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个全国一等奖是怎样炼成的?

新媒体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 2021-02-07

青春的光芒,在冉冉升起时会很明亮。艺术的魅力,在翩翩起舞时会很动人。当青春遇上艺术,在赣师大中,熠熠而感动。



近日,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隆重闭幕。我校在本届展演中共获得四项全国一等奖,一等奖数量居江西省首位《来年满岭又枫红》《一盏明灯》两件作品获绘画类作品一等奖,《守艺人》获摄影类作品一等奖。此外,我校“守护客家非遗工作坊”是江西省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入选首届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现场展示的工作坊,获艺术工作坊类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2005年首次举办,每三年举办一届,以展现大学生朝气蓬勃的青春风貌和高校艺术教育成果为主旨,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盛会。


▲我校参加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代表团合影


《来年满岭又枫红》

▲绘画作品《来年满岭又枫红》  一等奖   陈美霖


丹叶顺时别枝去,来年满岭又枫红。美术学院国画班大四学生陈美霖的获奖作品《来年满岭又枫红》的画面主要由红枫叶和女红军构成。红枫叶,它烈红如血。绘画中大片的红枫叶,热情似火,凝聚了博大的革命情怀


女战士,她烈红如血。双手将枫叶举起,让蓝天见证她的烈红,让群峰仰望她对爱与事业的执着,让风带着她的愿望传遍苍穹。画中的白色和平鸽,挥动着翅膀,象征着单纯、美好,渴望着和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希望通过一幅画去展现革命精神,当时创作的时候在素材收集方面有些困难,主题人物的姿态,包括背景地选择,都要跟革命精神有关系。画中的女红军并没有原型,当时为了确定这位女红军的形象,我还特意去了井冈山,希望能在那里找到一些灵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导。”陈美霖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前后历时四五个月,经过了多次修改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


《一盏明灯》



▲绘画作品《一盏明灯》  一等奖   郝同超


郝同超是《一盏明灯》的创作者,现在是美术学院的一名研三学生。这是他第二次获得该奖项,在上一届全国艺术展演中,他的绘画作品《红军三宝》就获得了一等奖。而这次的作品他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参赛


“在上次红色题材的作品《红军三宝》获奖后,我就想把它延续下去,再创作两幅画来完成一组红色文化题材的系列作品。”


在有了目标之后,他就在等着灵感地乍现。后来在一次参观学校的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时,偶然看到展示板上的一张报纸——《红色中华》,灵感就这样来了。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张报纸,但是估计都没有当回事,但是他却看到了报纸上蕴含的苏区文化和精神,所以把它当做第一个素材。


有了初步的灵感和构想之后,在成功考上本校研究生后的那个暑假,他开始正式筹备这个作品。


“第二个是最主要的素材——一盏油灯,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盏实实在在的灯,当初苏区干部在工作的时候,经常提着灯走街串户,了解群众的需要;第二我觉得中国共产党就是一盏明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郝同超详细地介绍到,“最后一种元素是红军战士的剪影,包括折叠、交错等,像时空穿越一样,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历史的沧桑感。”


在两个多月的创作中,他的构想一步步呈现在纸上,最后的效果的确让人赞叹。


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先生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副司长万丽君女士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作品展现场参观时,就在这幅作品《一盏明灯》前驻足,询问了作品画种与创作过程等情况,对郝同超创作表现苏区文化题材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他要继续潜心红色美术创作,继承红色文化基因,做一位心系祖国的当代大学生。


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副司长万丽君参观我校艺术作品,并对表现红色文化题材给予高度评价


郝同超坚定地说:“我们学校一直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用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一个方向,作为成长在红土地上的学生,我们的美术创作也应该立足红色文化,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使命。


《守艺人》


摄影作品《守艺人》  一等奖 郭婷


此次摄影作品一等奖《守艺人》美术学院研三学生郭婷创作。作品《守艺人》主要突出的是赣南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木偶戏


郭婷平时在绘画之外,最喜爱的就是民俗摄影。平时她就经常下乡寻访民间艺人,记录这些越来越珍贵的乡土文化。一次在网上浏览新闻时偶然看到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戏的介绍,就开始了摄影作品《守艺人》的创作。


“我了解到客家木偶戏后,就前往兴国、赣县、信丰等地多次实地探访老艺人,去记录他们的生活。”郭婷讲述了拍摄的经过,“我在多方联系下终于得到了非遗传承人杨振栓老人的联系方式,从火车到汽车,从摩托车到步行,一路奔波辗转,几经打听五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杨振栓老艺人的家里,进行这组作品地拍摄。”


多次的探访不仅路途艰辛,同时还要克服语言、设备等困难。郭婷说:“老艺人讲的是客家话,在沟通上费了很大的劲。加上我们拍照的设备不是很齐全,没有遮光板,只能用衣服代替,所以在处理光线等问题上比较困难。”


细细的丝线牵着的是深厚的文化,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是古稀之年的老艺人用一生守护的木偶戏,点点滴滴展示的是赣南客家历史风俗细节


“守护客家非遗”艺术工作坊

央视报道工作坊


本届大艺展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艺术实践工作坊。这是大学生艺术展展演活动的新生事物,47个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惊艳亮相,我校的“守护客家非遗”艺术工作坊亮相,将剪纸艺术融合于客家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灵动创新。


“守护客家非遗”艺术工作坊在凸显自身专业特色的同时,体现了集体性、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相融合的特点,通过艺术工作坊的模式将赣南客家民俗文化融入校园,探索多样性的艺术实践,发挥保护、传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作用。


该创作团队由美术学院一群赣南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组成。他们曾多次走访、调研,并通过实地考察、影像纪录、非遗传承人现场传授等形式,学习民间工艺珍品的制作,用最传统原始的方式保护传统技艺。逐步发展为集“非遗”传习制作、客家民俗摄影艺术表现、“非遗”器物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实践工作坊。


央视报道工作坊


艺术工作坊是我校美术学院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模式,目前艺术工作坊主要有:客家“非遗”项目的影像数据库建立与民俗摄影教学创作研究、赣南客家“非遗”傩舞面具的制作与保护传承、客家“非遗”题材的美术第二课堂教学与创作研究等研习项目。


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工作坊还引入现代科技元素,例如运用3D打印技术设计生产傩面具工艺品,运用航拍技术全面记录赣南客家民俗活动,以此诠释悠远绵长的客家传统文化。


艺术土壤


据悉,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已经举办五届,我们学校每届都有参与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工处处长魏美春表示:“每一届的获奖作品都蕴含着赣南的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这是我们赣南本土特有的文化与资源,这种文化也给我们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灵感和构思,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竞赛作品的特色。”


我校一直广泛宣传,分学科有针对性的进行参赛动员相结合,使得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参赛面更广。


“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不仅仅是参赛机制,也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能作为专业教学评价的考核依据。我校一直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艺术环境。如果将本次比赛比作一支胜利之花,那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便是肥沃的艺术土壤。”魏美春告诉我们。


美术学院院长吴宏敏认为大学生艺术展演对学院的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教育工作方面,这个活动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的苏区精神、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逐渐进入人才培养体系,我们也在有意识地把这些放入课程教材中。”


▲江西省教育厅领导莅临我校艺术工作坊参观指导


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校园里每一个方面的努力与进步,我校在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所获得的成绩,为我校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也为无数奋斗着的师大人提供了更充足的动力。



GNNU

通讯员 | 杨晶

编辑|蔺佳璐

审稿 | 张平正  主编 | 张培

qq交流群 |  139659610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