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林毓生、张灏,兼说现代思想史

BJ王明远 阜成门六号院 2022-11-29
余英时、林毓生、张灏等为代表的1930一代学人,群星璀璨,是百年来人文思想界学术造诣最优秀的一批,他们这一代人的奇迹出现,是多种历史机缘重叠的结果。


昨天很多媒体都在报道林毓生先生去世的消息,林毓生先是师从中国最优秀的自由主义大师殷海光,又师从全世界最优秀的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做了他的关门弟子。从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获得博士后,林毓生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工作,主讲中国思想史,1994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我认为如果评选中国当代十位最优秀的人文学界大师的话,林毓生算是一个。

我印象中与林毓生先生见过两面,其中有一次是李欧梵与他的对谈,谈话主题是反思“五四”。我听了他的演讲后,觉得人间怎么有这么深刻的大脑呢?跟这种人学习才叫做学问。回去之后,我很兴奋,跟邱立本先生说:林毓生真厉害。邱先生说那你可以以后跟他念博士啊,实在不行念香港科大张灏教授的博士,这位老先生也很厉害。我接着就找来张灏先生的书来看,记得后来还通过邮件。当然,终因视四年或五年博士生涯为畏途,没有跟二位先生产生师徒缘。
这里要牵扯出张灏先生,张灏基本与林毓生同龄,张生于1936年,林生于1934年,都是台大历史系毕业的,但是张比林毓生早毕业一年。张灏大学毕业后去哈佛深造,师从巨擘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张先生毕业后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任教,1992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今年4月20日去世。二人的研究领域,生命轨迹,学术地位都极具相似性,不过张先生的过世没有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北亚“蛮族”的文化破坏和思想钳制后,洋务运动起,中国知识分子才逐渐有了自主性,中国文化才逐渐恢复元气,是为中国版“文艺复兴”的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在中国150余年的文艺复兴中,作为复兴旗手的知识分子也呈现明显代际性,有几波比较优秀:第一波是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张元济等维新一代,第二波是胡适、鲁迅、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一代,第三波是傅斯年、李济、梁漱溟、冯友兰、蒋梦麟、赵元任等学术黄金期在抗战前后的一代,第四波是五六十年代活跃的、以香港新亚书院为核心的钱穆、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等中国文化学派,第五波则是余英时、王庚武、许倬云、林毓生、张灏、李欧梵、金耀基等代表的一代。

我认为第五波是学问做的最好的一波,他们都是1930年左右出生,尚且受过很好的国学教育,同时,又都留学西方名校,受过很好的现代学术训练,他们做学问的扎实性、说理的深刻性要比他们的老师好很多,他们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熟的现代学者,也是最早一批真正在西方获取一些话语权和学术地位的学者。他们的青年时代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剧烈的大变革,经历了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所以他们有着极强的民族国家情怀,这决定了他们研究的厚度和高度;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又都还有机会获得人类残存在古典主义思想大师的教导(到了1980年前后,人类的思想大师基本灭绝了,只剩下学问家)。以上几种巧合,造就了这一代人在思想史上的奇迹。
我们求学期间,比较幸运的是赶上了林毓生先生这一波学术大师事业期的尾巴,还有机会去听听他们的讲座,感受到他们思想的余晖光芒。由于香港中大得天独厚的条件,上述几位大师,除了劳思光和余英时外,我都听过他们的授课或讲座。想来,这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经历——我曾经跟两百年不遇的思想群体有过短暂交集。
第五波之后,是港台50后那一代知识分子,也就是我们的老师们,这些人虽然学问做的很扎实,也都是世界顶尖名校毕业,在西方大学职称也都比他们老师好,但他们的学问渐渐脱离了解决社会问题,解决文化出路问题的本源,思想厚重性远远不及上一次。同时,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也似乎不如中国大陆50后一代知识分子,虽然这些人的学历和思想严谨性远远不如港台群体,但是由于他们承担为中国转型探路的重任,他们终究站在历史坐标更高的位置。
那么林毓生、张灏一代这些大师就是思想和学术的巅峰了吗?后人就无法超过他们了吗?现在看应该寄希望于中国大陆出生的青年一代。如前所述,由于港台青年国族认知的逐渐去中国化,学问一旦脱离文化土壤,不解决文明问题,也就失去最厚重的载体,所以,港台青年虽然不乏受过非常好的教育训练的,但是在中华思想学术谱系上的表现越来越边缘化,反而是中国大陆197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学者就已重新回归中心。
而80后一代学者,笔者认为更有条件达到30年代出生的那代学者的高度,理由如下:
1.     这一代人基本贯穿改革开始始终,比较清楚中国现代化的使命,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而90后,尤其是95后对这些问题有逐渐模糊起来,甚至走向误区);2.     这一代人的本科教学质量开始大幅提高,他们所受本科教育远远好于60后、70后,他们出国留学时要远远比60后、70后更容易申请到海外名校,所以这一代人具有相当国际一流视野,受到很好学术训练的精英(即便留在北清复交读博士,科研水平和外语水平也不比海归差);3.     这一代人的总体价值取向还算理性(相较于后人,自闭的、民族主义的、权力主义的倾向少一些),并且又比前人具有更强的文化自信(50后启蒙一代的文化自我否定倾向太明显,过于褒扬西方文化优越性,过于夸大中国文化劣根性);4.     中国历史转型、国家现代化的高潮或关键时刻应该在2040年代前后,在这个时候,正是80后一代年富力强,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时候。
从实际情况来讲,80后一代已经在商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上也是,他们与全球最优秀同龄人已经产生“平视效应”,在全球青年企业家榜单和青年科学家榜单上,也只有美国的数量规模堪与中国一比。由于思想文化研究的积累慢,成果传播和被社会接受的过程也比较慢,所以在思想人文方面,他们的影响力还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不过一些人在材料积累、视野、多语言能力等方面,早已露出不平凡的光芒。当然,80后一代是否真的能达到这种高度,还需要历史来验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