬性皴擦的素描有绝对的不同;就水墨的交融而言水墨画与西方绘画中的水彩有相似之处,但水彩所用的水彩纸本身是不能渗溶的,颜料浮在纸面上,缺乏自由流动的渗溶感,而且限于尺幅,水彩很难画出适应大空间体量的具有震撼力的画作,而水墨则无此局限。至于西方绘画主流的油画更是与水墨大相径庭,其画布是硬性的漆布,本身毫无渗溶性,颜料是油彩,也无自由渗溶功能,如再考虑绘画所用工具,则更可以看到水墨画的笔是柔软的吸水储墨可在渗溶性极强的宣纸上自由挥洒,而油画是硬性的扁片笔在硬性的画布上用叠加油彩的方式画出块面构成画作。水粉介于油画与水彩之间,也是用硬性扁笔和非渗溶性颜料在硬纸上画出块面,体量也有局限。由此可以看出就绘画的自由度与创造性以及所画形态的生动多变化与体量可大可小而言,中国水墨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显然具有更多的优势。

近代以来一些到西方学习绘画归国的画家,回到中国后都试图对中国画进行创新和改造,例如徐悲鸿试图用中国画的笔墨画西方的画风,其结果是逐步回到中国画的范畴。林风眠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理念寻求中国画的新形式表达,结果画出不是抄袭西方绘画风格就是把中国画画成没有笔墨特点的类似水粉画的效果。至于吴冠中走的更远,虽然他希望打破中国画的传统笔墨限制而以点线面错综组合创造一种新画风,但结果是完全丢失了中国画笔墨传统,成为不能自洽的不中不西的简笔画。这些尝试和探索都是为了打破中国画的传统想用西方绘画的理念或技巧创造一种东西方融会贯通的新画种。严格说来均未达到预期。其实,中国画自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失去传统就成为无源之水,脱离特色就变作无根之木,这是由它的绘画载体材质、颜料性质、绘画工具的组合关系所决定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近年对水墨艺术做了一些突破性尝试和创新探索。我的美学理念基于三个认识。首先是水墨艺术的创新不能没有传统,这个传统就是要有笔墨,但这个笔墨不是传统的程式化的笔墨,是从传统笔墨中延伸出来的更加自由的笔墨,水与墨的多种方式融合在传统载体宣纸中的自由渗溶的笔墨,它给艺术家以跟更大的创作自由和更强的表现力。其次是对形的解构和对心意境界的追求,老子说“大象无形”,我所追求的是脱开形的“象”,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万物之象。中国有所谓“得意忘形”之成语,如不从世俗的贬义看不失为一种追求高深意境的方法,只有“忘形”才能“得意”,高深意境的获得就在于“忘形”,因而我把这个成语改作“忘形得意”以表述我的追求,我主张提升艺术的境界而退去世俗崇尚的“形”。 佛家言“相由心生”是讲世间万物一切自在无非是心中之“相”,“相”是万物的实质,“相”即是“色”,“色”即是“象”,故而俗语有“形形色色”,“形形”是言其具体形态,“色色”则是言其“色相”,绘画在当今照相术普及,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发达的时代,自应舍弃“形形”的描摹,而着力于“色色”的表达,亦即表达艺术家的“心”中之“相”,因而要舍“形”绘“色”,成就感悟世界人生的“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已的,“象”应当是艺术家感悟时即刻的性灵表达,即“心”中所生之“相”的境界的瞬间之“象”。所以我把我所探索的水墨艺术称之为“心境水墨艺术”,是“生相随心”而产生的“忘形”之后的“得意”,用“无形”的笔墨挥洒表现宏博的“大象”。
当前,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绘画艺术都面临一个创新的浪潮,心境水墨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样式,希望通过它促使中国画的新生,并由此打通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隔膜,涌入当代艺术的国际海洋,推动水墨艺术的当代化与国际化。 
2020年8月18日于般若精舍


心境(2020—00088)

 

笔墨精妙,万象纷呈

——范毓周先生的“心意水墨艺术”

 米兰 范毓周先生心境水墨艺术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历史集成;是智山乐水大自然与人之和谐的集中表现;是素朴的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高度智慧和他卓越才华与深厚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结晶;是中国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创新性传承。他的作品充分显现出他的国际视野和艺术家深厚学养,是他对传统美学思想与个人艺术风格进行大胆探索和革新的成果。
艺术家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明心见性”的核心思想为主导,以中国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灵活的笔法高度提炼结构程式,酣畅淋漓的表现大自然的变化万千和宇宙万物的浩瀚无穷。在空间处理上他特别重视“气势”的开合起伏和“气韵”的融会贯通。其作品以水墨为工具在幻化的画面上和流动的笔墨中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动态做了完美的本质表现。其妙处更在于他无论浓描还是淡写,皆是随性而为,处处天真自然,笔墨精妙绝伦。他把技巧技法融入到个人性情中使创作率然天成,对其心中的境象随心所欲地演绎表达,使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动态穿透力和视觉震慑力。这样的作品是建立在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丰富学养之上的。
中国艺术特别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范毓周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来认识造化,构思意境,创新立意,随性布局,率真挥洒,展现出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心态,艺术特色、作品定位和受众感受。

