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阴|赣南师大校园体育运动回望

新媒体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9-19



今天距离我校58周年校庆日

还有  2 天


本期通讯员:

2014级新闻学 周天怡

2015级新闻学 焦杨

2016级新闻学 冯佳丽

2016级新闻学 段毓昕


体育运动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其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强健体魄,更在于对师生精气神的陶冶。体育运动在对校园记忆的承载中,即便是最困难的岁月里,也酝酿着一股绵长的阳刚之气。时代变迁,也从未折其精气神。


从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到赣南师范大学,从白塔校区到黄金校区,从一穷二白到跨越发展。从被迫撤销到杏坛芬芳。正是这样的磨砺,锻造了赣师大特有的“精气神”。时光荏苒,赣师大已经诞生了近六十载。2016年11月1日,她迎来58周年校庆。2016年11月10日,她迎来第46届校运会。


今日的我们,在设施完备的运动场所挥汗如雨,漫步在风景优美的生态校园。是否还记得,赣师的前辈怎样的奋斗,才有我们如今的条件。


悠久的历史,只有成为缅怀的资源时,才是宝贵的财富。沉重的苦难只有成为奋起的动力时,才是值得骄傲的资本。现在,让我们走进老一代赣师人的回忆,体味赣师人在体育运动一直都有的光荣与梦想。



(一)



多年以后,81岁的肖良添端坐在老年活动中心,经常会想起22岁作为班主任的他,带着全系70多个学生去宁都青塘大炼钢铁的时光。那一年,就是1958年。


当时,师生齐上阵搭建茅草棚,砌高炉,挖煤矿。他永远记得那年中秋,大家聚在工地上开文艺晚会的场景。“我记得那晚皓月当空,天气凉爽,同学们自己演出节目,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之夜。”


当年9月,赣南师范专科学校(今赣师大前身)首届招收的229人如期入学。入学后,学校响应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开展钢铁生产突击月”的号召,决定组织师生参加运动。



“当时新生报到,一天课都没来得及上,就全体出发去大炼钢铁了”肖良添回忆道,“11月1日,同学们第一天上课,所以我们学校的校庆日定在这一天。”


在大队师生正热火朝天炼钢铁的同时,一部分老师却头疼不已。因为学校还是建校初期,一穷二白。学校甚至连学生的校舍都没有,更别提各式图书资料了。师资缺乏,经费不足,办学面临着种种的困难。



为此,学校师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建校劳动——打土方、平地基、挖基槽、捡废砖,手提肩挑搬运建筑材料,修筑道路,建设校舍;自1958年12月动工到1960年底的短短两年,先后建成三栋宿舍楼、一栋教学楼、一座体育馆、一栋办公楼,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


1959—1961年我国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进入1959年,国家经济困难,学校情况也很糟糕。刚刚创立,设备简陋,食堂连餐桌都没有。用膳时,大家围蹲在地上,吃着青菜、南瓜、钵子饭。当时粮食是定量的,有时还吃不饱。偶尔能吃上一次红烧肉,就等于是过年了,不知有多高兴!”1961级生物科的阎荫兰回忆道。


当时学校在白塔开垦了荒山120亩。全校师生响应学校的号召,纷纷背着行李到白塔参加劳动。学生们借宿到农民家里,冒着雨雪严寒,修筑道路,开垦荒山荒地,种植果树,自建宿舍、食堂和养猪场。阎荫兰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在白塔农场挑运大肥的劳作中,大家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到了1960年上半年,学校不仅能保证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剩少量供应市场。一些早期毕业生回校聚会时,都要到农场去看看,寻找他们过去在那里劳动和生活的美好记忆。


繁重的劳动,并没有挫伤师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1952年6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该题词充分体现了体育的目的、目标和本质功能,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校初期,我校就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运动员。据肖良添回忆,有两位学生还去参加了全国运动会,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其中一位正是阎荫兰。1959年,她先后在全区、全省的公路自行车比赛获得一、二名。并出席当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运动会。1960年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公路自行车比赛。“在南康进行的自行车选拔赛中,为了不影响学习,我在选拔赛结束的当晚,独自一人,夜行百余里赶回学校上课。”


爱运动的她笑着说:“我平时爱穿夹克衫和运动服,从不着女装。我的穿着和表现,许多同学误以为我是学体育专业的。”



