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录丨李政涛:学术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新媒体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 2021-02-07


编者按

校庆日一天一天的近了,官小微今天更新校友录!这一期校友录将带大家一起感受赣师校友的非凡经历,请大家继续聆听赣师人故事,感受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本期,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李政涛教授的学术工匠炼成法。


李政涛,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


▲李政涛


一年的时间,你能读多少本书?做多少件事?


这有一个响亮的回答:


留学一年,看论文400多篇、看书200多本,买书2万多元;从国外带回书籍200多公斤,写书一本45万字;在德国柏林创办中国留学读书会,每周围绕一本书、一个专题、一个话题来交流……


做成这些事的人,是我校87级政教校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李政涛。


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今天能和叶老师回到母校,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我感觉非常亲切、振奋、感佩和幸福。”2017年11月8日,李政涛陪着他的恩师(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回到赣南师范大学,在学校行政楼413举行的“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论坛”上,表达了回母校的感受。


1987年,李政涛考入学校政治教育系,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求学生涯。在他看来,这两年是奠基性的,为他所有的研究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经常有人问我,赣师的学习经历对你的学术研究有什么帮助?我说,帮助太大了。”“我是学政教的,政教专业当年有个外号叫万精油专业。它的好处是什么都学,不仅要学教育学、心理学,还要学历史学、党史,甚至法学、社会学。”“但这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对各类学科的兴趣。”


“在我人生中有两次脱胎换骨:第一次是我的赣师学习时光,第二次是跟着叶老师,成为她的学生。”论坛上,李政涛感慨万分。


在赣师毕业后,李政涛前往江西省大余县一所中学教书,带过最差的班,做过最差班的班主任。期间下过乡、催过农、搞过计划生育。两年后,他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读硕士。再后来,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并最终成为了叶澜教授的学生。


▲李政涛(左一)与叶澜教授


在叶澜的引领下,他开始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从理论密室走向实践的田野。


期间,他前往德国学习,通过学术资料收集、学术经典研讨、学术进程推进、学术地图勾勒等等,研究德国的学术与教育发展, 把握德国的教育前沿动态,并把德国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每个分支学科它的在世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所在的学校以及联系方式都做成书,以便请相关专家来中国交流。


这些年,李政涛因为接受教育,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三尺讲台到教育研究,从40分钟课堂到6000余节听课评课,从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到书写“生命•实践”教育学“奋进之笔”,这一路,他让自己的人生在教育时空大放光彩。


成长与蜕变:掌控输入与输出的“总开关”


2015年1月,教育部公布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李政涛榜上有名,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最年轻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李政涛很高兴。于自己,这是一份荣誉和机会,可以与更多学者交流;于团队,这是一份肯定,大家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而在这一切与他处理“输入与输出”关系的“好坏”密不可分。真正有效的学习工作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正确处理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我以前总是写得很多、很快。叶教授告诉我,这样是不行的。”“要用百分之七十的时间来阅读思考积累,百分之三十来写作,这才是做学问。”“你不读几百本书,不写几十篇上百篇文章,不听几百堂课,你想要质的飞跃,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千万不要被某些成语所麻醉。什么才华横溢?你再有才华,天天横溢也会溢光啊。”……


▲李政涛(左一)与校领导在母校合影留念


叶教授的话语,激励着李政涛长期扎根在教育教学实践一线,在中小学工作听课评课6000余节。在北京工作时,他用两年时间集中研究了经济学,用三年时间集中阅读了社会学,用三年时间学习了哲学等,为其理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李政涛家中,各个学科藏书有一万五千多本。


“北京期间,我用了近三年时间集中阅读了康德的作品。从‘三大批评’到代表性的论文,我都通读了一遍。康德的哲学思想是我今天哲学思考的根基之所在。”


“阅读时,我们要用心思考和理解。读进去、读明白,一本胜百本。”


“很多人说,不会写作,写不好,没有东西可写,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因为输入太少。没有输入,当然就没有触发点,也就没有‘写作’这一输出了。”


据查询,掌控着输入与输出“总开关”的李政涛,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大教育评论》、《课程教材教法》等16种核心期刊及《人民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近百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读者》等杂志转载。


有目标感的人,天生就有影响力‍


“一个有目标感的人,天生就有影响力,哪怕他是新手、新人”。李政涛一直赞同扎尔伯克的这句话。


2017年11月9日,李政涛在学校图书馆科报厅作的题为《如何成为好的学术工匠》的学术报告中,分享了他的求学经历、人生经历和对高校研究者的理解,并从“所去目标、所在生活与工作之地、所做之事、所变之人”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自己对学术工匠的体悟。


“做学问、做事与做人是统一的,是一个人人性和人格的综合体现。”“我们要学会比聪明和勤奋,比积累的厚度、思维的深度、视野或者格局的宽度和人的胸怀。”报告中,他以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经历切入,从学术资料的搜集、学术经典的研读、学术交往的推进、学术地图的勾勒、学术著述的转化四个方面”告知大家“如何成为好的学术工匠”……语气和缓、态度谦和,天地人事、哲理情思,一步一步引导大家走进学术工匠的精神宇宙,一起做有目标感和生命感的教育者。


▲左一为李政涛


“他能清楚地感知自己需要什么,可以走到哪里去,并以此作为全部行动的指南。”李政涛的同班同学、学校发展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张小东回忆说:“我们那个时候,英语并非必学科目,但是考研却一定要考。大学期间,大家都放弃学习英语时,他是唯一一个坚持不懈学习英语的人。”


不断提出目标、完成目标,是李政涛认为最好的成长方式之一。“我特别喜欢阅读传记,因为读传记的过程就是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那里面有生命的能量。人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中,从年轻到走向成熟的。”


有人说,从实践中走出的一线专家是教育家,从书斋走出的是教育学家。而李政涛有实践经验,也有理论的视野,因此是教育家、也是教育学家。当然,他还是一个诗人。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是2014年度中国教育报“教师喜欢的100本书”之十佳图书。作者是李政涛。书中第六辑《从相遇、知遇到道遇》一文,表达了他行走“新基础教育”路的“精神的热度、灵魂的温度”。其中,有一首他自己写的诗,叫《醒来时,我们面对永恒》。


李政涛的精神宇宙是如此的神秘,神秘、忧伤却美好:


《醒来时,我们面对永恒》


我们在呼吸中醒来,

与永恒的瞬间对视,

仿佛手心握住了天国的钥匙。

 

我们将用耳朵彻夜歌唱,

用眼睛无止境地书写,

感官的盛宴在修女的晨祷声中幻灭。

 

不要惊扰时代的墓地,

当根基发生漂移,

就在内心呼喊,像无助的老人一样。


从虚无中浮出脸庞,

用清水、盐和空气擦洗,

只是为了变成幼童的样式。

 

他总是在孤寂中追问,

和诸神的宴会何时开始,

那时,我将带着天使的翅膀飞驶而来。



GNNU 

文稿丨冯佳丽 张子玙

编辑丨杨斯淇

审核丨胡倩 主编丨冯佳丽

qq交流群139659610

动动小手,为赣师人点赞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