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续2020年会发言||突破城乡边界线,构建城乡新生态

永续中心 永续中心
2024-08-30
突破城乡边界线,构建城乡新生态
张孝德
文字整理:杨兴凤
尊敬的周泽江老师,在场的各位同仁,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城乡融合的相关话题。这个话题确实非常重要。无论是我们搞乡村工作,还是搞生态农业,一定要记住我们不是回到一个封闭的孤立的乡村去做我们自己的事儿,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回到乡村去,是要回到新时代的再造,新时代的桃花源。这个新时代的桃花源是一个美学概念,新时代的城乡如何发展?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到。
破解今天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弊端和难题、解决当今中国的问题,需要从乡村的这一端来解决。未来的乡村如何发展?乡村的产业如何发展?乡村的问题不能够孤立地在乡村解决,要从城市的一端开始,这就是当今我们要认识的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如何这件事情解决好?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
认识中国特色城乡关系的重要性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谈一谈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为什么要加一个中国特色啊?大家一定要记住,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是乡村振兴上升到重大决策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次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乡村振兴的道路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今天从事的农业,从事的乡村工作,各位不要用传统的政治思维认为这是一个干巴巴的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就是当今乡村问题、城乡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全局、D的事业、民生的大事,这个大事大到什么程度,各位一定要搞清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乡村振兴五级书记抓。对乡村振兴的布局是一步步在进行,2020年在扶贫收官之年之后,2021年将是乡村振兴的元年。
疫情之后,XU出外视察的什么地方?是陕西的生态问题、是山西大同、是“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余村。向社会释放了一个信号,未来十四五期间将高度关注乡村问题,而且是要加大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在座的各位,我们今天在这里虽然是一个民间大众的事业,但我们做的这个事业与国家的事业是高度一致的。大家应该意识到,我们今年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小众。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思维上有一些转型,这算是一个开头,我给大家传递心里的话。
 
中国城乡是什么关系
下面,我和大家聊聊底中国的城乡关系是什么关系。
这个关系我觉得要比较来研究。首先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是什么?今天的理论界,基本上是参照西方的城乡关系、西方的乡村来看中国的乡村。中国的乡村和西方的乡村有什么区别?在古希腊,乡村不叫乡村,叫庄园,住的是奴隶。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西方乡村居住不是自由的农民,是被买卖的奴隶。所以城市和乡村是对立的关系,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
到了中世纪,也就是公年前5000年到14、15世纪的时候,社会上就出现了地主,地主也住在庄园里面,在乡村的是什么呢?不是真正的自由民,变成了农奴,比原先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那个奴隶要好一点,就是说你有一定的人生自由,什么人身自由呢?可以成家,可以自个找个老婆给你生个孩子,你永远是这个庄园的,混不出去,世世代代成为农奴,没有人身自由。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西方的城乡关系是什么呢?城市里面住的人是人,搞的是民主制,住在乡下的人不是人,是奴隶,是农奴。所以西方文明15世纪之前城乡关系是对立的。15世纪之后,英国的工业革命,推翻了封建地主,农民成为自由人。这个时期的农民和中国古代的农民一样吗?没有啊,这个时期成为自由民的时候,他没有土地,没有拥有土地的权利,土地归谁管理呢?资本家管理,权利运动一直到二战之后,农业产业化。到现在为止,美国的农村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老人和孩子,没有学校,是个什么地方啊?是一个单一的,为城市生产的农场而已,不叫农村。今天许多人到了美国,甚至到欧洲一个地方,回来觉得人家那个乡村非常漂亮啊。那个不叫乡村,你看见几个盖着房子,路也修得非常好,城市化程度都很高,那个不叫乡村叫农场。这个城乡是什么关系呢?是对应的关系,所以在这样的乡村基本上是一个单纯,为城市生产粮食的一个企业,一个农场而已。所以,在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把原先的称呼,把庄园变成了农场。什么叫农场?顾名思义,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那个地方叫农场。