(二)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的风潮席卷而来。


在“文化大革命”动荡曲折的十年,学校遭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步履艰难地前进。“文革”中赣南师专被撤销,校园面积被赣南纺织厂占去一半。学校原有130多名教师中有80多人脱钩下放,20多人关在“牛棚”,20多人没有工作安排。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堆在一起发霉损坏。很多教工在“文革”中遭受批判和迫害。


由于校园被占,再加上赣八中(即现在附中)也挤在校园内,学生的教室和宿舍严重不足。1978年扩招新生后,被迫在三个地方办学,200多人(外语等)住在离校15华里的校农场,100多人(体育、数学)借住离城16华里的赣州师范,900多学生拥挤在仅有不足百亩土地狭窄的校本部。有些学生还住在教室和餐厅,并搭建650㎡简易竹棚作为学生餐厅。体育系100多学生因运动场被占,有的课只能到红旗大道人行道上去上。物理三年级五门专业课,只有一间实验室。教工宿舍有一栋,住了20多户,家属大部分住在实验室、办公室和走廊上,互相干扰。尤其严重的是纺织厂生产的机器声震耳欲聋,其棉尘、棉絮、煤烟污染遍及校园每个角落,严重地影响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据曾任体育系主任的曾庆云回忆:1975年,体育专业的同学经常一整天练习投篮,即便那时晚上的篮球场没有灯光。一个人凭着肌肉记忆投篮,另外一个人就在篮筐下捡球,一不小心就会被砸到头。


比篮球运动更艰苦是投手榴弹(类似掷标枪),这一独居时代特色的运动,是中国学校体育课内容之一,1953年曾列为田径运动的比赛项目。




由于运动场太小,练习的人一旦使上劲,很容易就把手榴弹投到学校围墙外面,有次甚至意外砸中了路人的脚踝。从此之后,所有运动者都不敢使全力去练习投手榴弹。


因为校舍紧张,一间不大的寝室里最多的时候挤了二十多个人。运动完,浑身是汗,却不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因为根本就没有洗澡间,学生们只能在水龙头下胡乱冲洗了事。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遭到空前的洗劫。新中国学校体育的成就和经验全盘被否定,方向被扭曲,教学秩序被打乱,师资队伍被拆散,场地器材被摧毁,学生体质大幅度下降。高校体育破坏损失之重,几乎濒临彻底瓦解的境地。




然而在政治的浪潮中,赣州专区革委会却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为赣师稳住了根基。1969年2月26日,赣州专区革委会决定成立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学习班,举办20余期学习班,共计920余人次参与。如此一来,赣南师专撤销停办后的一部分人员和校舍得以保留,这为未来恢复办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



“加油,加油!”运动场上挤满了为自己老师加油呐喊的学生,主席台两旁的对联上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十二个大字,格外醒目。伴随着阵阵呼喊,时任学校副校长的毛晶波,带着大号黑框眼镜,身穿10号赛服,梳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大背头,满脸欢笑,精神抖擞地冲过了终点。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


那时夏天,学生每天五点半就要起床做广播体操,班主任每天都会陪着学生一起出操。“那会年轻人每天都显得朝气蓬勃,生龙活虎”,满头银发的肖良添说,“和年轻人待在一起,感觉自己永远不会老”。




“解放前,外国人都叫我们‘东亚病夫’,而运动精神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学校的精气神最好的方式”,沉浸在记忆长河中的肖良添说。


在那个年代,运动多以田径运动为主,师生都极其重视校运会。“我们当时把校运会当一个节日过,每年一届,大家都在准备着比赛”。



同样的运动精神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萌发。


1977年3月,王昌逵坐在由食堂简易改造的琴房里。小房间窗户朝西面,没有电风扇,更别提空调了。夏天在里头练琴只能打赤膊,穿裤衩,挥汗如雨。“那就是我大学唯一的运动”,他淡然的说。当年的钢琴都是立式钢琴,有几架钢琴甚至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琴键按下去都起不来。面对这样艰苦的客观条件,四十年后成为深圳大学钢琴教授的王昌逵感慨万千:“没有时间的磨练,怎么能拿出作品呢?这一切的困难都是我宝贵的财富。”



对这段历史同样感慨的,还有廖胜奇。他1979年来校任教,曾任赣南师院体育系副主任。据他回忆,那时我校虽是革命老区唯一一所师范专科体育科系 ,且已建校二十多年,却连一个标准田径场(400米跑道)都没有,只有一个小操场。没有球类馆,仅有的几个场地也是全校公用的,很多器材挤在一起;没有25米跑道,连一个稍难的跳马动作都做不了;吊环、双杠、单杠,高度宽度都不够,有些较难的动作,只能作理论介绍。因为室内太小,有时甚至连准备活动都做不开,只得到室外去做。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难倒我们赣师人。廖回忆道:“上田径课没有100米跑道,便到红旗大道马路上练起跑冲刺。掷铁饼标枪,则周圈警戒,学生轮流练习和警戒。球类教学训练也是如此,将公用的场地科学安排好,全校的体育公共课、体育专业课、训练课、课外活动课练习统一安排。”




