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专题系列(一)

新媒体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 2021-06-14

前言

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学党史,赣南师范大学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依托学校“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联合“赣江诗会”,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建设项目(20JDZDI11)的资助下,推出“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系列专题,由国内著名文化学者、语言文字工作者、广播电视主持人及师生党员诵读革命诗词,同时介绍与之相关的党史知识和革命故事,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有声专题教材,激励全校师生感悟信仰力量,弘扬革命精神,切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务求实效、走在前列。

 

本期,我们推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原院长姚喜双教授朗诵毛泽东同志的三首诗词,学习诗词背后的党史知识,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诵革命诗词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1931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诗词背景

1930年12月7日,蒋介石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12月30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闻听前方捷报,毛泽东喜形于色,遂在马背上吟成。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毛泽东(1931夏)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诗词背景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毛泽东在1931年夏反第二次大“围剿”胜利期间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反第二次“围剿”的首次战斗东固之战的生动描绘和整个战役的艺术概括,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无敌威力。




清平乐·会昌毛泽东(1934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朗诵:姚喜双
诗词背景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此时,毛泽东正在会昌县城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省委扩大会议。毛泽东登上会昌山。眼前群山晨景,想到当前危急形势,毛泽东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学党史知识


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红军和根据地的顽强存在和迅速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蒋介石集中兵力向各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围剿”。

国民党军队“围剿”的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10万多人,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多人,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敌1.3万人,成功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不久,蒋介石又指挥2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仍坚持“诱敌深入”方针,1931年5月16日至31日,连打5个胜仗,横扫700里,自赣江之畔直达福建建宁,共歼敌3万多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气势磅磷的诗句,生动地记述了这一鼓舞人心的胜利。

6月间,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调集30万人,发动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历时3个月,歼敌3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第三次“围剿”。此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扩大到跨20余县的广大地区。

受红军胜利的影响,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于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起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很大震动。

这时,其他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也取得胜利。

在鄂豫皖,从1930年冬到1931年夏,红军打破国民党军队两次“围剿”。1931年11月,根据中央决定,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全军近3万人。

在湘鄂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琼崖等根据地,也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与此同时,西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经过艰苦斗争,创建了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后发展为陕甘根据地,又称“西北根据地”),使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布局发生了变化,不仅在南方有革命根根地,北方也有了革命根据地。这对中国革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形成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等战略战术思想。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解决了红军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战胜强大敌人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杰出贡献。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47-49页



读革命故事


踏遍青山人未老

——《清平乐·会昌》的故事

1933年9月,四次“围剿”中央根据地惨遭失败的蒋介石,挥舞着指挥棒,调集50万国民党军队,又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大“围剿”。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占据了党中央的统治地位,自1932年10月,中央根据地的开创者毛泽东被错误地撤销了党和军队的领导权,专任中央政府工作,实际上处于赋闲境地。这次“围剿”开始后,“左”倾冒险主义者,极力反对他诱敌深入的战略和各个击破的战术,处处排斥他对军队的影响,拒绝采纳他的许多建议,顽固坚持自以为是的军事路线,盲目自大,采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方针,硬拼死守,用与敌力量悬殊的红军,展开阵地战,致使红军损失惨重,中央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革命危在旦夕。面对这一切,广大红军指导员充满了疑惑,忧心忡忡,有的甚至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1934年7月,频频得手的敌人,再次重兵向中央根据地中心推进,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到会昌参加了粤赣省委扩大会议。驻守在会昌的是毛泽东十分熟悉的工农红军二十二师。这支部队是在毛泽东建军思想指导下,由工人师的一个团和粤赣地方武装编成的。他们在此次“围剿”以前,机智灵活地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英勇善战,转战于闽西和赣南,配合主力红军,打了许多胜仗,不仅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此次“围剿”中,尽管根据地的其他三线损失惨重,令人忧虑,但是他们把守的南线战局稳定,令人欣慰。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于7月23日天刚蒙蒙亮时,率领粤赣省委,省军区负责人及警卫,从文武坝出发,经黄坊,到会昌山,登临高处。在夏日黎明的清风中,面对壮丽山河的景色,毛泽东感慨万千。本以为自己是早行人,可看见手持钢枪,拿红樱枪的战士,他们彻夜坚守着阵地,警惕防范入侵之敌,蓦然感到他们才是真正的早行者。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思绪万千的毛泽东仿佛又回到了峥嵘岁月的长沙时光,携同窗好友,畅游湘江,拥立橘子洲头,远眺四方,岳麓山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会儿神思又跃到了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为了挽救革命,毅然发动秋收起义,率领工农红军辗转湘赣闽等省,踏遍万水千山,到处播撒革命火种,历经千难万险,创建规模空前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毛泽东记起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和爱国诗人陆游“行遍天涯真老矣”的感慨佳句,看到广大红军指战员,为求解放,饱经血与火的洗礼,困难与挫折的考验,虽然脚踏险山恶水,士气依然旺盛,顿感革命者虽饱经风霜,斗志愈坚,风采犹存,永远是年轻,脱口出“踏遍青山人未老”千古佳句,表现出革命者气吞山河,万里如虎的气势。回望眼前,敌人频频得手,根据地危在旦夕,自己忧心似火。恰此时有战士遥指南方,说那里郁郁葱葱,风景更好。毛泽东心领神会,极目远眺,更感到根据地三面虽遭失败,但南面仍然光明一片。革命者只要斗志昂扬,任何暂时的困难和挫折都能战胜。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有广大工农红军的支持,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事业一定能成功。豪情满怀的毛泽东回到文武坝后,一改辛弃疾、陆游的悲叹之气,挥毫写下鼓舞人心的《清平乐·会昌》。

——摘自《毛泽东诗词故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6-67页


更多精彩音频

请关注“赣江诗会”微信公众号





专栏回顾




拼拼拼,拼出你爱的赣师大
▲赣南师范大学诚邀海外优秀青年学者申报国家优青(海外)项目公告
▲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中国妇女报》邀请赣师学子讲述党史故事
快来参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知识竞赛
▲赣南师范大学举行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


 GNNU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建设项目(20JDZDI11)资助

音频丨赣江诗会

组稿丨曾艳秋 肖俊辉

编辑丨刘慧琳

审稿丨陈熙莹 李洛 李青鹏

责编丨李强 主编丨刘权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