在座的各位,我们对乡村的称呼叫什么呢?叫农村啊!我在这讲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对农村这个称呼从哪里来?从西方而来的。但是大家要知道,十九大报告,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报告实际上讲的不是农村振兴,是什么呢?是乡村振兴,一字之差,农村改成乡村。中国特色乡村本来的面目,因为农村就是就是一个没有政治,文化,经济功能,单纯给城市生产粮食的地方,叫农村。但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从周朝开始,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就不是对应的关系呀,是什么关系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今天的教科书认为中国农村的农民是奴隶,地主和农民是阶级对立,这是到中国鸦片战争之后才明显形成的。MAO主席讲的阶级对立是存在的,但是在此之前,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以家庭、亲情关系、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西方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过程处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不值得我们学习。全民搞城市化的过程是不断的剥削乡村、解构乡村。比如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传统文化的乡村,二战之后的美国,也保留了这样的乡村,但是他们按照城乡对立的思维,就是要把乡村改造成城市,结果乡村没有变成城市啊,变成什么了?变成城市的附属品。乡村变成单纯的生产粮食的企业化的一个一个组织。在座各位有机会到美国考察考察。
我们传统的乡村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甚至我们五千年文明和文化都是从乡村生产出来。今天我们很多人对中国乡村的这种功能、这种文明不了解。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我就组织推动了一个论坛——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强调中国的农村不是农村,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有独立的历史、有自己的生命、是一个文明体,而且这个文明体携带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基因,中国文明的根都在这个乡村文明中。而我们今天呢,认为乡村这些文化政治的功能没有了,都是单一的经济思维,认为乡村把经济搞好就可以了。这种以单纯产业的思维搞中国的乡村发展及未来的目标,很可能就把乡村变成了资本的乐园。
农民变成城市工人,乡村没有了教育,乡村就变成了一个工厂,这样的乡村就成为今天西方的城市附属品的地方。这不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如果说乡村振兴变成这个样子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是乡村振兴的罪人。意味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可能在我们这种单纯产业化的振兴中乡村的文明就中断了。不能搞成和西方一样的乡村!
各位,你们今天到欧洲去,会发现中世纪的乡村留下什么?只留下一个喂猪的庄园呀,看不到真正有意思的乡村。我的老家是山西的,村里人住的是比我们今天的建筑还要好的砖瓦高楼。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乡村能够留下这些有文化、有艺术建筑艺术,都有独有的风水,体现天人合一文化,我们今天没有读懂啊!
在中国古代5000年文明过程中,没有存在过城乡之间的对立,城市和乡村这种关系一直是良性发展,而且这个良性发展有一个制度。什么制度啊?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城市和乡村之间原本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财富的流动,就这一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流行几千年流行的是孝道治国。一个人,从小的教育在哪里?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教育不在城市,在乡村。这就是我们在乡村的私塾教育。在那个时代,无论是你当过宰相,还是普通人,教育都是在乡下的,乡村的私塾里完成。私塾里面也有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育。为什么会有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育呢?就是由于告老还乡的制度。一个人童年时期15岁之前在私塾学习读书,读四书五经,学习如何做人的道理。15岁之后干嘛呀?开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你有本事你就去赶考,没有本事你就像今天一样出去打工,学做生意。在我们老家,那些经商的人一直要跑到上海,内蒙古,比现在的打工还要苦,一走就是三年。走出去的那些,无论当多大的官,中国古代有一个制度,你老的时候必须回去,因为北京是皇家的所在地,你不能在这里安家立业,你要回去,叶落归根,你的父亲母亲在家乡,人老了,你要孝敬你的父亲母亲。