“体育专业游泳课,我校没有场地,就提前把其他课程上完,集中一周去外面,如到冶院游泳池上,到糖厂游泳池上,到赣县游泳池上……。”


“但是当时搞得有声有色,效果不错,公共体育在全省比赛中也拿过多次好名次。总之一句话——条件差,难不倒。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和训练任务,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简单。”


1976~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两年,是整个中国包括体育领域拨乱反正的时期。我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运动也都逐步恢复了正常秩序。



(四)



光阴流转,如今的赣南师大经历了风雨漂泊的年代,终于迎来了跨越发展时期。期间,学校体育事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赣师学子凭着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田径运动会都获得了不少好成绩:在1985年江西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在1986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大连市),我校作为一份子代表江西参赛,获得全省代表团总分11分中的10分,并有一项破全国记录;在1988年第三次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全省总分8分中的7分,一项破记录……


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赣师大体育事业迎来了新的辉煌。2012年在伦敦残奥会上,我校体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李杰夺得100米T12级比赛冠军并创新的世界纪录、在200米T12级比赛中获得亚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实现了我校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金牌零的突破。


近年来,先后有2人2项3次打破全国大学生田径记录,有1人1次平全国大学生田径记录。曾获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作为代表进行汇报演出。全国健美操锦标赛院校组六人操第一名,全国学生定向越野精英赛金牌总数第一名,江西省大学生网球比赛男、女团体赛第一名,江西省大学生羽毛球比赛金牌总数第一名。


2016年5月13日,2016年全国田径大奖赛(郑州站)鸣枪开赛,我校2015级体育本科班陈华琳代表江西出征女子百米比赛,以11.91秒的成绩荣获冠军, 被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称为中国“新科女飞人”。



回忆起自己的训练经历,陈华琳平静地说:“一天不训练,我就觉得怪怪的。”但陈华琳记得她最痛苦的一次经历:间息5分钟,跑10个100米。要求是初始成绩12.5秒,并且一次要比一次更快。


第一次,她充满能量,箭离弦般迅捷。第二次,她有些吃力,但可以坚持。越到后面,她越感觉胃在搅动,一股气好像冲到了喉咙口,双腿也开始发软,她忍不住吐了。但教练的话就是命令,命令一出,吐完了也要接着跑。就这样,陈华琳坚持跑完了10次,中途吐了3次。身体在极限状态下,整个人仿佛游离了,“我感觉不到双腿是自己的了。”



作为赣师人,她理解的精气神就是一种拼搏、向上、坚持的品质面貌,“可以这样说,体育训练离不开’精气神’。”


虽然成绩并不是每一次都达标,但她凭着那股不服输、坚持到底的韧劲儿,她不断地给自己设定目标,市运会、省运会……


悠悠岁月,从以前的体育科,到现在的体育学院;从以前的赣南师专,到现在的赣南师大,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过去师生一二百人,发展到现在的一万九千三百人,十万校友遍布全国全世界;从过去缺器材,没场地,到现在拥有省内一流的办学条件。其中体育场馆总面积达106853平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回忆起母校,半个世纪前的“女汉子”阎荫兰,情不自禁地说道:“师院对我的塑造深深影响着我,从我在师院学会骑自行车开始,自行车就伴随我一生。我今年虽已73岁,但体坚脑健,耳聪目明,尚称硬朗,保持着青春的活力。这一切得益于在师院的学习、老师的教诲。”


现在的赣师大,正孕育新的梦想。


2016年11月6日,学校将召开“双一流”地方高校论坛暨更名大学工作总结会。2016年11月10日,赣师大将在崭新的塑胶田径运动场上,迎来她更名大学后第一个校运会。


让我们不忘初心,携手奋进,走好赣师大新的长征路。 


☟☟☟更多关于校庆精彩请戳☟☟☟

校庆专栏


校史 校友录 签名墙 校园回忆




编辑 / 张培

赣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订阅号/gnsfdx1958

QQ交流群 / 139659610

赣南师范大学新媒体中心
聚焦赣师 关注身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