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同行评审周 | 与审稿人对话:蔡一夫教授专访
地点击左上角"MDPI 开放获取出版"关注我们,为您推送更多最新资讯。
同行评审,对于所有的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必然经历的一道关卡。或许自我评价文章质量上佳,可审稿人大笔一挥,“Major Revision”的决定就被送至作者邮箱,也有鸿运当头的时候,收到编委利落的给予一个接收决定,这对于作者来说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喜事,甚至要美滋滋地掏钱请实验室小伙伴庆祝了!但基本上所有文章,都是经过几次大修,与审稿人过招几个回合,经过几次细致周密的严格审稿才能被发表出来。
而被拒稿的作者们,或许觉得文章确实不足,勤勤恳恳继续修改;或许觉得差了一丝丝运气,没得到审稿人一个宽容的机会;也或许会觉得是审稿人不专业,审稿人太严格甚至是同行评审有“猫腻”才导致自己的文章“中道崩殂”。
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审稿人眼里可容不得沙子。来了解审稿人看待文章的角度,或许会对之后的漫漫科研发表征途有些帮助。
本期专访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蔡一夫教授,谈谈他的审稿历程及对审稿经验的分享。
蔡一夫教授的研究方向为粒子宇宙学。至今已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据国际通用INSPIRE数据库统计,发表论文总引用约6000余次,其中单篇最高500余次,引用在100次以上的论文有14篇,H因子为43。
Q
A
MDPI
蔡一夫教授
Q
请问您在作为审稿人在评审稿件时,会着重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判?
蔡一夫:摆在首位的是科学性,其次,我会看重创新思想以及科学分析方法,乃至分析研究的完整性,当然语言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
Q
您认为能给通过的稿件是什么样的?或者,您认为一篇可以给“通过”决定的稿件应具备哪些条件?
蔡一夫:我所接收的稿件,一般是要求出发点科学严谨并得到前人工作的认定,基于科学的出发点,论述的内容要真实可靠,要以可靠的数据、真实的现象和已有的理论作为依据进行准确的推演或者数据分析,并得到具有一定创新的结论,这样的文章都是可以接收的。
Q
您觉得同行评审这个机制的意义在哪里?
蔡一夫:简单来讲就是公平,客观的把控学术水平和质量的过程。只有通过评审过程中给出详尽的反馈,才能确保高质量的科学获得发表。
Q
MDPI为增加同行评审的可信度,增加了Open Peer-Review环节,部分期刊采取双盲评审,从审稿人和作者的角度来看,您对评审形式或者评审环节还有什么建议?
蔡一夫:OPR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举措,我会建议Referee的数据库一定要建设好,例如专家领域,专家水平,专家从事的研究方向,一定要跟所投稿件做良好匹配。
Q
您对刚刚成为审稿人的“新手”有什么建议吗?
蔡一夫:坚持科学操守。因为同行评审属于无偿工作,评审员完全是自愿花费时间评审论文,在评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比如决策延迟、评审偏见、抄袭、同行竞争等问题,希望每一位评审者能以无私的,公平公正的态度在坚持科学的原则上严谨的评审文章。
对科学的执着和态度
蔡一夫教授在接受采访的不久之前,受Symmetry期刊的邀请做过一期线上研讨会。分享报告的途中遇到网络不稳定,蔡老师辗转几处最终寻到了一个网络顺畅的位置接着直播,会后我们查看后台,发现直播间的观众们一致称赞蔡老师讲授时的细致和耐心,或许这就是青年科学家的品质,坚守着一丝不苟、不惧麻烦的态度,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蔡老师曾说:
“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非常微小的,我跟大家都一样,有自己执着的一件事情,然后做好”。
蔡一夫教授所执着的科学研究,是浩瀚宇宙里的星辰大海。对于广袤的星空,无尽的探索,蔡教授也做好了“拿自己的时间去换”这种准备。
同行评审何其不是“拿自己的时间来换”,一个大修的决定,背后是几个审稿人认真细致的批注和报告,也是是审稿人们对科学的坚守。或许他们在想“我多挑一些问题出来,作者就能少走一些弯路,或者以此产生新的想法”,审稿人最终给出的满是修改建议的报告何尝不是一种鼓励与支持呢?
在此,感谢蔡一夫教授一直以来对科学的贡献,同行评审正是有着这样的引航者才存在更大的意义。
MDPI
往期回顾: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Gris Guo
*本文内容由MDPI中国办公室编辑负责编辑。如需转载,请邮件联系:
mdpicnmarketing@mdpi.com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MDPI更多内容。
由于微信订阅号推送规则更新,您可以将“MDPI 开放获取出版”设为星标,便可在消息栏中便捷地找到我们,及时了解最新开放出版动态资讯!
喜欢今日的内容,给我们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