大家不要觉得这个制度好像很愚笨,其实不是!这种制度给整个官场的生态提供了许多作用啊。当官期间,守孝的三年,是在农村静下心来,是反思自己的三年,是了解民情的三年。例如清代的曾国藩,恰恰是在回家守孝的三年里发现了许多问题。今天的官场,个人一辈子就呆在这个官场上,对社会越来越不了解!小平同志当年提出改革开放,这些思想和他下放在江西的那几年,使他有时间冷静思考中国的问题。这是邓小平的夫人亲自讲的。
所以,除了这个制度以外,在过去古代社会,我们的许多官员,你在京城做官,退休回到家乡的时候,给家乡带来三种资源。第一,挣的钱带回来,这个资本财富流到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资源。而今天的投资呢?我们搞城市化,房地产现在忽悠农民进城,现在形成是农民进城不买房子,孩子取不了媳妇,把农民几十年的血汗、财富通通留到城市去。古代社会,我们的这种制度是强制性的让你把资本用在乡村,投资乡村,由此乡村就留不那么多精美的房子。第二,这些人在全国各地做官,把外部世界的文化带回到乡村,所以乡村的一些建筑封闭而不落后,它和外面的世界有交流。第三,因为告老还乡回到家的人,不能像在北京做官一样,你必须放下架子,因为你来到乡村有乡约,你在这里必须做一个乡贤,你必须拿出你的钱办学校修路,不然你在这个熟人社会呆不下去,无论你有多大的官。
我有这种体会,无论我现在什么教授角色,到了村里乡亲们不看你,从小到大在他们的心目中,我永远就是那个18岁出去的那个小孩子。没有高官,没有所谓的声望,没有更高的东西。如果对他们不好,他们不会去奉承你,这就是受过乡村社会,熟人社会,政治约束机制,就导致了这些人到乡村就必须做一个乡贤。所以说,中国古代乡村的私塾老师是什么?是退休的那些高官,还有考上秀才之后没有功名就在里面当老师,还有退休的那些等等。在乡村教儿童的是谁呢?是这一个时代最有知识的、有智慧的老人,陪伴在我们的儿童身边,教育他们长大了再让他们出去周游世界、经商,然后再回来。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乡村成为中国财富的集中地,成为智慧文化的集中地,而且,乡村是远离城市。
偏僻的乡村里面形成了中国5000年文明不间断,持续发展的原因就是我们文明的财富,人民的文化,文明的种子,不是放在城市。恰恰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智慧和文化放在了成千上万个乡村中。大家知道城市开放、创造财富的速度快,但城市的安全系数低,战争一来,毁灭掉的一定是城市。大家知道统一中国以来,我们的城市啊,毁灭了多少次呢?今天,河南的安阳,濮阳,这些经历多少的朝代都是城市,今天早在土底下,找不见了。所以在中国几千年过程中外来民族入侵到中国的时候,城市没有了,我们的文明中断了。乡村没有中断,为什么呢?中华文明的财富,人才、火种保存在偏僻分散的乡村中。只要有乡村在,中国的文明就可以劫后重生。所以中国的城市和古罗马、古希腊一样,一次一次都会被毁掉。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中断了,为什么?他们所有的东西都在城市,城市没有了文明就中断了,所以现在近代工业文明体系构建的这样一个单一的城市化,这个文明是最不稳定的。
人类居住单一的生活方式在城市,现在整个城市疫情成为灾难。疫情期间,中国二分之一的人住在乡村,我们感染率最高的是在城市,乡村感染几乎为零。我们回去,农民工继续在家里面种地,不仅满足了自个儿吃穿住用,还为城市提供了粮食。这次疫情就是让我们反思人类文明不能够只有单一的城市,必须有一个城乡和谐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乡村,不仅是为文明保留种子,我认为也是符合人性的,让人一生最幸福生活模式的城乡关系。
我们今天都认为城市好,但是大家知道今天的城市是喜欢年轻人的,年轻人能吃能喝能玩,城市是一个让欲望释放的地方,城市是一个养老的地方吗?许多老人在城市里孤苦伶仃,也没有孝道支持。在日本,许多老人死了以后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每人知道。所以我们发现,中国古人过的幸福生活,儿童最幸福的童年不是在城市,在乡村。在乡村与自然为朋友,与乡亲为友朋。人的童年在乡村,青年走入世界,老年回到乡村,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生态的、符合人性的这样一个模式。
构建新时代城乡关系
在新时代如何构建城乡关系?我们在构建城乡新关系的时候,不是把城市和乡村搞成一样,恰恰要高度认识城市和乡村的最大区别在哪?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个,乡村和城市的关系。乡村是根,就像一颗大树一样,城市是树冠。繁荣发展的城市是树上的果实,主要营养是看不见的大树的树根,这个树根就是乡村。我们现在认为工业城市能够创造财富,就不要农村了,可以吗?改革开放40年,城市创造了这么多财富,财富的根在乡村。现在我们这个根出了问题,所以乡村振兴是城市反哺乡村,而不是让资本到乡村再度的剥夺乡村。这个根是什么呢?是土地,是要全面修复,是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乡村要修复文化不是先修复经济。我觉得乡村振兴第一位的修复就是修复文化。,文化是乡村的灵魂。第二是修复环境,环境污染造成疾病。第三个修复组织。组织起来,集体经济。第四个才是乡村产业。文化复兴是前提是灵魂,生态修复是大背景,把这事做好了,乡村产业发展才是带来文明,带来文化,让乡村协调发展。如果我们破坏这个逻辑,就产业发展产业,资本来了,农民成为工人,集体经济没有地位了,文化没有了,环境也人为的破坏了,又搞了大规模农业,大家想想这样的产业发展的结果是什么样?不是让乡村繁荣,不是让乡村复兴,是解构乡村。我认为今天发展的产业有两类,一类是资本的事,单一化的事,这样的单一发展我们认为对乡村带来的不是文明的复兴是解构乡村。另外一种我们乡村产业需要有德之人、需要新乡贤下乡,需要对乡村有感情,不是为了发财,是抱着使命,要有使命感,不是来发财了,是发了财之后,要用财富来回报乡村,要把乡村看成我们的母亲。我们今天把乡村看成什么了?再次掠夺的对象,消费的对象,搞大规模、迅速的要把它消费掉,这叫不孝之子。