心境(2020—00083)

范毓周先生的画作,用水墨勾勒出一个个黑白交融的世界,其中充满清新,纯洁,简单,朴实,自然,和谐。是艺术家将心印在纸上的成果,记录的是他不同时期种种心境的心路历程,观者如能以心比心,和艺术家以及自己的感悟进行对话,沉浸在全新的认知世界里,将会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受。他的作品以道家“大象无形”的理念与佛家“相由心生”的哲思追求内心世界的境界,展现出“忘形得意”的神韵。从而把水墨艺术从传统的束缚和写形的禁锢中解脱出来,以随性的笔墨把中国的水墨艺术的优势发挥得漓淋尽致。使中国水墨艺术跨入当代化与国际化的新阶段。他的绘画语言是从中国水墨艺术衍生而成,他的绘画风格与世界当代艺术相向而行,使中国水墨艺术可以毫无愧色地融入到世界当代艺术创新发展的洪流中。
可以预见,随着他画作的国际传播,将对国际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启迪。中国水墨艺术发展到今天,应当在国际艺术领域展现出更新更美的魅力,这就要求艺术家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更能为国际艺术界认同的新面貌。丢失传统就成为无源之水,忽视创新就会成为明日黄花而自行凋谢。如何把传统和创新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当,是需要艺术家既要有文化的坚实功底又要有开阔的眼界和睿智的哲思,更要有拥抱时代的情怀和大胆的探索精神,我们从范毓周先生的作品中或许能够得到某种领悟。 作者简介:米兰,意大利中国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河北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2020年8月5日

范毓周教授简介 



范毓周,男, 范仲淹第29代孙,欧盟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文化事务)、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美国《华人艺术》杂志总编,澳大利亚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副主席、国际华人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文化部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医药标准化与人才技术评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教授 河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讲座教授,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艺术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东南大学旅游系、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文明研究院兼职教授.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国际文物艺术品鉴定与拍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基金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学科基地重大项目评议专家,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世界太极拳蓝皮书》特聘专家,《太极与少林》杂志编委。    

先后应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英国皇家学术院、法国人文科学院、德意志考古委员会、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院和欧盟荷兰、比利时等国科研机学术邀请,在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圣迭哥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基督教加州大学、威莱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德意志考古研究所、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波恩大学、法国人文科学院、法兰西学院、巴黎第七大学、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鲁汶天主教大学、莱顿大学、墨西哥人类学与历史博物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麦考瑞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讲学,任高级研究员和研究院客座教授。兼任意大利卡利托莉天主教大学客座教授,并于2010年11月12日应联合国邀请为联合国第一个中文日在联合国总部作主题报告《汉字的起源、早期发展及其东传中美洲》的专题演讲,根据亲身在墨西哥所做考古调查证明3000多年前中国殷商王朝灭亡后商朝王室贵族跨越太平洋在中美洲建立王朝,构成美洲大陆最早文明——奥尔梅克文明,震惊世界。         

范毓周教授长期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美术考古与艺术史、艺术品金融、文明探源与比较研究等诸多领域研究。目前,主持大型学术项目188卷本《人类文明通史》编写工作。1988年以来先后受邀为英国大英博物院、英国皇家工艺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东亚博 物馆、法国卢浮宫等世界著名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进行鉴定。曾兼任纽约苏富比与佳士得两家拍卖公司艺术顾问。 



范毓周与中国联合国大使李保东夫妇及合影


此外,范毓周幼承家学,研习书画,先后师从于著名书画家弘一法师弟子释反白法师、武慕姚、李白凤、陈玉璋、启功、董寿平等大师研习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国内外博物馆和著名收藏家收藏。2010年受联合国邀请在联合国总部举办《跨越6000年的文化传承:范毓周授“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书法展》。《世界名人录》 、《中国名人录》等近百种书籍报刊报道。 

编辑/章雪芳  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06):2020年第四十期

每周试玉(200)|嘉宾【熊天锡 陈宜浩 梦欣】

【小楼听雨诗刊】2020年(4-6)月作品目录

首届【人间要好诗】诗词有奖活动完美结束(朗诵视频纪念版)

“人间要好诗”第二届诗词大赛结果公示

《小楼听雨诗刊》2020庚子新春大拜年

今日关注|第三届【人间要好诗】大赛获奖作品


书 讯


韩倚云教授所赠的《当代诗词百首点评》,雷海基老师所著的《古今名家论诗词语录》《诗词快速入门指导》《好诗创作谈》 这四本书在《巾生今世》微店所售的书款,全部捐赠小楼的公益活动,请有需要的诗友长按下图二维码入店购买。或者联系微信号15021309959,附上:名字+手机号+收件地址+邮编等信息,以便安排邮寄。谢谢支持!!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声明:部分图片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华人号】【都市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


关于投稿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今天,您点在看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