乡村的振兴,乡村的发展,需要的是良心、良知,一颗中国人的心,一颗孝敬父母的心,把乡村天地看成我们的父母。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种孝心,为经济而搞经济,如果这样下去,那中国的乡村就是西方的农场,让乡村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的兴趣。
所以说,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你们从事的乡村工作,我觉得是伟大的事业,我们做有机产业的这些人,我们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我们是带着良心,带着感恩之心来从事这种工作,这种产业,这种善业。所以说刚结束的有机大会,我一直在说,有机产业不是一个业务,是一种事业。什么样的事业呢?让大地生命重新修复的事业,我们今年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啊,我们今天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生命死掉了,我们要建立一个让生命友好,让生命来养育生命的农业。
我们的祖先都在乡村啊,我们不要认为我们的祖先,它就是人走了就没有了,不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就是祖先与神灵的模式存在啊,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乡村振兴,我觉得我们要做好的是一件事,就是,我们最好的是人要回来,人回来就好了。所以,围绕这些方面,乡村振兴的重建关系要抓这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个重新建设乡村的教育开始,乡村是儿童教育的天堂,现在中央已经下文件,乡村要成为自然教育,耕读教育的地方。中国现代流传的是耕读传家,所以说乡村不是大规模的搞机械化,我们需要机械化,但是乡村土地的功能不仅仅是生产粮食,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耕种土地是我们的母亲,所以说叫耕读传家,耕读土地的过程是我们的修德、锻炼身体和土地建立连接的过程。最近我在文章中讲,无论现在农村机械化程度有多高,农村满足人性、满足修德开慧的耕读劳动不能被机器所替代,这就是未来发展,我们要把乡村产业、我们的有机农业要变成一个耕读教育的产业。所以在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要变成让市民来自耕自足还要出高价钱,为什么?耕种土地的过程是你和土地完成了另外一种链接,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不是单纯的粮食,是得到了土地的哲学对于孩子的养育,在土地耕作的过程中大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滋养就给你了。老子讲的道德经,上善若水,大地不为自身而永生,中华民族许多高贵的品格,不是人教人,是大地教给人,所以叫耕读传家。所以说我们搞的有机产业,变成一个善业,变成一个教育,不要单一,要让更多人来体验来教育,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第二要让乡村成为儿童的天堂、老人的乐园。农村老人一个80岁的老人完全可以在土地里干活儿,这些劳动是自愿的,是他承受能力。在乡村凡是长寿的老人肯定是爱劳动的。我的父亲80多岁都在地里劳动,现在我碰到许多老人80多岁了仍然健在啊。我们在城市呢?80多岁的时候一定是两口子抓着药在养着啊,所以乡村就是养老的,未来的养老产业,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构建城市和乡村,怎么连接?不是把城市的文化带到乡村,需要乡土文化,让乡村独有的生活形成魅力。我们要和城市构建新的功能链,乡村的产业的消费,有机农业的消费。乡村的文化,乡村的生活,乡村的业务及产业,最大的消费群体在城市。城市出现了资本过剩、消费过剩。中国的中产阶层对乡村、对文化的消费将成为21世纪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文化消费,是21世纪中国城市消费的主流,而要以最低的成本得到一种乡土文化、有机的生态的,无害化的,这种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哪里?在乡村。我们想像农民走亲戚一样,我们一个农村娃和城市某一个社区,某一个学校形成稳定的信息关系。
以上是我个人对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应该如何构建如何连接的看法。请大家批评。希望我们这次大会成功,希望所有从事有机农业、从事乡村工作的同仁们,你们能够幸福。你们是这个时代最早的觉悟者。我们都选择了走相同的路,这条路才是通向未来的,让人生更有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幸福,让自己健康,让家庭健康,然后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来到乡村,共建乡村生态文明,形成全新的城乡关系。要构建一个新时代的城市人告老还乡的制度,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城乡新关系。
编辑:王叟民
文字速记整理:杨兴凤、张斌
此为张孝德老师在永续2020年会发言
鼓励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永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